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論語》全書二十篇而言,最後的幾篇等于作結論了。尤其這裏第十七篇,是上論第七篇《述而》的引伸,所講大都是孔子爲人世的重點,後世用來作爲借鏡。古人所謂借鏡,普通人是用鏡子來照
冠儀容是不是整齊,人生就是用前輩作鏡子反照自己,也就是效法、警惕的意思。
這裏用來借鏡的重點,是人生的出,在古書上“出
”這個名詞,很多地方可看到,現在很少人用了,意思是人生的第一步,要如何起步?人生的第一步很重要,如果第一步走錯了,就會永遠的錯下去。在曆史上,在個人,這種例子很多,所以人生的出
,對于過去的知識分子,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如宋朝辛棄疾(稼軒),在宋代曆史上是一個非常傑出的人物,他比嶽飛遲一點,差不多與朱熹同時,山東人,很有學問。當時元朝還沒有起來,北方爲金人所據,他有豪俠之氣,文武全才,不受一般的習俗所規範,(以現代名詞來形容就是太保,不過本質上並不是現代行爲不良的太保。)十九歲的時候立志報
,和許多青年,要反抗金
,光複
土,而能號召到幾千人起義,然後占山打遊擊。他曾經認爲某個人有將才,推薦給南宋,不料這人叛變了,他聽到消息後,單槍匹馬,闖到敵人的陣地裏,把這個叛徒抓回來。從這件事看起來,他的武功膽識都不簡單。後來他帶了一萬多人,渡江回到南宋來。可是他和嶽飛的志向是一樣的,天天想恢複
土,趕走金人,南宋始終沒有重用他,而成爲了有名的詞人。凡是講到文學,講到宋詞,沒有不提到他的。
我們就看他一生的出,年輕時是“太保”,充滿了豪俠之氣,文武全才。中間起來打遊擊,能在敵人的區域中帶上萬人渡江過來,向南宋上了幾次恢複
土的計劃,可是南宋的君臣不想北伐,沒有采用他的意見。後來成了有名的文學家,也是有名的理學家。在南宋做官時,因爲才氣太高,受了很多打擊,幾次免官,人家檢舉告發他“貪財好
”四個字,但都是“事出有因,查無實據。”他不在乎,下臺就下臺。可是每次碰到地方上出了問題,兵變了或政治上出毛病了,又起用他,調去平亂、整頓,他去了以後,不到幾個月就把這些事辦好了,他的才具之大,由此可知。我們今天提到他,就是因爲他始終抱定了立身出
要正大,不管表面的行爲怎樣,他的立身出
則始終是正大的。這一點在他晚年的詩詞裏,就看到很多,其中當然也有牢騒,可是站在文學的立場,看他的成就那麼高,修養好,儒、釋、道三家無不曉通,雖有牢騒,到底情有可原,就是這樣一個怪人。我們現代如果認真研究曆史,鼓勵青年們效法辛棄疾這一類的人,也是有道理的。
我們講到出兩個字,來看看他的詞,其中有一阕就說:“出
從來自不齊,後車方載太公歸;誰知寂寞空山裏,卻有高人賦采薇。黃菊嫩,晚香枝,一般同是采花時,蜂兒辛苦多官府,蝴蝶花間自在飛。”這是他到南方以後,年紀大了時的作品。我們看這首詞的上半阕,他說,人生的出
,第一站出來,不必要求每個人都是一樣,各人可以不同。他引用周代的曆史,文王找到姜太公,非常禮遇,馬上把自己的尊貴座位,讓給姜太公坐,自己駕車,把他請回來。致周代的政權八百年的穩固,王業的成功,計劃出于太公之手。可是同樣的時代,有伯夷、叔齊,連皇帝都不願當,逃隱到最後,硬是餓死在首陽山,也就是前面提到過的兩句詩:“有人辭官歸故裏,有人漏夜趕科場。”人的志向各有不同,有人要入世,有人要出世,有人面對千萬兩黃金,看都不看一眼,有人見到區區幾百元,眼睛都發亮,各人出
不同。
這是講出方面,站在純文學的角度看,並不是一阕特別好的作品,這是文學境界牽涉到學說思想的詞,所以在他的集子裏是有名的作品之一,一般人學他的詞也很難學。人們提起文學家,每每先提到蘇東坡,他是運氣好,名氣太大了。在時間上說,蘇東坡比他早,是他的前輩,不過有人認爲辛棄疾的詞,因氣派不同而超過了蘇東坡。而辛棄疾的一生,少年公子、太保、遊擊隊領袖,嘗過流亡部隊生活,當過將領,當過地方政治首長,什麼都幹過,聲
犬馬,好的壞的他都有,所以作品中有多方面的東西,氣派完全不同。
有關立身出的問題,在宋、明以後,又盛行一個新名詞(當然,在現在看來,是舊文學的名詞。)叫“出山”,就是因爲有了尊重隱士、
士的風氣所形成。杜甫詩所謂“在山泉
清,出山泉
濁。”便已有這種含意。講到這裏,我又想起我的老師袁先生,題灌縣靈岩寺的一副對聯。靈岩寺靠近都江堰的灌口,先秦時代,西蜀太守李冰父子修建了灌口——都江堰,自有了這個揚子江上遊的偉大
利工程之後,一兩千年來,才有成都天府之
的農田
利。所以四川人爲了感戴李冰父子,在灌口修建一座二郎廟,永遠留給後人馨香膜拜,威靈顯赫,無盡敬重。袁老師的上聯是:“溉數萬頃良田,在山泉
清,出山泉
清,好個比鄰秦太守。”下聯是“揉千七則藤葛,不說話亦墮,慾說話亦墮,拈與胡僧阿耆多”。下聯是禅門公案,不去管它。上聯所說“在山泉
清,出山泉
清。”借此爲頌揚秦太守李冰父子的千秋功業,實在可作爲千古名臣出山從政的最好典範。
我們爲什麼講辛棄疾和他的出?因爲《陽貨第十七》這一篇書,大部分都是講孔子的出
。我們如果把辛棄疾這阕詞中上半阕四句話的觀念,都記住了,然後研究到了《論語》第十七篇的一半,就可以用辛詞這四句話,作這篇上半篇的結論。現在再來看《論語》本文。
陽貨的火
陽貨慾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
諸塗。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曰: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
不可。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孔
子曰:諾,吾將仕矣。
這裏“豚”應該多一點寫作“豚”,念“斫”的音,是蹄膀。但現代的語念成“屯”音,寫法就該是“豚”,爲小豬,即廣東人的烤
豬。照道理,這裏應該是“豚”,一個蹄膀,等于一只火
。
陽貨的相貌很像孔子,所以孔子在陳蔡之間,被人誤認是陽貨,把他包圍起來,要殺掉他。陽貨是魯一個大壞蛋,一個
臣,可是很能幹,總想拉攏孔子,有所企圖,因此他想要見孔子,孔子始終不和他見面,都推掉了。後來有一天他去看孔子,沒有見到,就留下一只火
送給孔子。在古代送禮,不像現在這樣隨便的,階級不同……
論語別裁陽貨第十七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