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金融經濟>經濟類>卡耐基人際關系學>一 了解對方的觀點

《卡耐基人際關系學》一 了解對方的觀點

經濟類作品

  卡耐基的chu世藝術不僅表現在對自我的了解上,而且還要求了解對方的觀點。因爲,只有弄清楚對方的觀點,自己才能找到合適的應付措施。

  卡耐基每年夏天都到緬因州釣魚。他個人非常喜歡草莓和ru脂作餌料,但他奇怪地發現,魚兒較喜歡小蟲。因此,每次去釣魚,他不想自己所要的,想的是魚兒所要的。卡耐基的釣鈎上不裝草莓和ru脂,他在魚兒面前垂下一只小蟲或蚱蜢,說:“你不想吃吃這個嗎?”

  當你釣別人的時候,爲什麼不同樣地使用這種常識呢?

  李羅·喬治就從中得到了不少啓發。常常有人問他,當所有那些戰時的領導人物——威爾森、歐藍多、克裏門索——

  被踢開和遺忘時,他爲何仍然能掌握大權。他回答說,如果他的出人頭地有任何理由的話,可能是因爲他早已知道:要釣上魚的話,餌必須適合魚。

  爲什麼要談論我們所要的呢?這是孩子氣荒謬的想法。當然,你感興趣的是你所要的,你永遠對自己所要的感興趣,但別人並不對你所要的感興趣。其他的人,正跟你一樣,只對他們所要的感興趣。

  因此,唯一能影響別人的方法,是談論他所要的,教他怎樣去得到。

  請記住!當你明天要別人去做某件事的時候,譬如說,當你不要你兒子抽煙的時候,別跟他講什麼大道理,只要讓他知道,抽煙會使他無法加入籃球隊,或贏得百米競賽。

  這是值得記住的一點,不論你是對待小孩子,或牛,或黑猩猩。舉例說:有一天,愛默生和他的兒子要把一只小牛趕入牛棚,但他們犯了一個一般人所犯的錯誤——只想到他們所要的:愛默生在後面推,他兒子在前面拉。但那只小牛所做的正跟他們所做的一樣,它所想的只是它所要的。因此牛蹬緊雙tui,頑固地不肯離開原地。那位愛爾蘭女仆看到了他們的困境——她雖不會著書立說,但,至少在這一次,她比愛默生擁有更多關于牛馬的知識。她想到了那只小牛所要的,因此她把她的拇指放入小牛的口中,讓小牛吮著手指,同時輕輕地把它引入牛棚。

  從你出生之後,你的所做所爲,都是因爲你有所需求。你那次爲什麼捐給紅十字會一百美元?因爲你要助別人一臂之力,因爲你要表現一種美好的、不自私的、神聖的行爲。“既然你把這件事行諸于我們的兄弟身上,等于就是行諸于我的身上。”

  如果你對行善的感覺比不上你對那一百美元的喜愛,你便不會有那次的捐贈了。當然,你捐錢可能是因爲你不好意思拒絕,或你的一名主顧請你這麼做。但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你捐贈是因爲你需求什麼。

  奧佛史屈教授在他那本啓發xing的《影響人類的行爲》一書中說:“行動出自我們基本上的渴望……而我所能給予想勸導他人的人——不論是在商業界、家庭中、學校裏、政治上——最好的一個忠告是:首先,撩起對方的急切慾望。能夠做到這點的人,就可掌握世界;不能的人,將孤獨一生。”

  安祖·卡耐基,這個貧窮如洗的小孩,開始工作的時候每小時的工資是兩分錢,最後捐贈了三億六千五百萬美元。他很早就學到,能影響別人的唯一方法,是以對方所要的觀點來做。他只上過四年的學,但是他學到了如何對待別人。

  舉例來說,他的嫂嫂,爲她那兩個小孩擔憂得生起病來。

  他們就讀于耶魯大學,爲自己的事,忙得沒空寫信回家,一點也不理會他們母qin寫去的焦急信件。

  于是卡耐基提議打賭一百塊錢,他不必要求回信,就可以獲得回信。有人跟他打賭,于是他寫了一封閑聊的信給他的侄兒,信後附帶地說,他隨信各送給他們五塊錢美金。

  但是,他並沒有把錢附在信內。

  回信來了,謝謝“qin愛的安祖叔父”好心寫去的信——

  你可以猜出下一句寫的是什麼。

  卡耐基班上一位同學,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市的史坦·諾瓦克提供了一個有說服力的例子。一天晚上他下班回家,發現他的小兒子第米躺在客廳地板上又哭又鬧。第米明天就要開始上幼兒園,但他卻不肯去。要是在平時,史坦的反應就是把第米趕到房間裏去,叫他最好還是決定去上幼兒園,當時他沒有什麼好選擇的。但是在今天晚上,他認識到這樣做無助于第米帶著好心情去上幼兒園。史坦坐下來想,“如果我是第米,我爲什麼會高興地去上幼兒園?”他和他太太就列出了所有第米在幼兒園會喜歡做的事情,如用手指畫畫,唱歌,交新朋友。然後他們就采取行動。“我們——我太太、莉莉、我另一個兒子包布,以及我——開始在廚房裏的桌子上畫指畫,而且真正享受其中的樂趣。要不了多少時候,第米就在牆角偷看,然後他就要求參加。‘不行,你必須先到幼兒園學習怎樣畫指畫。’我以最大的熱忱,以他能夠聽懂的話,把我和我太太在表上列出的事項解釋給他聽——告訴他所有他會在幼兒園裏得到的樂趣。第二天早晨,我以爲我是全家第一個起chuang的人。我走下樓來,發現第米坐著睡在客廳的椅子裏。

  ‘你怎麼睡在這裏呢?’我問他。‘我等著去上幼兒園。我不想遲到。’我們全家的熱忱已經在第米心裏引起了一種極慾得到的需要,而這是討論或威脅恐嚇所不能做到的。”

  明天,也許你會勸說別人做些什麼事情。在你開口之前,先停下來問:“我如何使他心甘情願地做這件事呢?”

  這個問題,可以使我們不至于冒失地、毫無結果地去跟別人談論我們的願望。

  卡耐基曾qin身經曆過這樣一件事。

  他曾向紐約某家飯店租用大舞廳,每一季用二十個晚上,舉辦一系列的講課。

  在某一季開始的時候,他突然接到通知,說他必須付出幾乎比以前高出三倍的租金。卡耐基得到這個通知的時候,入場券已經印好,發出去了,而且所有的通告都已經公布了。

  當然,卡耐基不想付這筆增加的租金,可是跟飯店的人談論不要什麼,是沒有什麼用的,他們只對他們所要的感興趣。因此,幾天之後,他去見飯店的經理。

  “收到你的信,我有點吃驚,”卡耐基說,“但是我根本不怪你。如果我是你,我也可能發出一封類似的信。你身爲飯店的經理,有責任盡可能地使收入增加。如果你不這樣做,你將會丟掉現在的職位。現在,我們拿出一張紙來,把你可能得到的利弊列出來,如果你堅持要增加租金的話。”

  然後,卡耐基取出一張信紙,在中間劃一條線,一邊寫著“利”,另一邊寫著“弊”。

  他在“利”這邊的下面寫下這些字:“舞廳空下來”。接著說:“你有把舞廳租給別人開舞會或開大會的好chu,這是一個很大的好chu,因爲……

卡耐基人際關系學一 了解對方的觀點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一 了解對方的觀點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