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四篇是孔門學問之道的綱要,本篇是拿事例來說明孔門的學問,對話錄和討論集的味道更濃。
孔門學問之道多半是講“用”——作人做事的應用。下面記錄的都是孔子學生的故事,裏面談到孔子教育的方法,和在事實上面啓發教育的作用。
孔子選女婿
這一篇以公冶長爲篇名,他是孔子的學生,在《史記》孔門弟子傳,乃至《孔子家語》中,對公冶長的資料都有限。不過散見其他雜學中的記載,公冶長是懂鳥語的。幾十年前聽到這種事還會哈哈大笑,現在並不稀奇了。因爲現代研究生物科學的人,對于動物的語言和動作所表達的意思都懂了。所以科學發達以後,對古代人懂鳥語這種知識,反而並不覺得是笑話。所以我們的俗話有:“近知魚
,在山識鳥音。”這是很普通的事,也可以說是生活習慣上
驗得來的。在現代來講,因爲古人不大有研究科學的精神,所以對于公冶長識鳥語,簡直不相信。過去的儒家因此也就不敢說這個話,認爲這是個笑話。但到現在由我們研究起來,它不會是笑話。
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以其子妻之”的“子”就是女兒。古時候“子”字是男女通用的,所謂女子、男子、都用“子”。因此古代中文化對自己女兒可以稱子;而兄弟姊
之間,
可以稱女弟;到後世反不大習慣用,也可說在另一方面看,中
過去是男女平等的。現在就孔子所講公冶長的資料,只知道他坐過牢,爲什麼坐牢不知道,在曆史上查不出來。在另外的雜書上,有一則關于他的故事說,公冶長因爲懂鳥說話,有一次對鳥失了信用,鳥就害他,所以他坐了牢。爲什麼呢?傳說的故事是這樣的:有一次鳥對他說:“公冶長!公冶長!南山有頭羊,你吃肉,我吃腸。”結果公冶長忘記了,把整只羊連肚裏東西都吃掉了,鳥沒東西可吃,就想害他。後來又對公冶長說南山有只羊,公冶長跑去,羊沒看到,而看到一個被害死的人,有口難辯,結果坐了牢。這是我們小時候聽過的故事。這種小孩子神話的傳說,大概有幾千年了,也是根據雜家的學問而來,當然這僅是傳說而已。究竟公冶長爲什麼被關在牢裏?就不知道了。但是孔子認爲公冶長坐牢,不是罪有應得,因此孔子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
由這件事看來,我們可以知道孔子的爲人,絕對不是要選一個有財、有勢或有學位的人,才把女兒嫁給他。而且最妙的是,他把女兒嫁給坐過牢的公冶長,又把侄女兒嫁給南容——南宮適。爲什麼呢?我們看下面的理由。
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我們先要了解一個要點,孔子的出身很苦,他的生母是繼室,孔子的前娘留下來一個殘廢的哥哥,家裏很貧窮。孔子十一二歲間,就負擔起了家庭生活,一切艱難困苦他都嘗過,他是從艱苦中站起來的一個人。他的道德、學問、文章被後世尊稱爲聖人,這聖者不是偶然的。他對哥哥留下來的這個女兒,也是盡心的照應,最後將這個侄女嫁給南容。
《論語》中好幾提到過南容,下面還說到南容“三複白圭”,孔子才把侄女嫁給他。白圭是什麼東西呢?是白玉,“圭”就是做官的人上朝時手上拿的手板,秦漢以後又經改變形式爲“竹簡”;所謂“朝笏”的便是它。這是幹什麼用的呢?第一是禮儀的規定;第二作爲大事的記載。現在可以用日記本抄一下,古代沒有日記本,遇到朝政大事,像對皇帝報告,如果忘記了怎麼辦?就把重要事寫在朝笏上,這是它的第二個用
。所以我們看上古圖畫中的帝王,手裏也都拿一塊長型式的手版。
古人之所以重玉,是有其意義的,並不像現代人愛好寶石的心理,說它是稀世奇珍。古人重玉,是因爲“玉潔冰清”,人品要做到像玉一樣潔白,拿玉來比自己人格學問的修養,所以重玉。後世相傳,才戴玉的戒指、手镯。至于腰帶挂玉佩,這又是什麼意思呢?據說人跌倒了如會受傷,則所佩的玉會先代人受傷。玉碎了,人就可以免于損傷。這種迷信的傳說,是否真有其事?在力學上可能有這樣一個作用,並不是玉有什麼神靈。
我們知道,白圭就是一塊玉。上古有篇《白圭》,是專門贊歎玉的詩。贊歎玉,並不是因爲寶石價值高,可值多少美金,而是贊歎它的“玉潔冰清”。玉的潔白,不能夠有一點瑕疵、汙點。南容讀到這篇詩的時候,非常欣賞,再三地朗誦。孔子聽到他再三朗誦這首詩,就把侄女嫁給他。如果說這記載的內容就只這樣簡單,那麼我們年輕人看到哪家小漂亮,去她家門口唱幾支歌試試看,不把你趕出去才怪呢?孔子就那麼愛聽歌嗎?那爲什麼孔子聽南容吟了三次詩就把侄女嫁給他呢?是因爲孔子平日考察,如今日訓導
之有資料,南容非常注重品德的修養,因此他讀到這篇詩的時候,有特別的感慨,被孔子聽見,這時就決定了把侄女嫁給他。到底孔子對南容學問、人品等修養的考察有何觀感?一個時代——社會上了軌道的太平時代——就需要像南容這樣的人才。他不會埋沒,一定會出頭。南容的才具由此可見。但是,凡有才具的人,多半鋒芒淩厲,到不得勢的時候,一定受不了,滿腹牢騒,好像當今天下,舍我其誰?如果我出來,起碼可比諸葛亮。有才具的人,往往會有這個毛病,非常嚴重!南容的智慧、才具是不會被遺棄的,太平治世自然少不了他;一旦到了混亂的時代,才能越高的人,艱難險阻也越多,甚至生命也越危險,但南容不會。因爲當社會亂的時候,也有善于自
、清以自守之道,他絕不會遭遇殺身之禍,可以免于刑戮。換句話說,他擅于用世。不但有用世的才具,也擅于自
之道。因此孔子把自己的
侄女嫁給他。
我們把這兩節合起來研究,就可見孔子事有一定的原則。南容雖然善于自
,但公冶長在學問修養上,有更深的功夫,所以遭遇困逆還能夠不怨不尤,涵養得平平淡淡。事實上比起來,他認爲公冶長比南容更了不起。但是假如孔子把侄女嫁給公冶長,很可能遭到社會的批評,說他沒存好心,把侄女嫁給坐過牢的公冶長,而把自己女兒嫁給世家公子的南容。可是他的做法,恰恰相反。在這些地方,我們雖有作吹毛求疵研究之嫌,但它是一個事實。重點在于“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于刑戮。”這兩句話是孔子
世的原則。一個人如何做到治平之世,才具不被埋沒;混亂之際,不會遭遇生命危險,實在頗爲不易。
第三個評論的學生爲子賤。子賤姓宓,名不齊,子賤是他的號。這是年輕人,《史記》上記載他比孔……
論語別裁公冶長第五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