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論語別裁裏仁第四上一小節]如這茶杯,玻璃爲“”,“相”就是它的形狀,“用”就是它的功用,即是可以盛液
的東西。抽象的思想,也是一樣。譬如我們現在講的,以孔子的《論語》思想爲“
”,“相”就是二十篇《論語》,我們來研究、解釋。“用”是了解孔子以後,該怎樣去弘揚中
文化,其“用”就在此。
漢唐儒者對于仁都講用,而孔子當時講仁,也多半是針對那個時代講用。宋儒扯到哲學裏講仁的,從現象來探究
,不能說在見解上沒有一點進步,但可惜的也只是各執一端,閉戶稱王而已。
了解這些資料以後,再回轉看這個“仁”。“仁”是什麼?中古代“仁”字就是這樣寫:人兩足走路旁加個二,爲什麼不就旁加個“一”?“二人”是兩個人,就是人與人之間,有我就有你,有你我就有他。有你、我、他,就有社會。一個人沒有問題,有兩個人就發生了怎樣相
、怎樣相愛、怎樣互助的問題,就是仁。仁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事,這是文字上的解釋。
現在歸納起來。
第一,題目的裏仁。自于仁,裏仁象征了學問的中心在如何自
。自心是“
”,
于人之間就是“相”和“用”了。相就是人的行爲,用則是發揮的作用。所謂自
就是自立,所謂
人就是立人。佛家的所謂“菩薩”之道,自立立人就是菩薩,這是梵文“菩堤薩埵”的譯音,譯成中文簡稱菩薩,等于中文的聖賢,名稱不同而已。自
人,就是仁的
用。
第二,本篇孔子就講到“吾道一以貫之”,換句話說,就是用一貫,有
有用。所以說仁只是行爲,只講用不講
,不講內心修養,也錯了。如果像另一派的宋儒所說,仁就是在那裏靜坐,養
談心爲仁,不講究用,不能救世救人,不能立己立人,也錯了,應該
用一貫。
第三,在第篇《述而》裏有“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遊于藝。”這四點是孔子講學問的中心綱要。這也是他“一貫”的道理。但在《顔淵》篇中卻提到“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的徹底語。這些資料,我們要先了解,以後再研究這篇的本身,最後把結論溝通起來,大家就可以豁然貫通了。
月是故鄉明
《裏仁》篇第一段:
子曰:裏仁爲美,擇不仁,焉得知?
照三家村學究的解釋就是:“孔子說,我們所住的鄉裏,要擇仁人的鄉裏,四周鄰居,都是仁人君子,就夠美了。”真不知道世界上哪來這許多仁人君子,對“擇不仁,焉得知?”他們解釋說:“我們選擇一個居住的地方,假使不住在仁裏的當中,這個人就不算有智慧的聰明人。”如果真是如此,那麼,我們大家都是笨蛋!對于這種解釋,剛才批評過了,這是三家村的學究們的解釋。
現在依照我們新三家村學究的解釋,“裏仁爲美”意思是我們真正學問安頓的所,要以仁爲標准,達到仁的境界,也就是學問到了真善美的境界。“擇不
仁”的意思是我們學問、修養,沒有達到
在仁的境界,不算是智慧的成就,這是第一原則。
第二段: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約,不可以長
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說假使沒有達到仁的境界,不仁的人,不可以久約,約不是訂一個契約,約的意思和儉一樣。就是說沒有達到仁的境界的人,不能長
在簡樸的環境中。所以人的學問修養,到了仁的境界,才能像孔子最得意的學生顔回一樣;一箪食,一瓢飲,可以不改其樂,不失其節。換句話說,不能安
困境,也不能長
于樂境。沒有真正修養的人,不但失意忘形,得意也會忘形。到了功名富貴快樂的時候忘形了,這就是沒有仁,沒有中心思想。假如到了貧窮困苦的環境就忘了形,也是沒有真正達到仁的境界。安貧樂道與富貴不婬都是很不容易的事,所以說:“知者利仁”。如真有智慧、修養到達仁的境界,無論
于貧富之際,得意失意之間,就都會樂天知命,安之若素的。
照臨萬類的仁道
所謂“仁者安仁”相當于仁的,“知者利仁”相當于仁的用。我們研究孔子學說,他的主要精神是“仁”。對于仁的道理,我們最好不要拿自己的意見來作注解,要把有
有用的道理把握住。前面提到唐代韓愈拿自己的意見作了注解,說“博愛之謂仁”。我們現在不用自己的意見作注解,拿接近孔子的,或拿孔子本身的意見作注解。孔子對于仁的注解全部都在《裏仁》這一篇中,本篇裏都是談“仁”;談它的用,比談它的
來得多,正如孔子在《易·系傳》中所說的:“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
再其次,我們可以從《孟子》的資料中找到一些有關仁的界說,現在我們看《孟子》最後一篇《盡心》章的上章裏所提到:“君子所,雖大行不加焉;雖窮居不損焉,分定故也。君子所
,仁、義、禮、智根于心。其生
也,睟然見于面,盎于背,施于四
,四
不言而喻。”這幾句話,上面講到“根于心”是講
,以下是講用,這是很明顯的。所以我們作學問的辦法,最好以經注經,以他本身的學說,或者本人的思想來注解經典,是比較可靠的事。然後,把古人的學說消化以後,再吐出來,就是你自己的學問。有些人作學問,對古人的東西沒有吃進去,即使吃進去,也消化不了,然後東拉西扯,拼湊一番,這方法是不能采用的。我們要真的吃下去,經過一番消化,再吐出來,才是真學問。正如雪
禅師所謂:“語語從
襟中流出,蓋天蓋地。”
現在我們繼續看下去。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這是仁的用並講。孔子說真正有“仁”的修養的人,真能喜愛別人,也真能夠討厭別人。“好”就是愛好的“好”。“惡”字讀去聲,照現在的
語讀法是讀作第四聲,就是厭惡的意思。我們讀曆史,有“善善惡惡”的話,上面的“惡”是厭惡,可惡的惡;下面是惡的本字,很壞的意思。過去的古文以及許多奏議中,有“善善而不能用,惡惡而不能去”的話,等于說喜歡這個有才幹的部下,但又不能提拔他、獎勵他;討厭那個壞的部下,而又不能去掉他。
這裏孔子說有“仁”的修養的人,是真能夠愛人,也真能夠討厭人。但孔子的話,假如說到這裏停住了,像宋儒一樣把它圈斷了,那麼我們研究起來,對孔子思想的“仁”還是無法有清晰的認識。現在我們把下面一句:
子曰:苟志于仁矣,無惡也。
與上面的話連接起來就懂了。他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個人真有了仁的修養,就不會特別討厭別人了,好比一個大宗教的教主,對好人固然要去愛他,對壞人也要設法……
論語別裁裏仁第四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