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幾章裏論述其他問題時已經講過,由于某些最基本的原因,要組織謀求集福利的集團是很困難的,即使是最有可能組織起來的集團,通常也只有在環境順利時才能建立起來。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有更多的人群獲得這種有利的環境而克服困難並組織集
行動。在穩定的社會中,各集團領導人的利益保證了絕大多數組織集
行動的集團會生存下來,因此這種社會內的特殊利益集團的數目與日俱增(見推論2)。這些團
,至少是其中的小型團
,對提高社會的生産力缺乏興趣,卻致力于從
民收入中攫取更大的份額,即使這樣的活動會極大地破壞社會生産力也在所不計(見誰論4)。由分利集團築起的對自由流通的障礙以及由于決策的緩慢和相互扯皮大大削弱了經濟的活力和增長率(見推論2)。分利集團還增添了種種清規戒律,官僚主義,以及對市場進行政治幹預(見推論9)。
如果這一論點迄今爲止還是正確的話,就可由此推論:極權主義政府或外來入侵者削弱或廢除了分利集團的那些家,在建立了自由和穩定的法律秩序後,其生産就會相當迅速地增長。由此可以解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戰敗
,特別是日本和西德,在戰後出現的“經濟奇迹”。通常用“奇迹”一詞來描述這些
家經濟的迅速增長,表明了這種增長不僅是預想不到的,而且還超出了已往所有的經濟規律。盟
的占領者取代了日本和西德極權主義政府,他們決心進行組織機構的改革並保證這些
家內的集
生活從頭開始。在西德,希特勒解散了獨立的工會以及其他的不同政見的團
,而盟
則通過采取各種措施,如1947年解散卡特爾的法令以及消滅納粹製度的各種計劃等,清理了卡特爾和帶有右翼背景的各種組織。在日本,軍
主義獨裁統治政權消滅了各種左翼組織,而盟軍當局的最高司令官則在1947年強製實施反壟斷法,並以戰爭罪名義清洗了大批財閥以及其他組織的官員。(在意大利,由于極權主義統治、戰爭與盟軍占領對各種組織的打擊較爲輕微,從而戰後的經濟“奇迹”增長時間較短,但法
情況較爲複雜,下面將另行討論)該理論還預言在西德和日本出現的持續穩定局面將使該兩
中聚集起更多的分利集團,從而對經濟增長帶來不利的影響。
不僅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西德和日本組成的特殊利益集團大多數都是綜合的。例如,戰後的西德勞聯組織機構就是這樣,而日本的企業集團在製定經濟政策中也起了決定
的作用。這兩個
家的高增長率部分地應歸功于這些集團的綜合
(而這種組織上的綜合
也是由盟軍當局所促成的)。至少在戰後的頭20年間,日本和西德的
家管理還沒有發展到繁瑣的程度,而政府機構也沒有那種穩定社會的特點。
這一理論也提出了對法經濟增長經驗的一種新觀點。當法
的投資環境經常
于劣境時,爲什麼在戰後很長一段時間內經濟有較快的增長?(到70年代,法
民收入可與其他先進
家媲美)外來侵略和政治的不穩定妨礙了資本積累,但這些因素也中斷了特殊利益集團的發展。由于法
基本政治和經濟製度中一次又一次的大變革,其意識形態生活中的鴻溝必然加深。這些意識形態分歧的深化又將進一步削弱該
特殊利益集團的發展,至少大的集團是如此。最明顯的就是法
勞聯的發展在納粹占領期間受到壓製,以後又受到思想意識分歧的影響而受到阻礙:這種分歧將法
的勞工運動分裂爲相互競爭的共産主義、社會主義和天主教三種工會。這些發育不良的工會經常是在同一工廠內競爭,因此在多數情況下任何一種工會對工人也沒有壟斷
權威。因此法
工會對決定勞動法規或工資標准的影響非常有限(甚至無力強製工人入會,其結果就是大多數法
工會會員從不交納會費),較小的團
如商業聯合會和有名望學校的校友會(如推論3所預言那樣)則能夠較好地組織起來。但這類組織在最近20年來對法
經濟增長的影響將受到下一章內將討論的一些因素的限製,在那裏還將闡述另一個原因,說明法
經濟爲何在60年代發展得比其動亂曆史所預兆的要好得多。以上關于法
的論述也部分適用于其他歐洲
家。或被入侵的
家,受到這些組織阻礙其經濟增長的危害也更大。利用這一推論就可以說明爲什麼大英帝
——這樣一個主要的
家在長期未受獨裁統治、外
入侵及革命動亂的情況下,在本世紀內它的經濟增長率卻比其他西方發達的大
緩慢得多。英
擁有非常強大的特殊利益集團網,這一事實恰好與此
所述的論據相符,即在一個
防鞏固和民主發達的穩定社會中所能預見到的情況,英
産業工會的數量及其勢力已舉世皆知而無須詳述。該
各種專業團
的生命力和權威也是令人矚目的。如果再考慮一下英
初級律師與高級律師之間的明顯差別,這在沒有英
那種職業協會或政府明文規定的其他
家自由市場上本來是不可能出現的,而在英
,初級律師壟斷了個人轉讓房地産業務中的法律事務,而高級律師則壟斷了在重要的訴訟案件中作爲法律顧問的專門權利。在英
還有強大的農民組織以及大量的行業協會。總之,隨著英
社會年齡的增長,在其中已形成了如此衆多的強有力的各種組織和行會,從而使它患上了機構僵化症,以致適應環境和技術變化的步伐十分緩慢。
不可否認,在英的院外遊說活動不像在美
那麼流行,但英
的遊說往往更加廣泛而且通過續密的安排來影響政府的職員以及部長和其他政治家。此外,在英
,“團
”一詞也獲得了新的含義,盡管有時該名詞可能被濫用,但它仍然代表那種非正式的組織,後者只可能在穩定的社會中逐漸形成。不僅如此,在英
很多強大的特殊利益集團範圍都比較狹窄而不是廣泛
的。例如,在同一工廠裏經常有很多不同專業的工會,每一個專業工會只包括某一工種或某一類工人,而沒有哪一個工會可以包括全
大部分工人。英
也經常被引用爲社會“失控”的例子。鑒于英
具有長期有名的民主傳統以及英
人民向以奉公守法著稱,近來居然社會“失控”使人特別驚訝,但正是本書理論所預言的。
與其他人的解釋不同,本書理論對英戰後經濟發展爲何緩慢的解釋符合以下事實。將近一個世紀以來,即由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中葉,英
顯然是世界上經濟發展最迅速的
家。的確,英
在工業革命時期創造了現代經濟增長的高速度。這就意味著不能從某些假定爲英
人民或其社會所固有的或長期不……
國家興衰探源第四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西方發達國家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