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學術,淵源于上古文化的“隱士”思想,而變爲戰、秦、漢之間的“方士”,複由秦、漢、魏、晉以後的神仙,再變爲道教的道士,到了唐、宋以後,便稱爲“煉師”。這一系列的學術思想,從表面看來,有了幾個階段的改變,而在實質上,卻是一脈相承,並無多大的變更,只有循曆史文化發展的途徑,吸收其他外來的學術方法,擴而充之而已。道家學術思想的中心,便建築在這一系列修煉的方法上,道教因襲道家的內容,也就是用這一系列的學術思想做根基。現在讓我們做綜合
的介紹,俾可稍知舉世所認爲神秘難測的道家,它的葫蘆裏究竟賣的是什麼葯?
(1)道家與道教對于人生意義的估價:我們在平常,只知道中文化,代表儒家的孔、孟學術,盡量在闡揚人文道德的思想,提倡以人文爲本位,構成五經六藝人文哲學思想的
系。但是忘記了,由上古曆史文化的傳統,與五經學系的關系,及諸子百家散佚保留著。我們祖先留給後代子孫的人生科學的學術思想,被任意隨便抛散,實在非常遺憾。
大家都知道,古今中外的哲學,都在研究宇宙人生的問題,想在其中求得使人類得到永久平安的對策。然而,哲學思想正如宗教信仰一樣,都是基于對人生的悲觀,對世界的缺憾而發出,雖然哲學與宗教一樣,也都爲現實人生,與現實世界問題而努力,可是它的最終要求,與最高目的,大都是爲了研究生死問題。尤其在宗教思想上,正如一般人所說,都爲死的問題做工作,鄙棄人生,而否定現實,果然他們也在盡力善化人生,美化現實,但它的目的,仍然是把現實人生努力的成果,作爲死後靈魂超
的資本。換言之,宗教與哲學,大致都站在死與滅亡的一邊喊話,呼喚靈魂的升華。只有中
文化,根據《易經》學系的思想,與這種精神,大有不同之
。因爲生與死,存在與滅亡,只是兩種互相對待的現象,等于一根棒的兩端,也猶如早晨與夜晚。如果站在日薄吃碘、黃昏衰草的一方,看到那“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的情景,一切只有過去,沒有未來,實在充滿了無限淒涼的悲感。然而,站在晨朝的東方,“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
”的一面,看到那“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生命源頭,永遠會有明天,永遠有無盡的未來,實在給予人們有無比的生氣,無窮的遠景。中
文化《易經》學系的思想,便是從生的一端,觀看宇宙萬有和人生,因此而建立“生生不已之謂易”的觀念。
上古兩大文化的主流,道家與儒家,便從這個生命無窮的哲學基礎上出發,認爲人本生命的價值與人類智慧的功能,可以彌補天地物理的缺憾。于是,便確立人生的目的與價值,是有“參贊天地之化育”的功能。換言之,人,這個生物,有無窮的潛能,如果自己把它發掘出來,就可以彌補天地萬有的缺憾。道家的學術思想,基于這種觀念而出發,認爲人的生命,本來便可與“天地同(齡),日月同壽(命)”,而且還可以控製天地,
縱物理。可是爲什麼不能發揮這種潛能?爲什麼自己做不到呢?①由于人類自己不能認識生命的根源,被外物所蒙蔽,被七情六慾所擾亂,隨時隨地自己製造麻煩,自己減滅壽命。②由于不知道延續補充的原理,只知道減少的消耗,不知道增加的妙用,到了戰
時期,因爲時衰世亂的刺激,因爲自由講學風氣的盛行,因爲民間研究學術思想,漸爲上流社會所重視,于是燕、齊之間,笃信這種思想觀念的方士們,有的從天文物理、地球物理的研究,認爲人身生命的規律,是與天地運行不息的規律相同的,便建立一種養生的原則和方法。在這種方法的總則之下,有的做物理、生理的研究,有的做化學葯物的研究,有的做鍛煉精神、頤養神氣的研究,有的做祭掃、祈禱、淨化思想信仰的研究,花樣百出,各執一端。可是,這只是舉出他們對于人生修養的方術觀念而言,他們從這種方術觀念出發,至于立身
世,用在對人對事的觀點,也各有一套思想和理論,就構成諸子百家異同的學說了。我們姑且不管這種絕對而崇高的現實理想,是否真能做到?至少,這種對于人生價值,與生命具有大功能的觀念和理論,實在在世界文化思想史中是史無前例的,只有中
一家——道家首倡其說。過去中
醫學的理論基礎,完全由道家這種學術思想而來。因此,在魏、晉以後,醫家不通《易經》、《內經》、《難經》與道家學術的,便在醫理學上,大有欠缺了。
(2)方士思想的影響:春秋、戰時期,這種新興流行的“方士”思想,在只知窮經讀書的學者,除了坐以論道,討論人文的思想以外,完全缺乏科學興趣,不加重視。甚至,笑爲荒謬不經,一概鄙棄,而在通人達士的上流人士,也與愚夫愚婦一樣,便多多少少受其影響。于是,當時流行的“養神”、“服氣”、“餌葯”、“祀禱”等風氣,便逐漸普及,等于這個科學時代,不管懂不懂科學,原子冰淇淋、原子理發,也隨科學的風氣,隨口亂喊一氣,尤其如美
,科學的幻想小說,猶如《封神演義》一樣流行。現在我們只把當時道家方士思想有關的著名學說,分類舉例加以說明:
(一)養神論者的理論方法:當然首推老子。例如老子所說養神論的原則便有:“谷神不死,是謂玄牝之門,是爲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老子講出這個谷神,後世有些旁門左道的道士與煉師們,便把它生拉活扯到醫學的範圍,弄到身的生理上去,認爲這個“谷”字,便是“毅”字般神,一種解說是脾胃的神(道士們稱它叫中宮的部分),一種解說是毅道(大腸與腎髒的銜接
),于是便忍屁不放,緊攝毅道,認爲便是合了老子的道法,修煉“谷神”的妙術。其實,老子所謂的“谷神”,只要細讀《老子》的“致虛極,守靜笃”的道理,便可知道他所說的:“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日靜,靜曰複命”的方法論,便是“谷神”的注解了。能把心神甯谧,靜到如山谷的空曠虛無,便可
會到“空谷傳音,虛堂習聽”、“綿綿若存”的境界了。魏、晉、隋、唐以後,道家“存神養
”的方法,配合道家醫學的《內經》,與道教所造的《黃庭經》,就又産生“內視返照”、“長生久視”的理論。所以“內視”與守肚臍眼的方法,都是後世道家修煉的事,並非禅宗的術語,如果有人弄錯了,應當注意。
那麼,道家所說的神,究竟又是什麼呢?這在戰時期的子書中,存有很多同異的說法,姑且舉幾個例子來說明。《易經·系傳》:“神無方,而易無休。”後來司馬談《論六家要……
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道家神仙修煉的學術思想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