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論語別裁微子第十八上一小節]的,是孔子在他們面前吃癟的,也是孔子正面和他們沖突的,這沖突並不是吵架,是意見沖突,思想的幽默,可見他們也非常了解孔子,也認爲孔子的做法並沒有什麼錯誤,各走各的路線,這是本篇的第四個要點。
結論下來,這一篇有兩個重點:第一個重點是曆史哲學的一種觀點,第二個重點是個人的立身世,自己的人生觀,人生哲學,究竟該走哪條路線。雖然這種觀念與思想,在本篇的文字中,一個字都沒提到,而事實上就是這樣一種精神,我們把全篇研究完了,對自己應該是個很好的借鏡,可作爲一個參考。把本篇的精神與重點報告完了,下面就比較容易研究,不像以前的各篇,每句話都要作很多的發揮,這裏差不多每一觀念都作了整個的發揮。現在我們講到本文了。
衆鳥高飛盡
微子去之,箕子爲之奴,比幹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這是殷纣引起了西周革命的時候。大家都知道纣王是很暴虐的人,因受悠久文化的影響,還是有很多忠臣,可是幾個人向他建議,(古代下對上爲“谏”,上對下爲“勸”,現代通用爲“建議”了。)而纣王無道,不聽這些建議,把微子廢掉,離開宗室了,後來微子的後代,由周朝封于宋,就是春秋戰時的宋
。這就是中
文化的特
,“興滅
,繼絕世”。周朝起來革命,成功以後,並沒有對纣王之後滅絕,還一定把前朝的後人找出來,使他們繼承祖宗的香火。箕子是纣王的叔父,也被降爲奴役,箕子後來還是沒有死,帶了殷商的文化,由遼東渡海到朝鮮去了。比幹是被纣王殺死的。這三個人都是纣王時代的忠臣,而遇到一個這樣暴虐的君主。時代的衰敗挽不回的時候,走的走,被關起來的關起來,死的死。孔子認爲這是古代的忠臣,雖然他們本身死了,可是對于
家文化的精神,永遠留下了千秋萬代的榜樣。所以稱他們是殷商時代的三位仁人,成仁取義的人。
下面跟著說到柳下惠,魯的人,大家都知道柳下惠“坐懷不亂”,這還是小事情,曆史上坐懷不亂的男人或女人有很多,不過古人以柳下惠作標榜,我們也不必再另外舉別人的例子了,而坐懷不亂並不是柳下惠最高的一面,他最高的一面在這裏:
柳下惠爲士師,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
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柳下惠作士師,等于所在管刑法的官,勉強比作現代的司法部長或最高法院院長。他三次上臺,三次都被罷免下臺,于是有一個人對他說,你先生何必一定要在魯做事,出
去吧!你自己
家不要你,何必一定幹,到別的
家說不定有更好的地位。柳下惠答複他說,一個人終身行直道,思想、行爲、做事完全直的,走正路來做人家的部下,在任何一個
家社會做事,都是一樣會有問題,都要吃虧,會被擠下來的。如果以歪曲的心思,用手段來取得地位,以得功名富貴爲榮耀,並不想真爲
家社會做事的,那又何必離開自己父母之
呢?祖宗都在這裏,一樣可以做事。換句話說,隨便在哪裏,決不走歪路,而走正路,在任何社會都是一樣比較困難的。柳下惠的人品就在這裏,爲了貫徹人格的思想,爲了貫徹傳統文化以正道事人,以正道立身
世,忽視于功名富貴,那是身外事,並不在乎,這是他的人格。這裏先記載他的事情,後面孔子還要提到他的。
爲什麼把柳下惠的事放在微子、箕子、比幹三人的記載後面?柳下惠並不是殷纣時代的人,而是春秋戰孔子這一時代的人,還可能稍稍早一點,比孔子大幾歲,不過已是一個天下聞名了不起的人物,這裏先記載他的事,柳下惠的這幾句話,也說明了前面三個人的事情。所以中
的古文,如《論語》的文章一看起來好像是法律的條文,一條一條,好像連不起來,實際上仔細一讀,它是長篇文章,連接得非常好。換句話說,微子、箕子、比幹、有的願殺身以成仁,如比幹;被趕出去就走了,如微子;爲奴就爲奴,如箕子。爲什麼他們不彎一彎呢?態度稍微改變一下,去拍個馬屁,也會好好用他們,更何況他們本來就是皇族。可是他們爲什麼不這樣做?這就說明個人作人也好,在
家社會中立足作一普通人也好,大原則上人格的重要。反過來,就是如果以枉道事人的話,隨便哪裏都可以幹,如果堅持以正道、直道事人,又何必離開?所以引用柳下惠的這幾句話,等于是爲上面三個人的事,作了一個注解,這就是《論語》的編輯方法。
王不留行
齊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則吾不能,以季、孟之間待之。曰:吾
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孔子周遊列到了齊
,那時期
的
君,(就是齊
的諸侯,我們隨便講,叫他
君,是借用的名詞。)正是景公的時代,有一度,他的首相是有名的小矮子晏子——晏嬰,這個人品德很好,學問也很好,在曆史上是名宰相,了不起的忠臣,也很清高,樣樣都很好,並且自己著了一本書——《晏子春秋》。另一個更早一點的名臣管仲,也是齊
大臣,著有《管子》,這兩部書現在都流傳著,當然,其中內容真僞雜陳。孔子到了齊
以後,齊景公本來想用孔子,可是晏子不同意,怕因此自己不能在齊
立足。不過這個問題的資料並不很充分,晏子是不是那麼嫉才的人是一個問題。其次,涉及齊景公本身的問題,不過曆史上有說齊景公是受了晏子的影響才這樣的,但是要注意,當時齊
與魯
的邦交並不很好,所以後來引起了戰爭,齊
准備打魯
,魯
一定打不過齊
的,孔子這個時候,很爲自己祖
的危機著急、彷徨,准備自己出
,去
際上想辦法的。後來由子貢出面,在各
走了一躺,扭轉了整個
際的局勢。
當時齊景公對孔子非常好,不過不能用他,所謂不能用是外交辭令,齊景公也沒有當面告訴孔子:“老先生,你是了不起,我想用你,可是我不會用你啊!”這就太難堪了,他不會那麼做,這只能利用別人來透露,所以齊景公所說“若季氏,則吾不能。”這季氏,就是魯的季家。但季家對孔子非常好,孔子一班學生在季氏兄弟下面做事的也很多,雖然季氏對孔子恭維,可也沒有重用他。現在景公就把話透露給孔子,像季氏一樣的對孔子則我不能,我要就重用他,如你孔子願意永遠住在我齊
,我願如季家的兄弟一樣的待你,雖不重用也不冷淡,恰到好
。齊景公並說明采取這個態度的原因,只說是自己年紀大了,沒有雄心,不想稱王稱霸了,假如是年輕的時候,孔子來到我齊
,我一定重用他,這個話一傳到孔子耳裏,當天孔子就走了……
論語別裁微子第十八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