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哲學/宗教>南懷瑾>論語別裁>陽貨第十七第3小節

《論語別裁》陽貨第十七

第3小節
南懷瑾作品

  [續論語別裁陽貨第十七上一小節]代環境影響。像我的家鄉,有些最靠海邊的窮家小戶,一年到頭都是在海灘揀一點最壞的蚶和紅薯幹,放點鹽,喝稀飯。有一次,一位這樣的窮人說,假使有一天發了財,餐餐都要吃某人家那樣的豆腐幹。他的慾望就是那麼大,再好的給他吃也受不了,這也可以說就是“唯上知與下愚不移”。有一天來了一些鄉巴佬,我拿很好的外guo巧克力糖請他們吃,他們走了以後,在桌椅下掃出許多巧克力糖來,原來他們吃了覺得是怪味道,丟掉了,我這才發現自己又錯了,這也是“上智下愚不移”的道理。所以這中間有一個哲學:真正第一等聰明的人,是世界上最笨的人;真正笨到絕頂的人,就是第一等聰明人。這個話表面上看起??????來矛盾,大家仔細研究一下就會了解,所以人不須要玩弄聰明,喜歡玩弄聰明的人,最後還是失敗的。

  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出把上面這兩條放在這裏,作爲孔子見陽貨這件事的結論,是非常好的說明,等于替孔子自己解釋了。一個人立身出chu非常重要,絕不可以受環境影響,絕不受外來的權勢、利益誘惑而變更初衷,要始終“確乎而不可拔”才對。

  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ji焉用牛刀?子遊對曰:

  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

  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武城是一個地名,孔子學生子遊在那裏做首長。一次孔子到了那裏,聽到弦歌之聲。這是孔子教育學生的高級方法,而子遊卻用這高度的文化禮樂在教育老百姓。孔子嘴巴一咧,比微笑又大一點的這麼一笑說,子遊真滑稽,在這樣一個小地方,用這種高級教育來教育老百姓。等于殺一只ji,動用牛刀,過于小題大作了!有人把這話告訴了子遊,子遊馬上對孔子不客氣了,立即來質詢孔子說,老師,以前你不是常告訴我們,有知識的上等人要求學,學道後,能夠擴充仁慈的song襟,更能夠愛人;低能的小人物更須要教育,更須要學道,因爲低等的人學道就懂道理了,指揮起來就更方便,更怕是不懂道理。教育的目的在此,第一流頭腦受了教育更好,下等人受了教育,自己好,對人也好。這個話,是你教育我的啊!我今日出來當地方首長,作之君,作之qin,作之師,我應該教育他們啊!孔子聽了這話,立刻收回同剛才的話,告訴身邊的其他學生,你們大家聽好,子遊的話是對的,我剛才是開玩笑說笑話的。孔子這一下真是錯了。我們不必像古人一樣,把孔子塑造得那麼好,孔子也是人,有時候也會說個笑話。或者不經過大腦說話的時候也是有的。由此可見他們師生之間無所不談,老師對的就是對的,不對的就給他退回去。

  這一段放在這裏,是文章上一個波lang,也和《陽貨》這一節有關系,怎麼說有關系?孔子這個時候,本身用不著出來了,他培養後一代,只希望自己這一班學生能夠有所作爲,對社會、時代有所貢獻。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看出來本篇編輯的用意,把子遊出來爲地方行政首長的事放在這裏,說明了孔子用不著自己出來了,但是真的不願出來嗎?不然,這是出chu的問題。下面問題就來了!

  孔子與子路唱雙簧

  公山弗擾以費釁,召,子慾往。子路不說,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

  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爲東周乎!

  公山弗擾是一個人,公山是姓,弗擾是名,費是地名。公山弗擾在費這個地方叛變了,獨立了。這時魯guo的季家三弟兄,勢力非常強,而季桓子的部下又叛變了。春秋時代的末期,發生種種叛變,社會非常混亂。公山弗擾叛變以後,使人來請孔子去幫忙,據說孔子准備去,子路大爲不高興。我們知道子路有好幾次對老師不高興,這次又大爲不高興了。他們師生之間感情有這樣好,而彼此又這樣了解。這次子路說:末之也已,(這個“末”字有人說古書上印錯了,應該是“未”字。“之”字是至的意思。)老師你沒有地方去了嗎?什麼地方不能去?公山弗擾這樣一個叛變的人,令人看不起的人,你還要到他那裏去嗎?孔子說,他要來請我,我也不是主動的,假使有人肯真正用我的話,能聽我的話,“吾其爲東周乎!”這句話有兩個解釋,一是孔子說,我可以把這個時代挽回,仍然擁護東周;一是東周的文化可以重新在這個地方興起來。實際上孔子去了沒有?子路發了一頓脾氣,並不是子路把他擋住,他本來是逗逗學生說想去,事實上,他絕不會去的。但子路這個人比較直爽,一聽以爲孔子真的要去。有好幾次都是如此,像上論提到過,一次孔子說想要出guo,子路就馬上要跟著走了。這一次,子路也是聽到了便跳腳,馬上向老師提出反對意見。爲什麼我又說孔子不會去呢?且看下段分解:

  子張問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爲仁矣。請問之。曰:

  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衆,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

  則足以使人。

  這一段就是說明孔子不會去的理由,尤其對這些不以正道取得政權的人,他更不會理這一套。子張問仁,孔子這裏是說仁的作用。他說五個條件都做到的,可以稱作仁。子張問哪五個條件?孔子說:恭、寬、信、敏、惠。在古文這五個字很簡單,拿現在來說,就是五條原則、五個目標或守則。第一個恭。對自己的內心思想、外表行爲等,要嚴肅的管製,尤其一個領導人,對自己的管理,特別重要。第二個寬。對人寬大,所謂寬宏大量,能夠包容部下、朋友所有的短chu及小過錯。第三個信。能信任人,有自信。第四個敏。就是聰明敏捷,反應快。第五個惠,更重要,恩惠,以現在說,實行社會福利製度就是恩惠的一種,但不要把福利看成是全部的惠。待人要有真感情,對年輕的視同自己的兄弟兒女,對年紀大的視同自己長輩,不是手段,要出自真心的誠懇。這是作人做事五個基本條件,假使做到了,隨便在哪一界做事,都有用chu

  下面孔子說的理由,他說一個人如果能夠自己對自己管理得嚴肅,既不欺負人家,自己也不會招來侮辱。能夠寬厚待人,部下自然擁護。信人自信,則任何人都可以用。chu理事情頭腦清楚,反應快,就容易有功績。最後,最重要的,人與人之間必須具有真的感情,很誠懇的感情,彼此才可以相chu,共創事業。

  下面講到另外一個人,可以看到當時魯guo的政治,也反映了春秋戰guo時,每個guo家的混亂:

  佛肸(佛音弼,肸音細)召,子慾往。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

  “qin于其身爲不善者,君子不入也……

論語別裁陽貨第十七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陽貨第十七第4小節上一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