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哲學/宗教>南懷瑾>論語別裁>裏仁第四

《論語別裁》裏仁第四

南懷瑾作品

  那“仁”卻在燈火闌珊chu

  現在我們講到《論語》第四篇,是最重要的一篇,這篇的問題很大。

  首先談第四篇的題目《裏仁》。過去對“裏仁”的一般解釋。裏就是鄉裏之裏,也就是住的地方;照過去的傳統,一般三家村學究們解釋“裏仁”的意思,就說孔子的意思是如果買房子,或租房子,應選擇“仁裏”。換句話說,要住到好人堆裏去。如果真是這個意思,那麼壞人堆裏沒人住了嗎?而且哪一個地方才是好人堆?哪個地方是壞人堆呢?臺北市有“仁愛”路!那麼除了仁愛路,沒地方可住了?所以三家村學究們的解釋是大有問題的。

  這個“裏”字應該作爲動詞看,當然也指居住的地方。但是居住的地方,有chu的意思。“居、住、chu”在古文中,有時是表示站或坐在那裏,是動詞。我們讀春秋戰guo時代著的書,經常看到“居”單獨一個字。我guo古代沒方桌子,沒有椅子。日本人的榻榻米,是我們中guo去的,由秦、漢到魏,都還是席地而坐。魏晉以後才從西域傳進椅子來。唐代以前我們還看到一句話——“據胡chuang而坐”,胡chuang就是椅子的初形,從西域過來的。我們中guo文化,許多名詞有一胡字,如胡椒,一看就知道這樣東西是外來的;不是“胡”就是“蕃”,蕃茄就是外guo來的。後來又加上“洋”,如腳踏車是外guo來的,四川人叫“洋馬兒”,甚至如病名“洋梅瘡”也是外guo傳來的。在明代以前,我guo的醫學書籍上,沒有看過這種病,可見這是從外guo傳進來的,而且開始由廣東方面上岸的,所以又稱作“廣瘡”。

  我們知道了這些道理,就了解居、裏的意義就是“自chu”,“裏仁”的意思也就是一個人如何chu在仁的境界。chu世,chu人,尤其是自chu,都要有“自chu之道”。再明白點講,什麼叫“裏仁”呢?就是我們隨時要把修養、精神放在仁的境界。現在討論“仁”。說到仁字,孔子學問的中心來了,頭大的問題來了。上面三篇中,第一篇學而時習之,學的是什麼?學的是仁。“仁”是什麼?兩千年以來,莫衷一是,這真是一個大問題。

  最近,有位立法委員提出一篇質詢,就談這個“仁”字。前一個禮拜他把這質詢給我看,問我的意見,我說無可奉告。因爲他已經提出來了,我們又何必再作討論?不過我認爲“仁”字的確很難談,我這樣說也就是“微言大義”的精神吧!我們現在討論到這裏,全部《論語》的中心談“仁”,“仁”是什麼?過去有幾種解釋法。最有名的是“博愛之謂仁”,許多人談到仁的意義,都會這樣答複,而且以肯定的語氣說,這是孔子的意思。其實錯了,這句話不是孔子說的,也不是孟子說的。孔家店的兩大gu東——孔、孟都沒說過,這是孔家店的夥計——唐朝的韓愈講的。在唐代大家也討論什麼是“仁”的問題,而韓愈下的定義:博愛叫做仁。後世以訛傳訛,就認爲這是儒家思想了。這也是有問題的。韓愈爲什麼會下這個定義?雖然稱他“文起八代之衰”,他的定義不一定也是起八代之衰的。真理是不能夠用名氣壓住人的,韓愈的思想,並不都是孔、孟思想。他是研究墨子的專家,墨子的思想就有“兼愛”,大家現在忘記了韓愈是研究墨子思想的專家,所以他把墨子的思想,融會到儒家思想中去,把“兼愛”換一個字改爲“博愛”,等于把長袍tuo掉穿上西裝而已。後世不明真相,就以爲博愛之謂仁是儒家思想的解釋。我們並不一定說韓愈這個定義下得不對。我們的態度要客觀,真理只有一個。我們拿哲學觀點來說,宇宙萬有的那個最原始的東西,哲學家說它是本ti,西方的宗教家叫他作上帝,印度人叫“佛”,叫“如來”,中guo人叫“道”。名稱不同而所指的是同一東西。等于饅頭與面包,名稱不同,一樣是用面做成,可以吃飽的東西。所以我們不要被某一名詞捆住,各個表現的方式不同而已。

  其次,漢代以來一直到唐代,對仁的解釋,漫無限製。古代書上不管說什麼,都“仁呀!仁呀!”的大談仁義之道。孔子講仁,孟子講義,最後連起來就是仁義;仁義即孔孟,孔孟即仁義。如果我們作八gu文就這樣大作文章了:“仁義者,孔孟之說也,孔孟之說者,仁義之道也……”這篇文章通了。實際說了半天,如果以邏輯來批評,只有八個字:“陳言顛倒,不知所雲。”等于清代乾隆年間才子紀曉岚批評文章的一個故事,有一個學生拿一篇文章請他看,他引用了兩句古詩來評語:“兩個黃鹂鳴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說這個學生的文章“不知所雲,越說越遠”了。所以漢唐以來,一般學者講孔子之仁的,都可借用紀曉岚這個批評,也是“不知所雲,越說越遠”了。那時的學者,討論這個仁字的文章,有多達一百萬字的,這樣一個字會扯得那麼多,孔子何嘗有這個本意!所以我常說,老子寫了五千言,後世解釋老子的文章,古今中外累積起來,有幾千萬宇,到目前爲止,外文翻譯有好幾十種《老子》之多,如果老子知道了,會把大牙都笑掉。大家講了半天,是不是老子原來的意思呢?張先生講的張老子,劉先生講的劉老子。誰的老子才是老子?

  到了宋代的理學家,自認爲繼孔孟之心傳。孔子傳心法與曾子,作了《大學》這篇書,曾子傳心法與子思,子思寫了《中庸》。子思傳心法與孟子,孟子以後失傳了。宋代理學家自認爲又得了這個心傳秘訣。中間事隔千把年,不知道宋代理學家們在哪裏拿到這個秘訣的。其實他們把佛家、道家的東西挖了來,然後還要罵佛家、道家,所以宋代理學家的學問態度很有點不對勁,這種作法實在不大高明。其次,他們拿心xing——哲學的道理解釋“仁”說:“仁者核之心也。”如核桃的仁、杏仁。同時他們又加上佛家的思想,認爲萬物的果實,都是yin陽兩瓣,中間空心的,所以仁便是道ti的心空境界。

  宋儒另一個解釋,他們說醫書上麻木就叫不仁,可見仁是講心的知覺xing的,他們這樣一來,暴露了身份了,這完全是佛家的話,不過硬將光頭的和尚,拉來戴上孔子的帽子。在唐代以後講孔孟的心法,而傳承孔孟之心法者,就是這些宋儒——理學家。

  漢唐之學講仁,到底講什麼?我們勉強可以說他們講用。宋儒講的仁,則扯到哲學裏面講ti。我們講了他們的缺點,也該說他們的好chu,宋代及漢唐的儒家,各有所長,漢唐以來的儒家,了解孔子心法“仁”的用,宋儒借用佛道兩家之學,了解孔子心法“仁”的ti。他們都有劃時代的創見,但每家都是不同的孔子。

  講到ti用,我們要順便提一下,拿中guo唐代以後佛學原理來說,萬物只有三個理則——ti、相、用。……

論語別裁裏仁第四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裏仁第四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