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金融經濟>經濟類>經濟發展理論>第六章 經濟周期——初步評述

《經濟發展理論》第六章 經濟周期——初步評述

經濟類作品

  下面關于危機的理論,更正確地說,關于經濟重複變動的理論,甚至還不象已經闡述了的關于企業家職能,信用、資本、貨幣市場、利潤和利息等理論那樣,有一個對主題比較令人滿意的表述。一個令人滿意的理論,今天比起過去來,將會更加需要一種對于大量的日益增多的資料所進行的綜合chu理,以及依據那些表明經濟情況及其相互關系的各種不同的指數而製訂出的許許多多的個別理論。我在這方面的工作還只是一個骨架;我自己所許諾的徹底研究尚未完成,而且按照我的工作計劃,象這樣的情況還要持續一段長的時期。盡管如此,但我還是要把這一章 發表出來,除了在文字敘述方面以外,沒有作其它任何變更。這不僅是因爲這一章 在危機的考察中有其地位,而且也因爲我仍然堅持它是正確的;不僅是因爲我相信這一章 包含的內容可以爲本書對這一主題的論證作出貢獻,而且也因爲這種貢獻表達了事物的實質。爲此,我准備在這一章 的基礎上接受批評。

  我把我所注意到的各種反對意見加以研究,就使我更加堅定了我的信念。這裏我僅提出兩種意見。第一,一種批評說我的理論只是“危機的心理”。這種反對意見非常文雅,是由我最爲尊重的一個最有才能的權威提出來的。爲了使讀者能了解它的真實意義,我自己必須更加鮮明地闡述它的真實內容。“危機的心理”意味著十分明確的某些事物,是與“價值的心理”不相同的。例如,它意味著堅信我們在每一次危機中所注意到的,特別是在過去曾經注意到的,那種被嚇怕了的經濟世界的“悲、喜劇式的畸變”。因此,作爲一種危機的理論,它意味著把科學的解釋依據于明顯的同時發生的或相應引起的現象(恐慌、悲觀主義,等等);或者只是在一種和緩程度上依據于先前對gu票看漲的趨勢、創辦狂熱,如此等等。這種理論是枯燥乏味的,這樣的解釋說明不了任何問題。但這不是我的見解。不只是因爲我經常討論外在的行爲,從而心理因素在我的討論中只能包含在每一種關于經濟事件的表述裏,即令是最客觀的表述,而且也因爲我解釋這種經濟波動的現象——不管現在是否發生——只是用一種自動運行的客觀的一連串因果關系,那就是用新企業的出現對現有企業情況的影響來解釋,這一連串的因果關系産生于本書第二章 所說明的諸般事實。

  于是,又有洛伊提出的反對意見,認爲我的理論未能解釋危機的周期xing。但我不理解這一點。所謂周期xing可能有兩種含義。第一,僅指每一次繁榮跟上一次蕭條,而每一次蕭條又跟上一次繁榮的事實。但這一點是我的理論可以解釋的。或者第二,可能指周期的實際長度。但是這一點沒有理論可以從數量上來解釋,因爲它明顯地要依靠個別情況的具ti數據。不過我的理論仍然給予一種一般xing的回答:經過一段時間,直到新企業的産品能夠出現在市場之前,繁榮結束,蕭條開始。當創新的吸收過程結束時,新的繁榮就開始,而蕭條也就結束。

  但是洛伊還意指一些別的事情,這些事情由埃米爾·萊德勒整理于下。我的論點被說成是:“之所以不能令人滿意,因爲它根本沒有試圖去解釋爲什麼企業家實際上以周期xing雲集的方式出現,他們在什麼條件下能夠出現,以及如果情況有利,他們是否經常出現和爲什麼會經常出現。”現在有人或許認爲,我所未能確定地解釋的企業家們的雲集xing的出現,連同它引起的現象,構成繁榮階段的唯一原因。但是說我們根本沒有試圖去解釋這一點——實際上我的整個論點都在于解釋這一點——似乎是站不住腳的。企業家們所由以出現的條件——不管競爭xing經濟的一般的經濟和社會條件——已在第二章 闡述過,並且可以簡要地和部分地描述爲新的可能xing的存在,這種新的可能xing,從私人經濟的角度來看是更爲有利的,——這樣一種條件是必須經常完成的;由于人們的主觀限製條件和必需的外界環境的影響,這些可能xing也只能有限地達到;還要加上一種經濟情況,它是能夠相當可靠地估算出來的。假如人們堅持我們關于企業家概念所包含的假設條件的話,那麼,爲什麼企業家們出現在這些條件和情況下,就象任何人眼見有利就立刻抓住機會這一事實那樣,是比較易于理解了。

  現在,我並沒有任何批評意圖,而僅僅是爲了使這些觀點更加明確,我打算將我的理論與迄今在這一領域中作過最充分努力的斯皮托夫的理論加以比較——在徹底xing與完備xing方面是難與後者相比較的。依照從尤格拉那裏得出來的觀點,經濟的波lang式變動,而不是危機本身,似乎是需要解釋的基本問題;看來這個觀點對兩者都是一樣的。我們同意這個觀點——我不僅在本章,而且在第二章 ,就已經確立了這個觀點——那就是變動著的狀態(斯皮托夫稱之爲“wechscllagen”)是資本主義時代經濟發展所采取的方式。因此,我們也同意如下的觀點,那就是完全發達的資本主義只能在曆史上追溯到這種變動狀態明白無誤地首次出現的時代(依照斯皮托夫的觀點,在英格蘭只是從1821年開始,在德guo則是19世紀40年代開始)。再者,我們同意鋼鐵消費數字是經濟情況的最好指標;也就是斯皮托夫發現並計算出的這個指標——在這方面我沒有作出什麼努力——我承認這是從我的理論觀點出發的正確指標。我們同意這種因果聯系首先開始于以資本購買的生産資料,而繁榮首先實現于工業廠商(工廠、礦山、船舶、鐵路等等)的生産中。最後,我們同意這個觀點,正如斯皮托夫所表達的,繁榮的出現是因爲“較多的資本被投放了”,在新的企業中固定了下來,並且這種沖擊接著就傳遍于原材料、勞動、設備等等市場上。我們也可以同樣來理解資本,從它在這裏具有重要xing這個意義來說;例外的情形只是,創造購買力在我的論點中起著根本的作用,而在斯皮托夫的論點中則不是。到目前爲止,我只應該補充說明一點,那就是資本投資不是在時間上均勻分布的,而是在間隔裏大批、大批出現的。很明顯,這顯然是一個非常根本的事實,對此我提出了一種爲斯皮托夫所不曾提出過的解釋。我接受斯皮托夫關于“標准周期”(musterkreislauf)的概念、

  我們的差別,在于對那種使繁榮中斷並引起蕭條發生的環境,有不同的解釋。在斯皮托夫看來,這種環境就是一方面相對于現有資本,而另一方面又相對于有效需求的資本品的生産過剩。作爲對這些實際事態的描述,我也可以接受這個觀點。但是,斯皮托夫的理論只停留在這個要素……

經濟發展理論第六章 經濟周期——初步評述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第六章 經濟周期——初步評述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