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一化”是較早時代有組織的生活的一件重要事實(雖然表面上看起來相反),在市場計算機化的時代只不過更明顯罷了。……我們必須得出結論,重大的變化只是涉及一
化形式的轉變,而不是通常所說的一
化本身的出現。……世界曆史不應被說成是一種從地方封閉狀態向世界日益一
化和同質化發展的曆程。通常人們所說的被新興的普遍主義力量所“滲透”的“各種不同的文化”的概念是沒有根據的。……無論在9世紀和10世紀,還是在12世紀和13世紀,或是在17世紀和18世紀,世界一直有著複雜的聯系。……在中世紀和近代早期的連續發展中,不是僅有一個中心,甚至不是僅有少數中。心成爲影響著一
化的源泉。相反,這個時期的特點是,有許多中心。
弗蘭克·柏林
1.世界經濟的導論
與普遍的懷疑和拒絕態度相反,本書的主題是,自1500年以來就有一個全球世界經濟及其世界範圍的勞動分工和多邊貿易。這種世界經濟具有可以認定的自身的系特征和動力,它在非洲一歐亞的根源可以上溯一千年。甚至在歐洲十字軍東征之前,這個世界政治經濟的結構及其動力就推動著歐洲尋求通向經濟上占支配地位的亞洲的途徑。正是亞洲的吸引力導致了在1492年哥倫布的航海活動之後西半球“新”世界的“發現”及其被納入舊世界的經濟和
系中,導致了在1498年瓦斯科·達·伽馬的繞非洲航行之後歐洲與亞洲的關系更加緊密。以後的幾個世紀裏,人們繼續積極地尋找另外一條經由西北航線繞過或通過北美——以及向東通過北冰洋——抵達中
的途徑。
直到1800年前後,亞洲人至少繼續支配世界經濟達三個世紀之久。雖然歐洲與美洲建立起新的關系,並因此強化了它與亞洲的關系,但是歐洲繼續在世界經濟中于相對的和絕對的邊緣地位。實際上,歐洲新近從美洲源源不斷地獲得金錢,只是稍微擴大了它對世界市場的參與,還談不上加深這種參與。正如這一章以及後面兩章所證實的,至少到1750年,亞洲的生産
和商業
經濟活動以及在此基礎上的人口增長,依然比歐洲擴張得更快。
這一章將通過對各個地區的分析勾畫世界貿易關系和金融流動的環球模式。通過對這些全球經濟關系的結構和運作的考察,我將證明,在近代早期,確鑿無疑地存在著一個世界市場。我之所以重申這一觀點,是爲了反擊衆多研究這一時期的學者對這一世界經濟的普遍忽視乃至否認。事實上,近來流行的一種說法是,世界經濟只是到現在才開始“全球化”。另外,忽視乃至明確否認近代早期世界市場及其基本勞動分工,依然是布羅代爾所謂的“歐洲的世界經濟”和沃勒斯坦所謂的“現代世界系”以及他們的衆多信徒所作的曆史研究和所提出的社會科學理論的錯誤基礎,更不用說第一章中提到的奧布賴恩那樣的反對者。
弗雷德裏克·莫羅(fredericmauro1961)提出了一個從1500—1800年以地區間生産和貿易競爭爲基礎的世界貿易的:‘洲際模式”。但是,在它的早期,達德利·諾思(dudleynorth)在1691年就已經注意到它了:“就貿易而言,全世界猶如一個家或一個民族,世界各
猶如這個
家或民族中的各個成員。”另外,這個世界市場以及經由這個世界市場的貨幣流動造成了地區與部門之間以及它們內部的分工和競爭,從而也建立和加強了全球的相互聯系:
記錄資料表明,在可供選擇的産品之間……存在著競爭,例如東印度的紡織品與歐洲的紡織品;在氣候相同的各個地區的同類産品之間存在著競爭,例如爪哇與孟加拉灣出産的蔗糖,馬德拉島與聖多美島出産的蔗糖以及巴西與西印度群島出産的蔗糖;在氣候條件不同的地區的産品之間也存在著競爭,例如分別生長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的煙草,中、波斯和印度的絲綢,日本、匈牙利、瑞典和西印度群島的銅,所有這些産品都在競爭。……但是,阿姆斯特丹的商品交易價格是最好的晴雨表。
奇波拉所挑選出來的阿姆斯特丹可能是一段時期內的最好的市場價格晴雨表,但是我們不要把它混同于經濟和金融氣候本身及其起伏變化,那是世界範圍的東西。當然,全球範圍的地區內部和之間的競爭、互補
和補償
分工遠遠超出了奇波拉所舉的幾個例子。例如,勒內·巴倫德斯考察了阿拉伯海地區以及荷蘭東印度公司在那裏和在其他地方的運營:
生産是向勞動成本最低的地方集中。用這一點、主要不是用低廉的運輸成本就可以解釋…正是比較成本優勢把亞洲市場和美洲市場拉到一起——無論重商主義設置什麼限製。另一個例子是,印度、阿拉伯和波斯的産品,如靛青、絲綢、蔗糖、珍珠、煙草,甚至稍後的咖啡——這些17世紀後期阿拉伯海貿易中最有利可圖的商品——被其他地區、主要是美洲殖民地的産品取而代之。……由于這種全球的産品替代進程,到1680年,阿拉伯海對歐洲的轉口貿易消失了或者說衰落了。這種情況曾在很短的一段時間裏被咖啡貿易的興起所掩蓋。但是它造成了海灣地區、紅海和印度西海岸之間商業的長期蕭條。這種轉口貿易的衰落困阿拉伯海地區的內部貿易而有所緩和。但是中東地區不得不用出售地中海的大宗産品,如谷物或羊毛來換取來自印度的産品。不穩定的貿易平橋…對奧斯曼帝
和波斯薩非帝
的通貨膨脹起了一種拉動作用。
本章將概述這些全球循環的世界市場關系及其分工基礎和貿易(不)平衡的結果,並用地圖來加以顯示。
在本章的各“地區”說明中,我們會反複看到,農作物的選擇與組合變化,或者叢林“女地”的開墾,以及加工業的選擇和這些農作物的商品化,是如何回應著當地的刺激和需求變動。在這一章和下一章中,我們會看到,這種情況是怎樣導致了孟加拉和中
南方的毀林開荒。結果,土地、稻米、蔗糖、絲綢、白銀和勞動相互交換,並換取木材及木製品,然後又從東南亞向外輸出。但是,我們也會看到,許多地方和部門的刺激是如何由地區
和地區間的市場力量傳遞的。而這些刺激又反過來通過競爭或補償活動向地球的另一面擴散。實際上,有一些壓力在同時向東和向西以及新加的反向的環球傳遞過程中會相遇,例如在印度或中
的鄉村相遇。當然,正如第6章論述歐洲情況時所強調的,從美洲輸入的蔗糖和從亞洲輸入的絲綢和棉織品對當地的食品和羊毛生産是一個補充,解放了森林和耕地;……
白銀資本第二章 全球貿易的旋轉木馬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