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靈公問陳于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
未之學也。明人遂行。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愠見曰:君子亦
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孔子周遊列到了衛
,衛靈公就向孔子請教軍事作戰的事。孔子並不是不懂,但提問題的是衛靈公這個人,孔子就不答複他。孔子希望他不要發動戰爭。對侵略的戰爭,孔子是反對的。所以孔子說對于俎豆之事——俎豆就是行大禮的祭器,以現在的觀念講,代表禮樂文化的真精神——我還懂;軍事學我還沒學過,對不起,我不懂。第二天就離開衛
,到了陳
,結果餓飯,糧食斷了,還帶了一大批學生。絕糧的種因就在這裏。
跟著他的學生,因此病得躺下,起不來的很多。這時子路很不高興,頗有怨言,臉很難看,跑去對孔子說,老師你天天講道德、學問,講了半天,結果怎樣?現在同學們都快餓死了。君子!君子竟然窮得這麼倒楣?孔子說,君子才能夠守窮,換句話說,要看什麼人才有資格窮,只有君子才有受窮的資格,雖然
在貧困中,還是能夠信仰堅定,不動搖。如果是小人,則相反,一窮了什麼事情都可以幹了。受不了窮就不算君子。
講到窮與不窮,也是很妙的,有些境界是須要修養才能達到的,這也是中文化與西方文化不同點之一。古代曆史上這類的人很多。像明朝一位名士(一時記不起名字來了,很抱歉。)是大畫家,詩文也非常好,窮得不得了,第二天沒有米下鍋了,頭天晚上還坐在樹下賞月吟詩。太太唠叨他:“明天沒有米,還作詩!”他看看天上的月亮說:“時間距明天早晨還有好幾個時辰哩!明天的事明天管,現在還是看月亮吧,風景太好了。”這是文人的修養,但是這種文人修養的
襟、器度,又談何容易,總而言之,一個人要在心理上構成一個中心思想,自己要有個境界。假使內在沒有一個東西,人生是相當空虛的。有事情做,忙的時候不覺得,如果一個人把事放下來,
在清靈當中,就要受不了啦!這個窮還不只是指經濟環境窮,人到了窮途末路,上了年紀,萬事俱空,兒女離開了身邊,老伴也去了,冷清清一個人,的確不好受。這個時候,必須自己有自己天地中“
天風月”,自己有自己的修養才行。有了這個境界,才能做到“君子固窮”。
又說一貫
下面等于注解了上面一段。
子曰:賜也,女以予爲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
予一以貫之。
在講上論時,孔子對曾參所說的那一段“一以貫之”,我們曾經花了很長的時間,討論了三、四個小時。現在這四個字,不加以申論了。這一段是孔子對子貢講的。在文字上先解決“識”這個字的意義,是“志”,也是“記”的意思;“記下來”,“記得”的意思。我們提出來研究的,一再說孔門所講的學問不是知識,再三強調學問是作人做事;文學、科學、哲學等等才是知識。從孔子這裏的話,也可證明我們這個觀念是對的。
他告訴子貢說,你以爲我的學問,是從多方面的學習而記聞來的嗎?(後世所謂“博聞強記”這只是知識。)子貢說,對呀!我們認爲你是這樣來的,難道我們的觀念錯了?孔子則說,我的學問是得到一個東西,懂了以後,一通百通。孔子這個話是事實,這個東西,這個“一”是很難解釋的,不容易講出來的。過去我們已經討論了很多,宋儒解釋爲“靜”,要在靜中養其端倪。所以後來打坐,儒家、道家、佛家都是這樣,靜坐中間慢慢涵養,而以明心見爲宗旨標的。什麼是明心見
?像上午剛有人問起,什麼是佛?我告訴他,佛只是一個代號,實際上就是人
的本源。儒家講善與惡,是人
作用的兩個現象。作用不是善就是惡,不是好的就是壞的。那個能使你善,能使你惡的,不屬于善、惡範圍中的東西,如果我們找到了,就是它,佛家叫作佛,道家叫作道,儒家叫作仁。用什麼方法去找?儒、釋、道三家都是從所謂打坐著手,在靜中慢慢
認,回轉來找自己本
的那個東西,就叫作“一”。老子也叫它作“一”。再討論下去就很多了,就屬于純粹的哲學範圍了。
這裏孔子就說自己的學問不是靠知識來的。這是一個大問題。要研究什麼是孔子的學問,這個地方就是中心了。我們講來講去,講死了也沒有辦法說出來的。舉一個例子來說,老子說:“爲學日益,爲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爲。”什麼是學?普通的知識,一天天累積起來,每天知識累積增加起來就是學。爲道呢?是損,要丟掉,到最後連“丟掉”都要丟掉;到了空靈自在的境界,這還不夠。連空靈自在都要丟掉。最後到了無,真正人的本源就自然發現了。
孔子這裏就是說,不要以爲我的學問是“益”,一點點累積起來的知識,而是找到了這個“一”,豁然貫通,什麼都懂了。的的確確有“一”這麼個東西。從我們的經驗,知道“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就是要增加人生的經驗,其實這還是不夠的,必須加一句“交萬個友”,還要交一萬個朋友,各人等都接觸了,這樣學問就差不多了。由學問中再超
、升華,可以達到“本源自
”的地步了。
子曰:由,知德者鮮矣!
孔子告訴子路,他說子由啊!時代變了。德是用,道是。現在的人,知道由道的基本,起德業作用的很少了。
子曰:無爲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爲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一般人說儒家的人反對道家,說道家所提倡的“無爲而治”,就是讓當領袖的,萬事都不要管,交給幾個部下去管就是。這樣解釋道家的“無爲”,是錯誤的。實際上道家的“無爲”,也就是“無不爲”,以道家的精神做事作人,做到外表看來不著痕迹,不費周章。譬如蓋一棟屋子,就在最初,把這棟房子將來可能發生的毛病,都逐次彌補好了。所以在蓋完了以後,看起來輕而易舉,不費什麼,而事實上把可能發生的漏洞,事先都彌補了,沒有了,這就叫“無爲”。換句話說,說是現在已經看到,某一件事在將來某一個時候可能發生問題,而現在先把問題解決了,不再出毛病,這就是道家的“無爲而治”,這是很難做到的。並不是不做事、不管事叫做“無爲”。
孔子在這裏也提到,無爲而治,使天下大治是不容易的,只有上古時代的堯舜才做到。怎樣無爲?對自己恭敬嚴肅,正南面而已矣。中古禮,當皇帝,坐
家領導人的位置,一定是坐北向南。這裏的意思是自己道德修正好,以這個風氣,影響部下一層一層的負責。
使節的信條
……論語別裁衛靈公第十五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