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國家興衰探源第五章 管轄權統一與對外貿易上一小節]成爲可能。換一種說法,可以設想貿易限製從社區層次轉移到家層次上的時候,關稅壁壘的長度會減少許許多多倍。我認爲,有史以來貿易限製最大的減少不在于降低貿易限製的幅度,而在于縮短了關稅壁壘的長度。
既然商業和工業革命發生在貿易壁壘與其他行會限製大量減少時期與大量減少之後;並且主要發生在行會組織比較少的城市和郊區,這似乎表明其中存在著某種因果關系。然而,也可以設想上述經濟增長與行會限製減少的時間順序,以及在經濟受阻的地方總是很有規律地發現行會的組織,這些都可能是一種巧合。所幸的是,經濟增長模式還有另外一些方面,可以說明情況並非巧合。
這種情況的例子之一就是紡織工業的“包活製”;而紡織工業在當時是最重要的製造工業。在這種特異的製度下,商人們跑遍所有的農村,把需要組織的原材料分包給各個家庭。過一段時間之後,各個家庭再把紡好的棉紗或織成的布匹交給商人。顯然,這樣一種製度需要花費很多時間,還需要旅行和運輸費用。並且還有一些不確定:應該給每個家庭多少原材料?用這些原材料可以生産出多少棉紗或布匹?這些不確定
往往引起爭吵和糾紛。在包活製中,商人們還要冒一些風險,因爲分包出去的原材料有可能被盜竊。包活製既然存在這些缺點,人們不禁要問:這種製度爲什麼還會盛行呢?由會計核算數據可以解釋這一問題。盡管包活製有許多缺點,但是它比城裏由行會控製的生産成本要低。分散于農村的生産可能具有某些優點,例如工人吃的食品可能比較便宜。但是這些優點不能解釋爲何在行會控製的城市周圍的郊區生産也同時呈擴大的趨勢。(亞當·斯密說過:“如果你對你的工作沒有太嚴格的要求,你一定要到城市郊區去完成這項任務;因爲那裏的工人沒有排斥別人的權利,也沒有其他要求,只有可以信賴的
格。你必定會把他們這種
格的優點盡可能地私下帶回到城內。”)分散于農村地區的製造業的種種潛在優點也無法解釋城市中的行會爲何要排斥農村中的生産。例如,佛蘭芒人的行會甚至派出密探到農村去毀壞承包加工原材料的家庭的機器設備。
一般說來,在現代歐洲的早期階段,實行管轄權統一的地區比實行地方限製的地區有較快的經濟增長;最快的經濟增長發生在既進行政治變革又實行管轄權統一的地區。英
實現中央集權政府比較早,它是第一個成功地在全
範圍內建立統一市場的
家;在這個統一的市場中,地方
的貿易限製相對來說是極少的。雖然還缺乏充分的定量證明,但是根據大多數報道,英
的商業革命比荷蘭以外的任何其他
家都更加徹底。在17世紀,甚至可以推延到18世紀早期,英
陷入了
內戰爭和政治動亂。毫無疑問,政治動亂會帶來某些破壞及
費,而且不利于長期投資;但是,在此後的幾十年內,穩定的、統一的中央政府在英
形成了;工業革命蓬勃發展起來。下述觀點也是普遍接受的:在18世紀中葉的英
,對貿易企業的限製比大多數歐洲大陸
家少得多;而且在大部分地區都有較好的運輸條件。
同樣,正好在荷蘭聯合省經過鬥爭擺了西班牙的統治之後,荷蘭經濟也享受了它的黃金時代;並且達到了17世紀歐洲發展的最高
平。至少某些在西班牙統治時期一直很強大的行會勢力被削弱了;而且在對于荷蘭的
際貿易至關重要的大多數部門中,行會的勢力並不那麼強大。此外,作爲一個地勢較低、運河及天然河流縱橫交錯的海岸
家,荷蘭又享有非常便利的運輸條件。
法顯然不具有像英
一樣的經濟統一。直到法
革命時期,它才消除了許多中世紀時期留下的貿易限製。然而,甚至在革命以前,法
也享受到某種程度上的管轄權統一。最值得注意的是路易十四和柯爾培爾時期出現了某些經濟統一和運輸條件的改善。與此同時,由于缺少用于戰爭和其他揮霍的錢財,路易十四經常給予行會以壟斷權力,以換取對它們征收特種稅的利益;然而,勢力強大的特殊利益階層——貴族階層,通常卻能夠逃避稅收。盡管有柯爾培爾的關稅改革,但是關卡對待從法
某些省份來的商品的態度,就好像這些商品是從外
進口的一樣。不過,在五個大農場以內,或在五個大征稅農場以內,至少有一種統一的措施。這一片地區的人口數量等于或大于英
的人口。因此,盡管法
的經濟成就遠遠落後于荷蘭與英
,它卻不像歐洲四分五裂的德語和意大利語區那樣存在著地區
貿易限製,因而它的經濟成就似乎也一直較上述兩個地區爲好。直到19世紀後半葉,德語地區和意大利語地區才實現了真正的管轄權統一。只是在這時,特別是在德
,才出現了持續的經濟增長。
當然,還有數以千計的其他因素,可以用來解釋歐洲不同部分在命運上的差別。因此,如果把本書的論點當作唯一原因的解釋,是十分可笑的。然而,這一理論能夠成功地解釋跨越不同家的增長模式以及若幹
家內部的增長模式;僅此一點,就足以引起特別的注意。
在美,不僅有前面提到過的憲法條款,禁止各州對貿易和生産要素的流動設置障礙;而且一個多世紀以來,這種趨勢一直在向西部地區擴大。本世紀以前,美
的任何卡特爾組織或院外活動集團,都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事實:即新地區正有規律地不斷加入到這個
家中來。盡管在
家一級存在著高關稅率,但是競爭總是來自這些新加入美
的地區;而且,這些新地區的加入也擴大了
家的版圖與機構,因此在實現卡特爾化和進行院外活動需要時,都需要有更大組織。大批移民擁入美
,也不利于勞動市場的卡特爾化。此外,像所有其他由拓荒者建立起來的新
家一樣,美
是在沒有分利集團和僵化的社會階級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考慮到所有這一切因素之後,對于美
經濟在實行憲法以後的一個多世紀內,取得如此非凡的成就,就不足爲怪了。
我們在一開始討論過的例子,即創建歐洲共同市場的六在60年代的高速增長,也可以用前面的模式去解釋。六
中最大的三個
家——法
、德
和意大利,曾遭受多次動亂和侵略。這意味著,和不遭受動亂與侵略相比,這些
家具有相對說來較少的特殊利益集團;而且它們已有的各種組織通常是比較綜合
的。在法
和意大利,工會沒有在工業中堅持長期行動的資源與力量。在德
,各行業中成長起來的工會結構是非常綜合
的。
正如推論3所述,小型集團比大型集……
國家興衰探源第五章 管轄權統一與對外貿易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