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從表1.1中所見,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特別是和澳大利亞、新西蘭、英及美
等
家相比,歐洲經濟共同
的最初六個成員
已經取得了高速的經濟增長;其中某幾個成員
在60年代的增長最爲迅速,而那正是共同
開始運行的年代。雖然對于西德和法
的高速增長——這常常令人吃驚和迷惑不解——作者已給出了某些解釋;但是對于六個成員
中的其他四個
家的高速增長,迄今還沒有進行任何分析;這種分析,不僅對于完成全部六個成員
的研究工作,而且對于揭示法
和西德高速增長的更深刻原因,以補充前一章所作出的解釋,都是十分必要的。此外,對共同市場的分析還將有助于我們理解以下問題:爲何戰後新西蘭的經濟增長和英
差不多同樣緩慢?爲何澳大利亞在戰後發現了寶貴的自然資源之後,其經濟增長也同樣平淡無奇?
考察大多數共同成員
經濟增長的時序,很容易像許多漫不經心的觀察者那樣簡單地認爲:這些
家的高速增長和建立共同市場有關。但是我們不能輕信這種把時間先後等同于因果關系的形式邏輯,特別是鑒于以下事實:大多數--如果不是全部的話——認真的定量研究表明,相對于成員
民收入總額的增長來說,它們由共同市場獲益所得到的收入增加是很小的。對得自由貿易的利益的定量研究表明,其獲益正如由壟斷所造成的損失那樣,比經濟學家所預料的要小得多。計算結果表明,由共同市場引起的收入增加沒有超出正常的範圍。例如埃德溫·杜魯門(edwintruman)和摩迪凱·克賴恩(mordechai kreinen)的研究中,雖然他們仍然認爲:共同市場對貿易的促進超過了對貿易的阻礙,但研究結果表明,共同市場使歐洲經濟共同
製造業消費增加了不到2%。此外,貝拉·巴拉薩(bela balassa)的研究結果認爲,如果把由于共同市場所産生的規模經濟及其他有利于收入增長的因素都考慮在內,年貿易額增加和
民生産總值增加的比值,也只不過上升0.3%;經濟增長率由此而可能只提高0.1%。到1965年爲止,共同市場建立以來對于歐共
成員
的
民生産總值所産生的累計效果,也只不過才達到了
民生産總值的0.5%。由其他有經驗的經濟學家所進行的認真研究也表明,那種認爲大範圍的關稅同盟能爲經濟帶來巨大增長率的直觀判斷,得不到經濟學家們典型的靜態對比計算結果的支持。
在第一章討論過的曆史上取得顯著經濟增長的例子中,除了所分析過的問題以外,似乎還有更多的啓示。我們知道,美在實行憲法一個多世紀之後就變成了世界經濟中的領導力量。與此相似,德
在19世紀前半葉還是一個貧窮落後的地區,後來取得了高速的經濟增長,到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就已超過了英
;而這也正好發生在大部分說德語地區建立關稅同盟和德意志民族的政治統一以後。我在後面將要證明,上述兩個情況與共同市場有相似之
,因爲它們都具有下面將要談到的三個重要特點。由于傳統的觀念,人們的注意力集中到了建立政府和形成關稅同盟之間的區別上,從而有時就忽略了以下三個共同特點。
共同市場創造了一個廣大的區域,在其中近乎實行自由貿易:它允許勞動、資本和企業相對無限製地自由流動;它還把確定關稅和其他事務的決策當局由六個成員各自的首都合並到歐洲經濟共同
之內成爲一個整
。當考慮這些特點的時候,我們立即會認識到,由許多原來較小的管轄區統一成爲一個新的大
時也具有上述三個基本特點。
在十三個獨立的前殖民地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美利堅合衆,也創造了一個實行自由貿易和允許生産要素自由流動的新區域,同時某些政府決策機構也發生了轉移。事實上,由于實行了憲法,紐約州原來針對從康涅狄格和新澤西州進口某些産品的關稅就自然地取消了。同樣,不僅是關稅同盟而且德意志帝
建立的本身也具有類似的基本特點。直到19世紀中,歐洲大部分說德語的地區仍然是相互獨立的公
、城市或其他形式的小管轄區。它們各有自己的一套限製商品與生産要素流動的關稅、關卡及經濟政策;但是,由于關稅同盟的形成,更重要的是由于1871年德意志帝
的建立,創造了一個廣大的共同市場,某些政府的權力也發生了轉移。
在歐洲的其他地方,甚至更早就創造了更加廣大的市場,形成了各種生産要素流動的更廣闊區域,政府決策中心也發生了轉移。15世紀末和16世紀中,在英格蘭和法蘭西,權力日益集中的君主試圖把當時存在的各個分散狹小的封建領地統一成爲一個民族家;在這之前,雖然一直存在一個名義上的統一王
,但是實際的權力通常掌握在各個領地的領主手中;有時爲實際上自治的城堡統治者所掌握。每一個小政府往往都有其自己的通行稅和關稅。若乘船沿萊茵河旅行,有時每隔一公裏就可以看到一個征收通行稅的城堡。這很容易使人回想起地方稅多如牛毛的中世紀歐洲景象。這些統一起來的君主
家,依靠它們的貿易政策,努力削弱地方領主的權力以及它們對貿易往來的限製;同時卻在統一起來的
家層次上,實行高度保護主義的政策。在法
,對貿易和生産要素流動征收的各種封建
的地方通行稅和限製,直到大革命時期才被取消;但在英
,全
範圍市場的形成則要快得多。不管是偶然的巧合,還是必然的聯系,我們知道在西歐建立有效的
家統一
家管轄權之後發生了商業革命;而在英
則最終導致了工業革命。
就許多方面、而且可能是最重要的方面而言,建立一個實際上統一的政府,完全不同于建立一個關稅同盟,不管後者是多麼有效。但無論如何,在以上討論的各個例子中,都形成了一個廣闊的區域,在其中實行了比較自由的貿易,並允許生産要素相對自由地流動,而且至少有一部分重要經濟政策決策的權力轉移到了在新地點建立起來的新機構手中。在上述的每一情況下,都在相當大程度上實行了作者稱之爲“管轄權統一”的措施。如果能夠避免創造一個新的名詞,特別是像“管轄權統一”這種生硬的術語,也許更好一些;可惜在此采用衆所周知的舊名詞往往會掩蓋我們所關心的共同特點。
既然上述幾個管轄權統一的事例隨後都相繼發生了相當高速的經濟增長,那麼考察其中的內在聯系就更富有誘惑力了。但是,要作出任何存在內在聯系的結論仍然爲時過早。一方面……
國家興衰探源第五章 管轄權統一與對外貿易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