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金融經濟>經濟類>國家興衰探源>第五章 管轄權統一與對外貿易第2小節

《國家興衰探源》第五章 管轄權統一與對外貿易

第2小節
經濟類作品

  [續國家興衰探源第五章 管轄權統一與對外貿易上一小節],因爲我們首先應該對管轄權統一如何引起高速經濟增長有一些概念,而前述對共同市場的統計研究卻表明,由貿易更加自由化所引起的收益增加並不大,尚不足以解釋經濟的高速增長。另一方面,管轄權統一的事例爲數不多,也不足以令人信服地將此規律推廣。因此,我們還必須研究在管轄區以內及跨管轄區的經濟增長具ti模式,看看它們能否提供有力的證明。此外,我們還必須提出一個理論模型,以便解釋爲什麼管轄權統一就能夠産生以上觀察到的結果。

  

(三)

  當考察近代初期西方經濟發展的時候,可以發現一個最明顯的普遍現象,即許多過去曆史上的主要城市相對(有時是絕對)地衰落了。這種主要城市的衰落是一個十分矛盾的現象:因爲把西方社會推上領先地位的唯一最重要因素無疑是工業革命,而且,今天的西方社會可能比曆史上的任何社會都更加城市化。商業和工業革命創造了新的城市,或把過去的小村莊變成了新的大城市,而不是在原有的中世紀和近代初期大城市的基礎上建立這些大城市。當然,像倫敦和巴黎這樣的重要首都,是作爲財富中心和新財富的消費者而發展起來的,但它們決不是經濟增長的源泉。正如法guo經濟史學家弗南德·布勞德爾(fernand braudel)所指出的:“這些首都都是在全guo範圍內集中了高度不平等的、畸形的與不合理的非生産xing投資的結果……。這些巨大城市的形成是同過去的曆史、同進化的終結、同古代製度下社會和經濟的弊病及缺點緊密相聯;而不是爲將來的發展開辟道路……。一個明顯的事實是:各guo首都在行將到來的工業革命中,只扮演旁觀者的角se。決不是倫敦,而是曼徹斯特、裏茲、格拉斯哥和無數無産者居住的小城鎮創造了新的時代。”

  m.j.唐頓(m.j.daunton)證明,至少在英guo的工業革命時期,布勞德爾的話是正確的。在1600年被認爲是英guo六個最大的城市中,到1801年只有在經濟增長中獲得好chu的港口城市布裏斯托和倫敦還保留在前六個最大的城市中;而曼徹斯特、利物浦、伯明翰和裏茲則進入了前六名最大的城市之列。如表5.1所示,在1600年是第三大城市的約克,到1801年則退居第十七位;1600年是第五位的紐加塞爾到1801年則退居第十四位。

  表5.1根據人口多少排列的英guo城市順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00年         1801年

  順序   人口       順序    人口

  1 倫敦   25     1 倫敦   96

  2 諾裏奇  15000     2 曼徹斯特 84000

  3 約克   12000     3 利物浦  78000

  4 布裏斯托  12000     4 伯明翰  74000

  5 紐加塞爾  1      5 布裏斯托 64000

  6 埃克塞特  9000     6 裏茲   53000

  8   諾裏奇  37000

  14 紐加塞爾 28000

  17 約克   16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即使在1601年之前,也存在著對城市衰落問題的憂慮。查爾斯·派塞尼一亞當斯在他的論文《中世紀後期英guo城市的衰落》中,通過引用大量詳細廣泛的數據和當時的評論,證明了早在黑死病爆發之前,許多英guo城市的人口和收入就已經開始下降。雖然派塞尼-亞當斯發現某些城市的衰落被另一些城市的興起所抵消,但是我們仍然要問,爲什麼在如此衆多的城市衰落的同時,而另一些城市在興起呢?派塞尼-亞當斯發現,在15世紀後期和16世紀早期,特別是在1520年和1570年之間,大多數比較重要的城市,如果不是chu在一種“尖銳的城市危機”中,也是chu在一種重壓之下;它們的經濟活動經常遭受重大損失,人口經常大幅度減少。

  在歐洲大陸,城市不大可能成爲真正自治的機構。這一方面是由于它位于相對穩定的guo家之中;另一方面是由于歐洲大陸較晚才經曆了工業革命的迅速變革;所以,形勢並不完全像派塞尼-亞當斯所描述的那樣突出。盡管如此,仍然存在許多類似的情況,不少老城市中心被新興城市或農村工業所代替。例如,中世紀有一部分羊毛工業從法蘭德斯地區的城市向勃拉巴恩特附近轉移;佛蘭芒人(比利時民族之一)的羊毛工業與意大利北部城市相比顯著下降;以及後來意大利北部城市羊毛工業又落後于其他地區,都是上述情況的具ti例證。另一個例子是那不勒斯的衰落,在法guo革命前夕,它可算作歐洲第四大城市。多梅尼科·塞拉(domenico sella)得出結論認爲:“在整個歐洲,資本主義早期的老城市中心,不管是安特衛普還是威尼斯,是阿姆斯特丹還是熱那亞,是波爾多還是佛羅倫薩,在現代工業化到來之際,沒有一個曾經起過領導作用。塞拉極詳細地研究了17世紀西班牙倫巴第時期的經濟;他發現“當時的大城市幾乎沒有什麼和現代工業化相聯系的特征;事實上,它們的某些特征和現代工業化的要求完全相反……。因此,大城市既不可能成爲大規模工業化的搖籃,也不可能充當現代經濟發展的先鋒;它們只能作爲迅速消失的過去的時代錯誤的遺迹。爲了尋找現代經濟發展的先軀,我們必須把注意力轉向農村。”郊區應該在犧牲中心城市的條件下成長起來,這已是司空見慣的事。亞琛的中心城市的衰落就是一個著名的例子;赫伯特·基什(herbert kisch)已經把它的衰落過程按年份作出了詳細的論述。

  

(四)

  按照現代的標准看,中世紀的城鎮和城市規模是很小的。它們的邊界通常用城牆很精確地標定;而且,它們常常享有高度的自治權(在某些情況下它們獨立于較大的政府之外)。在這些小管轄區內,任何一種商業中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個商人;在任何一種專門的手工業中,只有爲數有限的一些技術工人;即使在具有幾千人口的城市中也是如此。原始的運輸方法,缺乏安全的與能通行的全guoxing道路網,這一切往往導致市場的分割。在這種條件下,少數商人或熟練工匠就可以很容易地把當地的生産聯合起來而形成壟斷。某一行業中的商人一般比普通居民享有更多財富;他們之間的相互……

國家興衰探源第五章 管轄權統一與對外貿易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第五章 管轄權統一與對外貿易第3小節上一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