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白銀資本第四章 全球經濟:比較與聯系上一小節]h1992:534)。
顯然,在1750年和1800年時亞洲的生産要龐大得多,而且它的生産力和競爭力也強于歐洲和美洲加在一起的力量,盡管後者能夠從美洲和非洲獲得金銀。如果我們確定亞洲在18世紀,即我們考察的這個時期的末期能夠生産出大約世界總産值的80%,那麼我們只能推想在這四百年的開端或中期會是怎樣一種比例。由于在這四百年間亞非地區和歐洲再加上美洲都是按照同樣的速度發展,因此原來各地所占的比例與後來一樣?因爲歐洲的發展較快,而且它的美洲殖民地也添加了産值,因此歐洲原來所占的比例更低,而亞非地區所占的比例更高?但是,前面5;證的人口增長速度的比較數字會使我們否定這兩種假設。相反,15世紀時亞洲在世界生産總值中的比重是比較低的,然後才逐漸上升,這是因爲亞洲各地經濟在隨後幾個世紀裏比歐洲增長得快。前面有關相對人口增長速度的數字,第2章和第3章中的許多資料以及我們關于歐洲的通貨膨脹率高于亞洲的論證,都支持這最後一種假設:亞洲的生産也比歐洲增長得快!另外,如果說歐洲的通貨膨脹率和物價都高于亞洲,那麼它們或許也造成了一種直線上升的偏見,使拜羅克關于民生産總值的估算得出西方高于東方的結論。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亞洲和歐洲、美洲之間在實際産值與消費方面的差距可能要比80:20的比率還大。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各種估算都證實,1750年亞洲占世界總人口的66%,而亞洲的産值占世界的80%。也就是說,占世界人口2/3的亞洲人生産出世界4/5的産值,而占世界人口1/5的歐洲人僅生産出其余1/5産值中的一部分,另外的部分是非洲人和美洲人的貢獻。因此,在1750年時,亞洲人的平均生産力大大高于歐洲人!毋庸置疑,最能幹的亞洲人在中和印度,那裏的人口也增長得更快。他們的生産能力應該比歐洲人更強出許多。在日本,從1600年到1800年,人口只增長了45%,但是農業産量翻了一番,因此生産力肯定有重大提高。到1800年,日本和英
的棉紡工人的工資、
民的平均收入、平均壽命和身材的高矮都差不多,但是到19世紀初日本的平均生活質量可能高于英
。
再有,拜羅克估算,1800年中的人均收入爲228美元,高于他對擔世紀英
和法
若幹年份的估算,因爲後者在150美元到200美元之間。到1850年,中
的
民生産總值下降到人均170美元,當然印度的
民生産總值在19世紀也下降了,而且很可能在18世紀後半期已經下降了(braudel1992:534)。
實際上,所有的人均收入估算也否定了一些人的歐洲中心論偏見。那些人認爲,亞洲占有較大的經濟比重只不過反映了亞洲人口比歐洲多。拜羅克(1993)考察了各種對世界範圍人均收入差異的估算。他發現,遲至1700年到1750年期間,世界範圍的最大差異是1到2.5。但是,他也提到西蒙·庫茲涅茨較近的估算(1到2.4),戴維·蘭德斯的估算問到2.2和2.6),安格斯·麥迪遜的估算(1到1.6或1.3甚至1.1)。他還考察了另外7種估算,包括18世紀學者的看法,最後得出一個估算數字爲1到1.1,或者說,世界各地的收入或生活准實際上相同。
或許,最重要的生活准“指數”——預期壽命——在歐亞各地大
上差不多。如果說70歲以上的老人到
可見的話,中
的這項指數確實不低——1726年,將近1%的人口超過70歲,其中還有超過100歲的老人。
按照麥迪遜(199:10)的估算,中和西歐在1400年的人均産值和人均收入幾乎相同。但是,拜羅克發現,1750年時,歐洲生活
准低于世界其他地區,尤其低于中
。他在1977年的著作中對此作了進一步的論證(見本書第1章)。而且,他估算,1800年“發達”地區的人均收入爲198美元,所有“欠發達”地區爲188美元,而中
爲210美元(bairochandlevy -leboyer1981:14)。何炳棒(1959:263,213)的人口研究著作早已提示,中
在18世紀的生活
准呈上升趨勢,農民的收入不低于法
,肯定高于普魯土和日本。吉爾伯特·羅茲曼(1981:139)也作了“
際比較”,得出的結論是,在前現代階段,中
人至少與其他民族一樣能夠很好地滿足家庭需求。有意思的是,在糖的人均消費方面,中
似乎高于歐洲;要知道,中
只能利用自身的資源來生産糖,而歐洲能夠從殖民地奴隸製種植園廉價地進口糖。在論述印度的情況時,沃勒斯坦(198157一158)引用了哈比布、斯皮爾(percivalspear)和德塞的成果。這些成果都證明,17世紀印度的人均農業産量和消費
平肯定不低于、可能還高于當時的歐洲人,而且肯定高于20世紀早期和中期的印度人。但是,波梅蘭茨(1997)則認爲,當時歐洲的消費
平高于亞洲人
也就是說,現有的各種關于世界和地區人口、生産和收入的估算以及前面對世界貿易的論述都證明,至少到1800年,與“西方”任何部分或整相比,亞洲及其各地經濟
都具有更大的生産力和競爭力,在全球經濟中更擁有不可比擬的分量和影nao如果不能把這種情況完全歸因于亞洲的龐大人口——正如亞洲的人口與其産值的比率及人均收入的數字間接證明的——那麼怎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有關亞洲在世界經濟中具有更大的生産力和競爭力的大量直接證據能夠部分地回答這一問題。對此我們在下面還要詳細論述。再有,技術和經濟製度也促成了亞洲的這種領先地位。對此我們將在本章的最後兩節加以討論。
(2)生産力和競爭力
關于亞洲的絕對和相對生産能力和競爭能力,尤其在工業生産和世界貿易方面的能力,我們可以看到一些直接的證據。喬杜裏指出:
即使是在前機器時代,對工業産品的需求也能表明一個社會在專業化和勞動分工方面所達到的程度。毫無疑問,從這個角度看,在1500年到1750年這個時期,印度次大陸和中擁有亞洲最先進和最複雜的經濟。
不僅是亞洲的,而且是全世界最先進的經濟!
顯然,在17世紀的一段時間裏,亞洲之所以吸收大量的白銀以及一部分黃金,主要是由于際生産成本和價格上的相對差價造成的。直到19世紀歐洲大規模……
白銀資本第四章 全球經濟:比較與聯系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