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第7章 德國人上一小節]題。
這時漢撒同盟與威尼斯正趨于衰落,德的大宗貿易,以及在南北各城市的權力與自由,也就跟著一蹶不振。
于是發生了三十年戰爭,各地區、各城市都遭到了兵燹蹂躏。荷蘭與瑞士都退出了,而內膏腴之區則被法
所征服。而昔日的那些卓越的城市,如斯特拉斯堡、紐倫堡、奧格斯堡等,曾經在力量上超過一切選侯轄區,現在由于常備軍的存在而陷于完全無能的地位。
在變革以前,如果王室威權能夠比較地鞏固,各城市能夠比較地團結一致,如果能夠有一個完全屬于日耳曼民族的王完全掌握宗教改革事宜,使之有利于
家的統一、權力和自由,那麼在德
工農商業的發展方面將獲得如何不同的結果是不難想象的。有些政治經濟學理論硬要我們把
家的物質福利完全歸因于個人的生産,與上述的一些觀察相對照時即不難看出,這種論調實在是不切實際的,不足取的,它完全忽視了一個事實,即一切個人的生産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取決于
家的社會環境與政治環境的。德
采用了羅馬法,對德
來說,再沒有比這一措施的危害
更大的了。由此使各個人的法律地位與關系發生了莫可言狀的混亂,而這一點還不能算是最大的不良影響。還有比這個更大的惡劣後果是,由此造成了一種階級,這些人是學者,也是法理學家,他們的精神,他們的語言,在在與民衆不同,他們把人民看成是在法律上一無所知的,在地位上是低一等的,他們否認一切人類正確知識的價值,
對公開的事理故神其說,所倚恃的是獨斷權力,這是一種最卑鄙的仗勢行爲,他們就在這樣的權力下過生活,到
所宣揚、所辯護的只是他們的利益,自由的基礎在他們手裏受到了徹底摧殘。因此直至十八世紀初葉,德
在各方面還是非常落後,在文學、
家行政、法律的製定與執行各方面都還沒有能
離未開化狀態;農業簡陋,工業與一切大規模商業都奄無生氣,
家缺乏團結一致的力量,與外
發生交涉時
顯得軟弱無能,毫無威信。
只有一件東西德人是保持著的,這就是他們固有的品質。他們熱愛的是勤勞、秩序、儉約和節製,他們對于研究工作、對于各種事業,富有忍耐與不屈不撓精神,有誠懇的力求改進的精神,相當地具有道德心與審慎周詳的態度。
這樣的品質是統治者與被統治者雙方所共有的,當德民
幾乎被完全破壞而情勢恢複平靜之後,人民就開始在某些個別的、孤立的範
內從事于建立秩序,努力改進和爭取進步。他們對于教育、禮貌、宗教、藝術和科學都極度重視,那種熱烈提倡的態度是再沒有別的地方比得上的;在上的絕對權力則施之于一般教育、秩序與道德的維持,施之于對弊端的革除與公共福利的促進,關于這方面權力行使時的恰當與有利也是別的
家所不及的。
德民
之所以能獲得恢複,其基礎無疑是由政府奠定的。政府忠實地把改作俗用的教會地産項下的收入,用于教育、科學、藝術以及公用事業各方面。由于這類措施,就使
家行政與司法、教育與文學、工農商業、更加重要的是人民大衆,各方面都有了生氣。由此可見,德
的獲得發展,它所遵循的途徑,是與一切別的
家完全不同的。在別的
家,高度的精神文化總是由物質生産力的發展而來的,而德
則情況相反,它的物質生産力的發展,主要是事前的智力發展的結果。因此現在德
人的整個文化是屬于理論
的。也因此在德
人的
格中合有許多不切實際的、古怪的特征,這一點在別的
家看起來是很觸目的。
我們可以作一個比喻,德人民就象是這樣一個人,這個人原來未曾有機會使用他的四肢,他首先從理論上學會了怎樣行走跳躍,學會了怎樣吃喝,怎樣啼笑,然後把他的理論知識付諸實踐。因此産生了德
人所偏愛的哲學
系與世界主義幻想。這種智力既不容幹擾世界實務,就在純理論領域中竭力發揮。也因此使我們看到信從亞當·斯密及其門人的學說的,在德
比在任何別
爲多,與坎甯及赫斯啓森的世界主義論調表同情的,在別
也沒有象在德
那樣地深切。
德工業的最初發展,主要應歸功于南特敕令的廢除,由于這一瘋狂措施,有無數逃亡者流入德
,他們的蹤迹幾遍及德
各地,因而就到
有了他們建立起來的各種各樣的工業,如呢絨、絲綢、帽子、手套、珠寶、玻璃、瓷器等等。
在德首先采取促進工業的政治措施的是奧地利與普魯士;奧地利是在查理六世與瑪麗亞·賽裏薩的時代實施這種政策的,但在約瑟二世時代推行得更加有力。奧地利以前由于驅逐新教徒——那是它最勤奮的一部分的公民——而遭到極大損失,至于它緊接著實行的促進教化和精神文化政策究竟有什麼顯著成就,卻不能十分肯定。後來由于實行保護關稅製度、改進養羊業、改進路政以及其他措施,結果即使在瑪麗亞·賽裏薩時代它的工業就已有了相當進展。
在約瑟二世時代,對這一工作推進得更加有力,結果獲得了比前大得多的成就。最初所獲得的成就實在並不重要,因爲這位皇帝的脾氣向來是急躁的,在這一工作以及另一些改進計劃上都犯了過于冒進的毛病,結果奧地利與其他各邦比較,仍然于落後地位。這裏的情況也和別
一樣,說明凡事
之過急就難期有成,保護關稅的實施,如果希望它能順利進行,不致成爲對現狀的一個擾亂因素,在開始時就決不可把稅率訂得過高。但是這個製度實行以後,經過時間愈久。它的優點就顯示得愈加清楚。奧地利的工業及農業所以能夠達到現在這樣欣欣向榮的境地,主要是由于這種稅製。
普魯士的工業在三十年戰爭中所受到的打擊,比任何別的家爲嚴重。它最重要的工業,勃蘭登堡的毛紡織業,在這一戰役中差不多已完全毀滅,紡織工人大部分流入了薩克森,而這時英
的輸入品使任何競爭力量無法活動。于是發生了南特敕令取消的事件,在巴拉登領地以及在薩爾斯堡的新教徒也受到了迫害,從而使普魯士得以坐享其利。普魯士的統治者,這位偉大的選侯腓特烈二世,立刻就看到了伊麗莎白早在他以前所清楚認識到的一個事實。在他的策劃之下,大批被放逐的教民流入了普魯士,這就使這個地區的農業有了生氣,工業有了發展,科學與藝術也有了進步。所有他的後繼者都依照他的方針行事,跟著他的腳步前進,但是這位大王熱情橫溢、勇住直前的氣概,卻是沒有一個後人及得上的——他在承平時期的政策比他在戰爭中的勝利更爲偉大。關于腓特烈二世所采行的那些多得數不清的措施……
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第7章 德國人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