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哲學/宗教>南懷瑾>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道家神仙修煉的學術思想第2小節

《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道家神仙修煉的學術思想

第2小節
南懷瑾作品

  [續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道家神仙修煉的學術思想上一小節]旨》中說:“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司馬遷在《律書》中,更加發揮地說:“神使氣,氣就形。”“非有聖人以乘聰明,孰能存天地之神,而成形之情哉!”司馬氏父子所說的形神問題,與《黃帝內經·太素本神論篇》中,歧伯所說的形神論,原則一致,如:“形乎形,目冥冥,問其所痛,索之于經,慧然在前,按之不得,複不知其情,故曰形。”又:“神乎神,不耳聞,目明,心開,爲志先。慧然獨悟,口弗能言,俱見獨見,適若昏,昭然獨明。若風吹雲,故曰神。”這些有關道家思想所說的神,都不是宗教xing質所謂的神,而且這些神的理論,是科學的,也不是純粹哲學的,但是它不是物理的唯物思想,它是神能馭物,作爲生命根源心物一元的思想。到了道教《黃庭經》的手裏,這種原始道家生命的神論,便被它穿上道袍法服,繪上鬼神的臉譜,站在人身五髒六腑、四肢百骸的每一穴道裏去了。于是,依照《黃庭經》思想的觀念,我們這個生理的身ti,簡直成了一個神的神秘世界。如果用它來解釋儒家思想、《大學》、《中庸》戒慎恐懼的理論,培養誠敬的心志,倒是最好的注解,倘使從純粹道家原始科學思想的觀念看來,這種貫串生理與宗教xing質的學問,實在爲世界宗教思想史上獨一無二的境界,在此不及細說。

  (二)養氣與煉氣論者的先聲:在周穆王之後,到東周開始,至于春秋期間,道家方士們的修養方法,是偏于養神的。到了戰guo時期,因爲醫葯的進步,葯餌、煉丹的方術盛行,因此道家修煉的方法,從專門主張養神的階段,便進入兼修“形神俱妙”,偏重服氣、煉氣的階段了。在這個時期,爲道家代表者的莊子,便隨chu並論“形神俱妙”的方法與理論。所以同爲道家宗祖的老子和莊子,他們的學術思想,雖然脈胳相承,而在理論的旨趣與方法上,便有異同之chu了。莊子說的養神原理,大致不外忘物忘身、視生死爲一貫,齊物吾于無形。而在方法上,卻特別提出“齋心論”與“坐忘論”,爲養神合道的根本,使其能夠到達“虛室生白,吉祥止止”的境界,然後才可以“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比起《老子》的道妙理論,已經演進得相當具ti。可是他在養神以外,又同時提出養氣的方法,說明“真人之息以踵,衆人之息以喉”,以及“緣督以爲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qin,可以盡年”等理論,隨chu說明氣機存在的作用,與生命關鍵的道理。莊子這種學術思想的發展,顯然是受到“方士”思想的影響,不但莊子是如此,與他先後同時認爲是直承孔子,行仁由義,當今天下,舍我其誰的孟子,在他的學說之中講到修養的方法,也顯然是受到道家“方士”養生思想的影響,與孔子原來平實的學說,已經大異其趣,與曾子的“慎獨”與“誠意”,子思的“誠明”和“明誠”的養神方法也大有不同。孟子在修養方法上,幹脆提出養氣的言論。所謂“夫志,氣之帥也。”乃至特別提出由養其夜氣而至于平旦之氣的氣象,然後可養到至于浩然之氣,而充塞于天地之間,而且更具ti地說出養氣進修的程序。如:“可慾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謂神”等言論。無論如何,在孔子、曾子、子思傳承的修養方法理論中,實難找出類似這種線索。

  經曆兩千年來的道家煉丹學說,始終不出氣的範圍,一般想求“長生不老”,效法修道的人們,吞吐呼吸,熊經鶴伸,天天在吐故納新而煉氣,做爲修道的張本。那麼,道家所謂的氣,究竟是什麼東西呢?也經常有人問我,服氣,應該歸納到哪裏才對?或爲下丹田(臍下)?或爲中宮(胃腔部分)?殊不知這個身ti,猶如一副內外通風的皮袋,裝進許多骨骼,腑髒,全部神經系統,血液與內分泌,牽一發而動全身,到chu都是流行無礙的。譬如一個皮球,當你打氣進去的時候,你想把氣集中停留在皮球的某一固定chu所,是可能的事嗎?如果不可能,那麼,吐納呼吸的煉氣術,等于是通風作用,借以做到吹掃清潔的運動而已,那裏可以積氣煉丹,而得“長生不老”的成果呢?印度一部分瑜伽煉氣術的理論,認爲空氣當中,充滿了日光能,以及許多不可知的物理養分,可以增加人的壽命。殊不知血氣當中,固然存有許多營養人身的作用。譬如氧氣,如果過分吸收得多了,它也會變成有害無益的,日光能吸收得太多了,也是會改變人ti的形質,乃至可以引起不良的後果。總之,這些理論,都是似是而非的妄語,實際上,都被“依文解義”所蒙蔽,並不真能了解道家的意義。所以魏、晉以後的神仙家們,生怕大家誤解氣字的意義,更獨創一格,把這個氣字,改寫成“炁”字,這樣便是後世道家另一派的旁門,專以拆字方式傳道的一種先趨。這個從無火而組合成的“黑”,也就是道家用來說明此氣非空氣的道理。另有一種觀念,把氣,氣,“炁三個中文的字,做了三層解釋,認爲無米的這個氣,是指呼吸的氣,加入米字的氟,是指空氣的氣,只有無火的炁,才是道家所講的氣。什麼才是道家氣字的真正含義呢?那便是專指生命本有的一種潛能,並非是電,也非原子的作用,我們站在現代的觀念,借用現代的知識,只能爲它借用一個物理學上抽象的名詞——“能”,作爲暫時的解釋而已。由此而知,所謂吐故納新等煉氣的方法,並非說它對于健康養生沒有用chu,只能說道家用吐故納新的呼吸術,不過像是借用一根火柴,靠它來點燃自身潛能的一種方法而已。

  我們對于這些太涉專門的解釋,爲了節省時間,不能多說。現在繼續說明戰guo時期的道家,由“方士”們提出“形神俱妙”的服氣、煉氣的修養方法以後,便由“方士”的觀念,提升到“神仙”的境界,其中開創劃時代的觀念的,又是莊子;在傳統的信念中,對于道高德妙者稱爲先生、大人、君子乃至聖人,無形中把它視爲人位當中的至高標准。莊子由此標准再向上提升,便創立了“至人、神人、真人”的名號。比如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後世道家與道教,用以稱呼得道的神仙,叫他爲“真人”的,便是從莊子的觀念開始。我們要知道,在莊子全部思想的觀念裏,如果一個人達不到這種神人的境界,便是做人沒做到頂,所以不能稱之爲至人,因爲做人既做不到人的最高境界,所以芸芸衆生,統統都是假人,也就是後來道家思想所謂的“行屍走肉”而已,並非“真人”。莊子這種對于人生價值,和人格升華的標准……

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道家神仙修煉的學術思想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道家神仙修煉的學術思想第3小節上一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