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哲學/宗教>南懷瑾>論語別裁>季氏第十六

《論語別裁》季氏第十六

南懷瑾作品

  興滅繼絕

  根據我們研究的方針,這裏第十六篇與上論第六篇《雍也》有互相呼應的關系。第六篇講《冉雍》——仲弓,孔子提到他有王者之氣,有帝王之才。現在這篇書,是講到中guo文化、政治哲學的要點。聽說現在這篇書的開頭一大段,編進了高中的guo文課本裏,成爲很重要的一篇文章。這段書,就有很多個重點:它含有中guo文化政治哲學的精神、中guo文化的政治觀念。我們整個民族的文化道德,是不喜歡侵略人,而且更不主張別人去侵略人。另一個重點是說臣道,一個guo家重要的大臣,對大的政治決策,關系非常重大,中間一點都不能馬虎。如孟子所講的義利之辨,要時刻注意。看了曆史上的這許多道理與真實的事情,也可幫助我們了解今日世界局勢的演變。譬如美guo總統尼克松的下臺,日本首相田中的下臺,三木的上臺,這些在一個研究曆史文化的人看來,就是活的書本,能使我們對自己古典的書,了解更深切;也更了解世界的事情;對過去、未來,是一個很好的對照,這是真正的學問所在。假使只在書本上看文字,這種學問沒有用,的確是書呆子。所以有時候我很不同意年輕人只知道專心念書,這樣會把他變成書呆子,埋沒了人才。但我同樣不同意不念書,有天才而不念書,遇到事情要chu理的時候,就不知道怎樣chu理,因爲他不懂原則。學問與才能要配合起來。現在這個時代,給我們許多啓示。

  我們中guo文化政治哲學的思想,據我所了解的——爲什麼說據“我”所了解的?這裏我有一個聲明:天下學問、事情,我所了解的很有限,有許多事情我不知道,所以我要說明是據我所了解的。全世界的文化、政治思想中,恐怕只有中guo人有這個精神,中guo民族文化的這個精神叫“興滅guo,繼絕世”。孔子著《春秋》的曆史精神大義所在,就在這裏,這是我們幾千年來的民族文化精神。所謂“興滅guo”,在春秋戰guo以前,“guo”是個地方政治單位,諸侯分封爲“guo”。到了春秋戰guo時代,還有上百個guo。有些小guo不算,大guo也有幾十個。在過去中guo這個製度,就是所謂的“封建”。“封建製度”,中西截然不同,上論中也曾討論過。而中guo的封建,以宗法社會氏族爲中心,就是血統爲基礎,並不是西方的封建,以奴役、權勢爲基礎。

  封建這個名詞,幾十年來的學者,在他們的著作中,提到封建這個名詞的時候,也好像在基本上對中西封建之不同,沒有正確的認識。這不止是一個笑話,它甚至影響到guo家這六十年來所遭受的巨變和痛苦。

  過去曆史上的這些諸侯之guo,當其中一個guo家快要滅亡了,乃至已經滅亡絕後了,其他的guo還要找到這guo家的後人,扶助他起來複guo,這就是所謂“興滅guo”。“繼絕世”,是這個guo家即使絕後,也要想辦法使他繼續存在,這就是中guo文化對于guo際政治的精神,也就是三民主義中民族主義的精神內涵。

  例如漢高祖劉邦,在他統一天下以後,又爲秦始皇,以及楚、魏、齊等滅guo無後的想辦法使他續絕,《史記·高祖本紀》有:“十二月,高祖曰:秦始皇帝、楚隱王、陳涉、魏安厘王、齊湣王、趙悼襄王,皆絕,無後,予守家各十家;秦皇帝二十家;魏公子無忌五家。”以漢高祖的爲人來講,素來具有豁達大度的song襟,自然便合中guo文化精神的大原則,所以劉邦後人,在中guo曆史的政權上,能夠先後達四百年之久。凡我黃帝子孫,固當有此認識才是。

  大家研究三民主義知道的,這種精神是任何一個guo家的文化中所沒有的。因此我經常跟外guo朋友說,試看中guo曆史,除了南北朝、五代這些邊疆民族稱王稱帝亂搞以外,正式的朝代,漢、唐、宋、明、清,中華民族從來沒有主動的發動過,慾圖滅亡鄰guo的子孫、土地,以並入我們版圖的侵略戰爭。即使別的guo家出了問題,如過去的附庸guo家安南、暹邏、朝鮮等等,發生了變化,我們可以派兵輔助他平定他guo家的內亂,但是我們一定撤兵回來,另外替他們選擇一個好的皇帝,政權交回他們自己好好管理,任何條件都沒有,只要他們俯首稱臣,年年進貢,歲歲來朝。我們當時要求這些附屬——外藩的guo家——進貢,自己是要賠本的,而且賠得相當厲害。還有些地方是重譯來朝的,就是過去有一些邊遠民族,如印度、波斯這些民族來朝,要經過兩三種文字的翻譯,才能譯成中文;中間經過許多guo家,都還要到中guo來。就如唐代詩人杜甫的名句中所說“萬guoyi冠拜冕旒”。漢、唐的文化,就有這樣偉大的局面出現。因此直到現在,世界各guo的華僑社會都稱“唐人街”,就是唐代文化精神的遺響,英文的china就是大秦帝guo的譯音。當年外藩來朝,我們回送的禮物,比他們送來的多得太多了,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所以這種“興滅guo,繼絕世”的思想,至少在我所看到的,世界上所有guo家,除了我們中guo,任何外guo都沒有的。所以我們不但不想侵略別人的土地,也不想占有人家的土地。目前有一點,許多的強guo想控製人家的經濟市場,而我們也從來沒有見過。

  族姓的家譜

  這個思想,向大的方面演變,成爲guo際政治哲學。小則個人家族方面也有這種精神。我們中guo人,每一姓氏在祠堂中都有一本家譜,又名家乘。現在的年輕人恐怕很少有看到過,但是我很幸運的看到兩次。一次是小的時候,剛好宗族的會議,由族長——在輩份最高中年齡最長的人,開了祠堂修家譜。家其中記載著祖宗的來源,有許多追溯到周代,因爲周代的子孫分封各guo,以地方爲姓;有的還遠溯到軒轅,以證明自己的確是黃帝的子孫;就以臺灣人數最多的林姓來說,他們的家其中就記載著林姓的始祖——第一個祖先爲林堅,是比幹的兒子,與纣王是叔伯兄弟,比幹是纣王的伯父。現在錄一段林姓家譜最前面的世系表(一至七如下圖):

  林姓家譜早期世系表

  第一表

  一世  二世  三世  四世  五世  六世

  (唐)   (虞)

  棄(又名後稷)

  玄囂——蟜極——帝喾——契——昭明

  放勳(又名堯陶唐氏)

  軒轅——            帝摯

  舜之派

  昌意——颛顼——窮極——敬康——禹之派

  第二表

  六世  七世  八世  九世  十世  十一世 (虞) (夏)

  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振

  第三表

  十一世 十二世 十三世 十四世 十五世 十六世

  振——微——報丁——報乙——報丙 ——主壬

  第四表

  十六世 十七世 十八世 十九世 廿世……

論語別裁季氏第十六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季氏第十六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