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經濟發展理論第六章 經濟周期——初步評述上一小節]上,並且試圖使我們懂得,何種環境誘使工廠設備、建築材料等等的生産者周期地生産超出當時市場所能吸收的數量。而我的理論卻在于試圖解釋以本章所描述的方式出現的事態,這可以概括如下。考慮到在第二章 中已經確認了的情況,那就是通常新企業並不産生于老企業之中,而是出現在它之外,並以競爭的方式把它消除;所以,新企業的出現就大批、大批地給予老廠商以及給予既成經濟狀況以影響,這種影響就是改變一切條件,從而就需要有一個特殊的適應過程。我們之間的差別,將會通過更詳細的討論而進一步縮小。
不可能使我原來的說明更加簡短而又無懈可擊。但是,我還是對它作了進一步的削減以使這個基本思想顯得更爲明確。出于同樣的理由,我將給論點的層次加上標號。
1.我們的問題是:我們曾描述過的整個發展過程會不停頓地延續嗎?它類似于一棵樹的漸進的有機成長嗎?經驗給予的回答是否定的。事實是,經濟系並不是連續地和平滑地向前運動。大多數不同種類的逆運動、退步、事變的出現,阻塞著發展的道路;在經濟價值
系中也存在著對它産生幹擾的崩潰瓦解。這是爲什麼呢?在這裏我們遇到了新的問題。
如果經濟系對于發展的光滑線的偏高程度很小的話,那麼它們便幾乎不能構成一個特別要求理論家注意的問題。在一個沒有發展的經濟中,個人或許會遇到對它十分嚴重的倒黴事情,而理論又沒有理由深入到這些現象之中去。同樣地,破壞整個
家經濟發展的事件,如果很少,如果可以被設想爲孤立的不幸遭遇,那麼就不需要一般的調查研究。但是,我們在這裏論及的逆運動和退步卻是經常的,經常到好象在初次接觸這個問題的時候必然的周期
便會顯示出來。如果不是從邏輯上考慮,那麼實際上這就使得對這類現象的抽象,無論如何都是不可能進行的。
更有甚者,如果情況是這樣,當一個挫折被克服之後,早先的發展又從它被打斷之前所已達到的那一點重新開始,那麼這個挫折的意義從原則上講就不是很大的了。我們或許可以說,即使我們不能解釋這些幹擾事件本身,或者幹脆把他們抽象掉,我們卻已經考慮到所有這些有關發展的基本事實。然而,情況卻不是這樣。逆運動不僅阻礙發展,而且還使發展歸于終結。大量的價值被消滅;經濟系中首腦人物計劃的根本條件和前提被改變。這個經濟
系,在其重新向前發展之前,需要重整旗鼓;其價值
系也需要重新組織。並且,重新開始的發展是一個新的過程,而不簡單是舊過程的繼續。經驗告訴我們,真實情況是,它或多或少地朝著一個與早先相類似的方向運動,但是這個“計劃”的連續
卻被打斷了。新的發展過程産生于不同的情況,並且部分地産生于不同人的行動;許多舊的期望與價值被永遠埋葬,而完全新型的東西出現了。從經驗上說,也許存在于各類挫折之間的所有這些局部發展的主幹線,正好與整個發展的大致輪廓相吻合,然而從理論上說,我們不能僅僅考慮整個過程的輪廓線。企業家不能夠越過挫折階段並將他們的計劃原封不動地帶入下一個發展階段;而且科學的解釋也不能這樣做,除非它完全
離與事實的接觸。
現在我們必須考察這樣一類現象,這一類現象與其它發展現象相對照顯得十分鮮明,而且與其它發展現象顯然于某種對立地位。一開始,就存在下述的可能
。第一,危機可能是或可能不是一種一致現象。我們從經驗中得知的並且描述爲危機的發展過程的特殊崩潰現象,似乎總是被即使是天真的人們看作是一種而且是同一種現象的各種形式。盡管如此,可是危機的這種同一
確實並不持久。相反,它主要只是存在于對經濟
系與個人産生的影響的相似
上,並且存在于有些事件習慣于出現在多數危機場合的這一事實中。但是這種影響與這種事件,倒是和經濟生活中大多數各種類型的外在與內在的幹擾一道出現,而且不足以證明危機總歸是同一的現象。實際上,危機的不同種類和不同原因是可以識別的。沒有理由讓我們事先就作出這樣的假定,那就是,危機彼此之間相同的地方,較諸作爲我們出發點的基本要素,要多一些,也就是說,危機是使先前的經濟發展過程停步的所有事件。
第二,不管是相同的或相異的現象,危機可能,也許不可能,作純粹經濟的解釋。當然,毫無疑問,危機在本質上屬于經濟範疇。但是,沒有絲毫把握斷定,他們是屬于經濟系的
質,或者甚至在它們必然地産生于經濟因素的自身作用的這種意義下,屬于任何一種
系。相反,危機的真正原因極有可能存在于純粹的經濟範圍之外,換言之,危機是外界給予它們幹擾的結果。危機的次數,甚至經常宣稱的危機規律
,都不能成爲定論,因爲可以很容易地設想,這些幹擾必定經常出現在實際生活裏。簡單地說,危機是經濟生活使其自身適應新的情況的過程。
考慮到第一點,我們開頭就可以談到一件事。如果我們說到危機是涉及在任何地方遇到大規模的幹擾,那麼除了幹擾的事實外,就不存在一般的屬。目前,也可以在這一廣泛意義上設想危機。經濟過程也可以相應地分爲不同的三類:循環流轉過程、發展過程、阻礙後者未受幹擾的進程的過程。這種排列絕非遠離現實。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可以清楚地區別這三類相互分離的現象。但只有更加詳細的分析,才能表明它們當中的一類是否歸于其他兩類中的一類。
不存在幹擾的普遍特征,已爲危機曆史所證明。這些幹擾已經在經濟實中的每一個可以設想的地方爆發,甚至在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方式爆發。它們有時出現在供給一方,有時出現在需求一方:在前一種場合,有時出現在技術生産中,有時出現在市場或者信貸關系中;在後一種場合,有時
現需求方向的變化(例如時裝的變化),有時
現消費者購買力的變化。對絕大部分的各種工業集團來說,所受的幹擾不盡相同,但是第一個工業行業受到的幹擾較多,然後是另一個行業。有時危機以對資本家産生特殊影響的信用製度的崩潰爲特征,有時則是工人或者土地所有者受損失最多。企業家也會以極其不同的方式被卷入進來。
乍一看,在表現出來的形式上去尋求危機的共同要素,似乎更有希望。實際上,正是這種要素導向這樣一種流行的和科學的信念:危機總是同一的並且是同樣的現象。然而,我們容易看到,這些可以從表面上得到的外在特征,除了是幹擾發展的一種要素外,對所有危機來說,就既不是共同的,也不是本質……
經濟發展理論第六章 經濟周期——初步評述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