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中文化的立場上來說,目前的世界
流趨勢,我們真應該很高興。
站在中醫葯發展的立場而言,我們更應該很興奮了。
因爲針灸在*醉效果上的功用,已震動了世界。西方講求科學的醫葯界,都在熱衷地研究針灸,這不是我們的光榮嗎?
但是,我心中卻難過萬分,因爲這些只是我們老祖宗的光榮,證明了我們有個了不起的祖先而已,至于我們自己又如何呢?到目前爲止,實在毫無光榮可言。
我們要馬上用新的方法,在理論上創新醫學的基礎,將一切古老的幹支問題,及勉強套在醫理上的《易經》八卦丟掉,醫學才能進步,才會有適合時代的創造和成就。
司馬遷在《史記》中就說過:“嘗竊觀陽之術,大祥而衆忘諱,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
大陸也忙于整理中的醫學,整理老祖宗的東西。積極地重新估價及計算的責任,落在我們炎黃子孫的肩上。要想將中醫發揚光大,是要靠海峽兩岸同仁的努力了。
要想批判是非,首先要了解事情的本身,所以,醫理的曆史發展和哲學基礎,一定要先弄清楚,才能談到保存和丟棄的問題。
在座之中有些朋友,表示對五行幹支及六十花甲的問題,仍太模糊,希望能再加解釋,所以現在再花一點時間,來作補充的說明。
所謂五行是代表五星的輻射作用。
十天幹是代表太陽系的物理系統,十二地支是地球與月亮的運行作用,天幹地支是互相作用的。
幹支的配合,成爲六十花甲,這也是抽象的天文學。所謂抽象,意思是理論的天文學。
六十花甲成爲一個段落,擴而大之,要以成爲六百年、六千年。縮而小之,可以代表六十天,六十時辰。
在當時,六十花甲定爲三個時期,共爲一百八十年,分爲上元、中元及下元。
幹支的起源是黃帝時代,以黃帝即位時,定爲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堯即位則爲甲辰年。
據說,是黃帝命大捷造甲子,因爲要以天文星象來製定曆法的關系。
甲子究竟是不是黃帝時製訂的,抑是後人冒名而定,我們不作深究,重要的是,在黃帝時代的那一天,正好是天文中五星聯珠的時候。
到宋代趙匡胤時代,天空星象又呈現五星聯珠的狀況。據說,星象在五星聯珠時,在地球上的人文世界中,也象征著學問的鼎盛,所以宋代的文風極旺。根據儒家的眼光來看文化史,宋代的許多成就都是了不起的,那個時代文才人士之多,也是創紀錄的。
幹支的問題到了漢代京房的手中,就起了變化。
漢代的人物與學風,在曆史上是劃時代的,那時不但陽五行,天幹、地支及曆法都達到了最興盛蓬勃的時期,就連醫學也是gāo cháo和有成就的階段。
京房,這位專精理論天文的先生,大概覺得這一切曆法上的問題,諸如五行、幹支等,太雜亂了,所以把它們作了一個整理,統統歸納到一起,納入《易經》學理的系統,後人稱之爲納甲。
因爲漢代的醫學非常昌明,陽家的學說也非常發達,京房先生這一套納甲理論,也就自然而然搬進醫學的領域中去了。
到了宋代邵康節,就總其成著了《皇極經世》,更爲包羅萬象,充分發揚了。
現在言歸正傳,再來談醫學的問題。
宋、元時代的一位大醫師,名叫滑壽,認爲《內經》中的十二經脈,應再增加包括任督二脈,而成爲十四經脈。
在宋、元時代,中醫是中史最燦爛光輝的時代,所謂子午流注及靈
八法,都是那個時代的傑作。
當時,更有金元四大家,即四大學派,影響了元、明、清三代的醫學。
在這些學派之中,有一派是以治脾、胃經爲主,認爲不論什麼病,都應該先治理脾、胃,把胃強健起來,其他的毛病才能診治。
另有一派是以治腎經爲主,他們的理論是火既濟的道理(腎屬
)。
總之,這個時代醫學有所建樹的原因,是因爲醫學融合道家學說,已經有了實際的施證成效。所以,滑壽大師才倡言道家任督二脈的重要,甚至要將任督二脈加入《內經》的十二經脈中,這也是醫學的創新,是醫學的發揚。
說到各學派治病的方法,聯想到了醫生見仁見智的問題。
就拿附子這味葯來說吧!許多醫生與病人,不敢輕易使用這味葯,因爲它的毒氣頗重,一不小心就會鬧出人命。
在抗戰時到達四川後,遇見了一位有名的中醫,外號叫火神爺。
這位火神爺家中常年不斷地煮著一大鍋附子湯,誰都可以喝上一碗。
對于這一樁醫案,我內心常感不解,到了峨嵋山,才因廟中僧人喝附子湯而有所契悟。
原來峨嵋中大坪寺的開山祖師,當年初建山上寺廟時,受過許多困苦,在他饑寒交迫時,常在山中采集烏頭來吃,烏頭也就是附子。後來山上的僧衆相沿成習,每年規定一日,全
僧人停食,只喝附子湯,以紀念開山祖師的艱苦奮鬥。
當大家喝附子湯的這日子來臨時,附子早已入鍋煮一晝夜又多了,所以大家年年都喝附子湯,但也沒有死過一個人,于是我才恍然大悟:經過久煮的附子,可能毒早已揮發殆盡,剩下的是增加熱能的成分了,難怪火神爺家的附子湯大鍋,也是日夜不停地在沸騰著。
當然,這是屬于葯物學及化學的範圍,我們只能提起注意,這一切都正待進一步科學的研究才是中醫學的正途。
《內經》及《難經》上說:一吸走脈三寸,一呼又走三寸。一呼一吸爲一息,一息之間,脈走六寸。一晝夜,人呼吸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走五十度。
每二百七十息時,脈走三十六丈二尺。
一晝夜,脈共走八百一十丈。
漏下百刻,
陽走二十五度。
我們看了這些寸、度、丈、息,沒有人不糊塗,更不知道這種度量衡是什麼標准。
暫且置之不理,再來看一看西方的科學計算,這也許是我們能夠了解的。
每分鍾每人平均呼吸十八次。
普通人脈搏的跳動,每分鍾平均七十五次。
二十四小時呼吸二萬五千九百二十次。
太陽經過二萬五千九百二十年,完成一次周期輪轉。我們先把中西兩方面作一個比較來看。
《內經》觀點:二十四小時呼吸二萬七千次。
西方觀點:二十四小時呼吸二萬五千九百二十次。
相差約一千次,也許男女有……
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第七章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