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金融經濟>經濟類>白銀資本>第四章 全球經濟:比較與聯系第2小節

《白銀資本》第四章 全球經濟:比較與聯系

第2小節
經濟類作品

  [續白銀資本第四章 全球經濟:比較與聯系上一小節]750年的這一百年,世界人口增長了45%。世界人口發展中的這些重大增長得到生産同步增長的支持,而正如第3章所論述的,生産的增長則是由于世界貨幣的供給和分配的增長促成的。

  這種人口增長的地區分布和差異也是很重要的。在15世紀和16世紀,歐洲的人口增長相對快一些,分別達到53%和28%,因此歐洲人口占世界人口中的比例從1400年的12%上升到1600年的18%。但是,在此之後直到1750年,歐洲人口在世界人口中的比例基本維持在9%,到1800年才增加到20%,到1850年增加到23%。但是,與此同時,從1600年起,亞洲人口增加得更多,增長速度也更快。根據貝內特的估算,在15世紀和16世紀,亞洲人口已經占世界人口的大約60%,然後增加到1700年的65%,1750年的66%,1800年的67%。原因在于,人口本來就很稠密的亞洲平均每年人口增長0.6%,而歐洲平均每年僅增長0.4%。根據李維一巴齊(1992:68)後來計算的數字,歐洲人口增長率僅爲0.3%。也就是說,比較而言,歐洲人口的增長速度僅爲亞洲的一半或2/3,亞洲的基數本來就龐大,當然增長的絕對數字就更大了。克拉克(1977)也肯定亞洲人口的這種快速增長。按照他的估算,亞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在1500年大約爲54%,在1600年和1650年爲60%,在1700年、1750年和1800年爲66%。麥肯森和韋沃(1973)和杜蘭德(1967,1974)也認爲,1750年亞洲所占的比例爲66%。

  另外,在亞洲最重要的地區和經濟ti,人口增長得更快。在中guo和日本,從1600年到1700年人口增長了45%,從1600年到1750年的一個半世紀裏則增長了90%,在同樣的兩個時段,印度人口的增長分別爲47%和89%,而整個亞洲則分別爲38%和74%,歐洲僅僅爲29%和57%。克拉克的估算(見表4.2)顯示人口增長速度有一種差距越來越大的趨勢:印度從1600年到1750年增長100o,中guo在度過17世紀中期的危機後(見第5章),從1650年到1750年也增長100%,而在相同的時段,歐洲僅分別增長56%和44%。只有亞洲其他地區,即中亞(部分地由表4.1上的俄guo亞洲部分來代表)和西亞、東南亞的人口增長較慢,分別爲9%和19%。貝內特估算,東南亞人口在1750年爲2,800萬,在1800年爲3,200萬,克拉克的估算則分別爲3,200萬和4,000萬,但顯然是把錫蘭包括在內。即便如此,杜蘭德(1974)還是認爲克拉克的數字太低了。因此,在1600年一1750年這段時間,按照貝內特的估算(表4.1),東南亞人口增長了33%,而按照克拉克的估算(表4.2)則爲100%,即與中guo和印度一樣。根據第2章的考察,東南亞與中guo和印度有著密切的經濟聯系,因此後一個數字似乎更合理。按照杜蘭德(1974)的意見,東南亞的人口增長速度還應該更高一些,在1600年一1750年/1800年期間,應該比歐洲要高出許多。

  因此,只有西方,或許還有中亞和非洲的人口增長比較慢;當然,美洲是負增長。在1500年到1800年的這三個世紀裏,非洲總人口穩定在9000萬(根據另外一些人的估計,包括表4.2的估算,非洲人口穩定在1億),因此在世界總人口中的比例逐步下降。由于“哥倫布接觸和交流”的後果,美洲人口絕對地下降了,至少下降了75%(根據第2章所引述的更精心的估算,下降了90%)。因此,美洲人口在1500年到1650年的世界人口中的比例也下降了,1650年到1750年僅有緩慢的回升。

  總之,盡管對于現有的人口估算有各種不同的修改意見和疑問,但是可以肯定,從1400年到1750年,甚至到1800年,m洲,尤其是中guo和印度的人口增長比歐洲快得多。遺憾的是,我們沒有對同一時期世界和地區生産總值的估算數字,但是可以推測,亞洲之所以有如此之高的人口增長,只有一種可能xing,即它的生産也增長得比較快,因此才能支持這種人口增長。那種認爲亞洲的生産或人均收入保持穩定或相對于歐洲來說下降了的理論上的可能xing,根據我們在第2章中的考察是似是而非的,而且也不能獲得實證的支持。下面有關世界』總産值和地區比較産值、人均收人的估算將進一步否定這種論點。

  當然,我們很難獲得有關這一時期的全球生産和收入的准確數據,這一方面是因爲很難找到和統計這種數據,另一方面則是因爲很少有人想做這件事情。不過,畢竟有一些學者殚精竭慮地對18世紀的一部分情況作出了估算。他們是想用這些估算數字作爲基線來評估人們更感興趣的在此之後的西方和世界經濟發展。這對于我們來說就很不錯了,因爲這些估算至少提供了在我們考察的這個時期接近結束之時的世界和各地的生産和收入的某些線索。

  布羅代爾(1992)引用了保羅·拜羅克關于1750年的世界和地區生産總值的估算。按1960年的美元計算,1750年世界guo民生産總值爲1,550億美元,其中1,200億美元或77o 的産值出自亞洲,350億美元的産值出自整個“西方”,即歐洲和美洲,還包括俄guo與日本——拜羅克在估算時把它們合在一起,是爲了強調後來“西方’的發展。如果我們把日本和俄guo西伯利亞部分重新劃回亞洲,那麼亞洲在世界guo民生産總值中的比例肯定超過80%。拜羅克本人認爲,在1750年的1,480億美元的guo民生産總值中,有1,120億美元即76%出自今天的“第三”世界,其中包括拉丁美洲,另外350億美元的産值即24%出自今天的“發達guo家”,也包括日本。拜羅克對于英guo工業革命開始以後的1800年所作的估算是,世界總産值爲1,830億美元,其中l,370億美元即75o出自今天的欠發達世界。只有470億美元,即只有世界guo民生産總值的33%出自今天的工業化guo家(bairochandlevy-leboyer1981:5)。到半個世紀以後的1860年,世界guo民生産總值上升爲2,800億美元,出自今天的“第三”世界的産值爲1,650億美元,即將近60%,出自現在的發達guo家的産值爲1,150億美元,剛剛超過40%(參見bairoc……

白銀資本第四章 全球經濟:比較與聯系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第四章 全球經濟:比較與聯系第3小節上一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