林肯在講到說服演講的秘訣時曾說:“我展開並贏得一場議論的方式,是先找到一個共同的贊同點。”
有個人叫毛裏斯·高柏萊,他是個演說家,別人講到他的演說曾這樣描述他:
“我們曾同他圍坐在一張午餐桌旁。我們素聞此人大名,說他是個雷霆萬鈞的演說者。他起立講話時,人人都目不轉睛地注視著他。
他安詳地開始演說了,他首先感謝我們對他的邀請。他說他想談一件嚴肅的事,如果打擾了我們,要請我們原諒。
接著,他傾身向前,雙眼將我們牢牢地盯住,他並未提高聲音,擔我卻似乎覺得它象一只銅鑼轟然爆裂。他說:
‘往你四周瞧瞧,彼此互瞧一下。你們可知道,現在坐在這房間裏的人,有多少將死于癌症?五十五歲以上的人四人中就有一人。
他停了一下又說,‘這是件平常卻嚴酷的事實,有過卻不必長久,我們可以想出辦法。這個辦法即是謀求進步的癌症治療方法。’‘你們願意協助朝向進步努力嗎?’在我們腦海中,這時除了‘願意’之外,還會有別的回答嗎?別人也有同我一樣的感覺。
一分鍾不到,毛裏斯·高柏萊就贏得了我們的心。他已經把我們每個人都拉進他的話題裏,他已經使我們站在他那一邊,投入了他爲人類福利而進行的行動。
不論何時何地,獲得贊同有利的反應,是每個講演者的目標。高柏萊先生有極佳的理由要我們做這樣的反應。他與自己的兄弟拿桑,由赤手空拳幹起,在連鎖百貨店事業中獲得了很大成功,年收入超過一億美元。曆經長年艱辛之後,他們終于獲得了神話似的成功,不料拿桑卻只病了短短的時間,便以癌症辭世。事後,毛裏斯特意安排,讓高柏萊基金會捐出了首次的一百萬元,給芝加哥大學的癌症研究所,並將自己的時間全部致力于提醒大衆對抗癌工作的關切。”
這些事實加上高柏萊的個,使他贏取了大部分聽衆的心,使人們産生一種同意講演者的感情,一種對他的友誼和一種甘爲關切、甘爲所動的意願,收到了令人信服的效果。
要使他人信服,在演講中必須有真誠的感情和良好的格,以真誠和魅力感動他人。羅馬著名的雄辯家昆提連稱演說家是“一個精于講話的好人。”他說的是真誠與
格。
摩根也說,格是獲取聽衆信任的最佳方法,同時也是獲取聽衆信心的最佳方法。
“一個人說話時的那種真誠,”亞力山大·伍柯特說,“會使他的聲音煥發出真實的異彩,那是僞飾者所假裝不了的。”
當我們談話的目的是在說服時,尤需以發自真誠笃信的內在光輝來表述自己的意念。我們必須自己先被說服,然後才能設法說服別人。
有技巧的演說者,一開始便獲得許多贊同的反應。因此他便爲聽衆設下心理的認同過程,使他們朝向贊同的方向前進。它象撞球戲裏的彈子那般移動,將它往一個方面推動後,若慾使它偏斜,便需費些力量,慾將它推回相反的方向,則需費更大的力量。”
心理的型態在這方面表現得很明顯。當一個人說“不”,而且真心如此時,他所做的又豈是所說的這個字而已。他整個都會收縮起來,進入抗拒的狀態。通常,他會有微小程度的身上的撤退,或撤退的准備,有時甚至明顯可見。簡言之,整個神經、肌肉系統都戒備起來要抗拒接受。可是,相反的,一個人說“是”時,就絕無撤退的行爲發生。整個身
是在一種前進、接納、開敞的狀態中。因而,從一開始我們愈能誘發“是”,便愈有可能成功地攫住聽衆的注意力。
獲取“是”的贊同態度,是非常簡單的誘使他人信服的技巧,然則卻爲衆人所忽視。人們似乎常常以爲,若一開始不采取敵對的態度,就不足以顯出自己的重要,于是激進派與保守派在一起開會時,不用片刻就惹得他們火冒三丈了。
說實話,這樣究竟有什麼好?如果他們這樣做僅僅是爲了自己找點樂趣,還情有可原,可是他們若期望達成什麼事,在心理上就太愚蠢了。
一開始就教學生、顧客、孩子、丈夫或妻子說“不”,再想把這有增無減的否定胎換骨爲肯定,可得要有神仙的智慧和耐心了。
“我展開並贏得一場議論的方式,”林肯訴說其中的秘訣,“是先找到一個共同的贊同點。”他甚至在討論高度火爆的奴隸問題時,都能找到這種共同的贊同點。一家中立的報紙在報道一場他的講演時這樣敘述,前半小時裏,他的反對者同意他所說的每個觀點。他便從那一點開始領著他們往前走,一點一點地,直到最後他似乎已把他們全都引入自己的欄圈裏了。”
這不是很明顯嗎?演說者與聽衆爭辯,只會引發他們的固執,使他們死命防守,使他們幾乎再不可能改變思想。
一開始即強調一些所有聽衆與你都相信的事情,然後再舉出一個適切的問題,讓聽衆願聞其詳,這樣是否會有利得多?接著再引導聽衆一起去熱烈地追尋答案。在追尋途中,將你所見的十分清楚的事實,舉出陳列在他們的面前,他們便會被你所引導,進而接受你的高論。對于這種他們自己所發現的事實,他們會有更多的信心。
在各種爭議中,不論分歧有多大、問題有多尖銳,總是會有某一共同的贊同點是講演者能讓人人都産生心靈共鳴的。例如,大不例顛首相馬克米蘭向南非聯邦會的兩院發表講演時,南非當局推行的是種族隔離政策,而他卻必須在立法團
之前陳述英
無種族歧視的觀點。他是否一開始便對這種基本歧異展望一番?沒有。他開始時強調南非在經濟上有了不起的成就,對世界有重大的貢獻。然後他巧妙而機智地提出觀點歧異各根據真誠的信念而來。他的整場講演精妙無比,“身爲不列顛
的一位公民,”首相說,“我切望給予南非支持和鼓勵,不過希望各位不介意我直言不隱:在我們自己的領土上,我們正設法給予自由人政治前途。這是我們至深的信念,我們無法在支持和鼓勵各位的當兒不違反自己的信念。我以爲,我們應如朋友,不論誰是誰非,共同面對一個事實,那就是當今之世,我們間存在歧異。”
不論一個人多堅決地想和演說者意見相左,象這樣的陳論,也會使他確信演說的公正坦誠。
假設麥克米蘭首相一張口便強調雙方政策上的差異,而不提出共同的贊同點,後果將一定很糟。
《思想的醞釀》這本書中在談到這個問題時指出:“有時,我們發現自己會在毫不抵抗、情緒毫不激動的狀況下改變了心理。但是人家若告訴我們說我們錯了,我們就會憎恨這樣的譴責,硬起心腸來。在我們信仰形成的過程中,我們是極不留心……
卡耐基口才學一 迫使他人信服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