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論語別裁陽貨第十七上一小節],送禮的方法和內容也不同,等于現在際間外交禮節的贈勳,因受勳人的階級不同,所送的勳章類別等級也不同。這次陽貨送了孔子的火
,是厲害的一手——你不見我,我卻要見你,你看不起我,我卻看得起你,這使孔子棘手了。怎麼辦?從這件事我們也可以知道孔子這位聖人,並不是大家想象中那麼呆板,他也有一套的。大概先讓他的學生做一個情報,打聽一下陽貨的行蹤,趁他不在家這一天去回拜,留一個名片不失禮。不料在路上又遇到了陽貨,孔子再也沒有辦法不跟他見面了。陽貨就對孔子說:“來,予與爾言。”我們看這個文章,古文寫得很簡單,但是就和白話文一樣,表現出陽貨那種滿不在乎的神態。于是他對孔子提出第一個問題,有一個人滿腹經綸,有學問、有大志,像袋子裏懷了寶貝一樣,可是碰到自己
家那麼動亂,卻不肯站出來,用他的經綸救世救
,在一邊袖手旁觀,你孔子是一天到晚提倡仁道的人,你看這樣一個人,可以說他仁嗎?孔子說,這樣是不對的,不能說是仁的。孔子這下吃癟了。陽貨又提出第二個問題問孔子說,一個人有思想、有辦法,才能很大,可以爲
家做事,可是每每失去做事的機會,甚至機會找上門來他都不要,你孔子說說看,這個人算是有智慧嗎?孔子說,這樣也不對的。在第二個問題上,孔子又吃癟了。由此可見陽貨是個大政客,他並沒有直接說孔子不對,只提出這樣兩個問題。在孔子作了答複以後,他就對孔子說,太陽、月亮天天不停的在運轉,時間很快就過去了;人一天天在走向衰老,等年齡大了,想救世救
,精力都沒有了,歲月不可能永遠停在年輕階段的。于是孔子說,對!我快要出來做事了。可以說孔子被陽貨逼得沒辦法,好像被逼到死角去了。這是孔子見陽貨的著名故事。
但是,孔子真正被他逼出來沒有?這也就是孔子確定自己的一生出。如果孔子當時點個頭,可以出來和陽貨同流合汙,要什麼可以有什麼,要權力就有權力,要財富就有財富,可是孔子絕不會出來,這就是古人所謂立身出
,自己應該站什麼樣的立場要搞清楚。所以我借用辛稼軒的“出
從來自不齊”這名句先來點題。
其次,我們看到這個做法,自己要拿來做借鏡的,我們看到許多朋友,個非常倔強,人格又很清高,但是這樣
格往往鋒芒太露,不但傷害了別人,同時也傷害了自己。試看孔子,在這種地方,遇到了陽貨的情形,這是孔子的態度,也是孔子待人
世的辦法。
下面跟著記載孔子的話。所以我說,表面看起來,《論語》好像是一條一條,亂七八糟的記載,互不相關。如果照我們這次研究的方法看,它的內容是連貫的,孔子的學生們編輯這本書,並不像會議記錄或談話記錄一樣,而是一種連貫
的編輯。下面這兩句,本來好像與陽貨的事情連不起來的,現在我們了解了他的方法,就看得出來,下面的話,正是陽貸這件事的注解。
《三字經》與孔子
子曰:相近也,習相遠也。
曾經提到過,要了解中文化,《三字經》和《千字文》這兩本書非常重要。一個美
人跟我學了一年《易經》,然後用英文寫了一本關于《易經》的書,在美
各大學應用。這位美
朋友說,促進中西文化交流的工作,我們年紀都太大了,應該把下一代培養起來,于是把我最小的一個孩子帶去了,當年才十二歲。不過每年暑假都回來,習毛筆字,讀中
的四書五經。在美
已經讀到高中了,最近寫信回來告訴我,在美
課余讀《三字經》、《千字文》,他說愈讀愈同意其中的道理,並要我把“
相近,習相遠”這兩句,特別加以解釋。這兩句話就是來自《論語》,所以我們不要輕視了《三字經》,我們這一代,一開始就讀這本書,現在的學生,對這本書是不是能夠完全解釋明白,還是一個問題。我始終贊成小孩子在課余要背誦這本書,到長大了拿出來,一點一滴都有用。
“相近,習相遠。”這兩句話,表面上是解釋人的心理。人的
質雖有相近之
,但發展方向各有不同。在教育上就看得到,現在大學聯招分組的辦法,問題實在很大,有的人根本不知道每一科系的真正內容,考試之前對自己的
向也不清楚,結果考取被分發之後,才發覺自己並不適宜這個科系。這就是糟蹋人才。現在的所謂
向,不是
相。“
相近,習相遠。”人的
質相近,但是各人興趣不同,習慣也不同。譬如說一個人的個
,硬是不喜歡這一套,可是硬把他拉到這一門工作上,慢慢習慣了,就與原來個
的興趣越來越遠。這還是表面的解釋,照這樣說法,用來作孔子與陽貨見面的解釋,等于拿孔子的話自己作聲明,他們都希望孔子出來做官,後來孔子硬不出來。各人興趣不同,習
也不同,沒有辦法與這個時代社會溝通,不受時代環境影響,自己始終超然獨立地站住,這就是“
近”、“習遠”的道理。這種修養是很難得的,這是連著上文的說明。
此外我們單獨研究這兩句話,問題大得很。就是孔子講到形而上道了。何謂“近”“習遠”?這個
字,在現代哲學思想上,也可以說是指人
。什麼是人
?是個問題。根據中
文化,都用孔子的話,“人之初,
本善。”就是說人的原始,都很善良,沒有壞人。關于
善、
惡的問題,我們已經提到過的。孔子在這裏講的
,雖然是有了生命的後天之
,但人一生下來,在嬰兒階段的天賦之
,還近于先天的本
,總是善的。“習相遠也”,後來的習慣一來加上,越變越與天賦之
相遠了。拿事實來看,我們每人個
,本來的善良的,習慣很容易學壞。這習慣對人是很重要的,環境會改變人,所以在教育思想上,對這六個字就要特別注意。“
相近也,習相遠也。”人習慣了以後,離開本來的善良、純潔越遠,嗜好越來越大。所以對于自己的修養,不管是做什麼事,乃至出將入相,富到擁有千萬美金,而能保持原來樸素的人非常少。這是學問的道理,須要高度的修養。往往本
是相近于道,習慣越來越壞,把自己變得遠于道了,這是要注意的。因此:
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這就是連接上面的意思,上面是講的相近,一般人沒有基本的中心思想,容易受環境影響,習慣越多,距離自己本
越遠,下面就說只有上智,第一等智慧的人,與下愚,最笨的人,不會受環境影響。最聰明人自己有思想,有見解,有中心主張;最笨的人,影響他不了。除此以外,世界上都是像我們一樣的人,最糟了,說聰明也笨,說笨也聰明,聰明又笨,這一類人最易受時……
論語別裁陽貨第十七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