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曼娘進了曾家門,木蘭到曾家的次數越來越多,也就不把自己當做客人了。她常常待到吃晚飯,得到母允許之後,也往往夜裏就在曾家。關于她將來與曾家哪個兒子訂婚,若是正式訂了婚,就不能不拘俗禮,那就不能再到曾家去,何況她年歲還小。曾家心想木蘭的父母不會不先告訴他們,就把她許配給別家的兒子。所以曼娘已經兩只腳邁進了曾家,木蘭是算邁進了一只腳。她只要想逃走,曾家總會揪住她的後
的。
木蘭的父母還不知道究竟怎樣安排她的將來,她父則更無定見。道家總是比儒家
襟開闊。儒家總認爲自己對,道家則認爲別家對,而自己也許會錯。所以非正統派的曾文璞對西洋思想沒有偏見,甚至于對自己女兒的婚事也提到自由結婚,就是由當事人男女自己決定,這正合乎道家的“道法自然”的道理。他認爲把青年男女的婚姻付之于不加深思熟慮的青年的盲目沖動,這種西洋的想法極微妙而深奧,正像道家的道理一樣。他認爲婚事是天意決定,而且兒子是自己的大孩子,尚且還沒有訂婚。
同時,木蘭向曾大官人曾太太也是叫“爸爸”,“”,叫曾家的兒子“大哥”,荪亞比她大一歲,算她的“大哥”。
現在是窮冬苦寒,北京的冬季真是無與倫比,也許這個福地的其他月分,可以與之比肩,因爲在北京,四季非常分明,每一季皆有其極美之,其極美之
又互相差異之特
。在北京,人生活在文化之中,卻同時又生活在大自然之內,城市生活極高度之舒適與園林生活之美,融合爲一
,保存而未失,猶如在有理想的城市,頭腦思想得到刺激,心靈情緒得到甯靜。到底是什麼神靈之手構成這種方式的生活,使人間最理想的生活得以在此實現了呢?千真萬確,北京的自然就美,城內點綴著湖泊公園,城外環繞著清澈的玉泉河,遠
有紫
的西山聳立于雲端。天空的顔
也功勞不小。天空若不是那麼晶瑩深藍,玉泉河的
就不會那麼清澈翠綠,西山的山腰就不會有那麼濃豔的淡紫。設計這個城市的是個巧奪天工的巨匠,造出的這個城市,普天之下,地球之上,沒有別的城市可與比擬。既富有人文的精神,又富有崇高華嚴的氣質與家居生活的舒適。人間地上,豈有他
可以與之分庭抗禮?北京城之爲人類的創造,並非一人之功,是集數代生來就深知生活之美的人所共同創造的。天氣、地理、曆史、民風、建築、藝術,衆美俱備,集合而使之成爲今日之美。在北京城的生活上,人的因素最爲重要。北京的男女老幼說話的腔調上,都顯而易見的平靜安閑,就足以證明此種人文與生活的舒適愉快。因爲說話的腔調兒,就是全民精神上的聲音。
平亞死後,曼娘始終深居守喪,半年之內,沒出過院子一步。北京城的氣氛,可以說只是用感覺去會,而不是真正用眼睛去觀看。她也感覺到北京冬季的魔力,幹爽而寒冷的空氣,璀璨晶藍的天空,屋內禦寒的舒服設備,和泰安淒涼慘淡的冬天,真是大不相同。大雪紛紛揚揚自天空飄落之時,她還能使秋海棠在屋裏開放,因爲厚厚的棉門簾,糊紙的窗子,厚厚的地毯,火勢熊熊的煤爐子,使屋裏溫暖而舒適,人感到精神愉快,做事甯願到深夜。平亞留下的黑貂皮長袍,曾太太教她改成貂皮旗袍自己穿,其實她用不著這樣禦寒的冬
。她頂多是繡八雙鞋,那是她應當在新婚的次晨,正式拜見婆婆之時獻給婆婆的。但是因爲平亞生病,沒有來得及。獻給婆婆的這種禮物是要由新娘
手做的,借此炫耀一下新娘手工的精巧和孝順,所以手工不能潦草。女人穿上這種鞋,非常歡喜,因爲這足以表示兒媳婦對自己地位的尊重,又表示自己有個賢德儉省的兒媳婦。
但是木蘭是在北京長大的,陶醉在北京城內豐富的生活裏,那種豐富的生活,對當地的居民就猶如偉大的慈母,對兒女的請求,溫和而仁厚,對兒女的願望,無不有求必應,對兒女的任,無不寬容包涵,又像一棵千年老樹,蟲子在各枝丫上做巢居住,各自安居,對于其他各枝丫上居民的生活情況,茫然無所知。從北京,木蘭學到了容忍寬大,學到了
切和藹,學到了溫文爾雅,就像我們童年時在故鄉生活裏學到的東西一樣。她是在黃琉璃瓦宮殿與紫綠琉璃瓦寺院的光彩氣氛中長大的。她是在寬廣的林蔭路,長曲的胡同,繁華的街道,甯靜如田園的地方長大的。在那個地方兒,常人家裏也有石榴樹,金魚缸,也不次于富人的宅第庭園。在那個地方兒,夏天在露天茶座兒上,人舒舒服服的坐著松柏樹下的藤椅子品茶,花上兩毛錢就耗過一個漫長的下午。在那個地方兒,在茶館兒裏,吃熱騰騰的蔥爆羊肉,喝白幹兒酒,達官貴人,富商巨賈,與市井小民引車賣漿者,摩肩接踵,有令人驚歎不置的戲院,精美的飯館子、市場、燈籠街、古玩街;有每月按期的廟會,有窮人每月交會錢到年節取月餅蜜供的饽饽鋪,窮人有窮人的快樂,有露天的變戲法兒的,有什刹海的馬戲團,有天橋兒的戲棚子,有街巷小販各式各樣唱歌般動聽的叫賣聲,串街串巷的剃頭理發匠的鋼叉震動悅耳的響聲,還有串街串到各家收買舊貨的清脆的打鼓聲,賣冰鎮酸梅湯的一雙小銅盤子的敲振聲,每一種聲音都節奏美妙,可以看見婚喪大典半裏長的行列,以及官轎及官人跟班的隨從。可以看見旗裝的滿洲女人和來自塞外沙漠的駱駝隊,以及雍和宮的喇嘛,佛教的和尚,變戲法兒中的吞劍的,叫街的,與數來寶的唱蓮花落的乞丐,各安其業,各自遵守數百年不成文的傳統規矩,叫花子與花子頭兒的仁厚,竊賊與竊賊的保護者,清朝的官員,退隱的學者,修道之士與娼妓,講義氣豪俠的青樓豔妓,放蕩的寡婦,和尚的外家,太監的兒子,玩兒票唱戲的和京戲迷,還有誠實懇切風趣的诙諧的老百姓。
木蘭的想象就深受幼年在北京生活的影響。她學會了北京的搖籃曲,搖籃曲中對人生聰敏微妙的看法也影響了她。她年幼時,身後拉著美麗的兔兒爺燈籠車,全神灌注的看放煙火,看走馬燈,看傀儡戲。她聽過瞎子唱曲子,說古代的英雄好漢,古代的才子佳人的風流韻事,聽把北京話的聲韻節奏提高到美妙極點的大鼓書。從那些說白的朗誦歌唱,她會出語言之美,從每天的說話,她不知不覺學會了北京話平靜自然舒服悅耳的腔調兒。由一年的節日,她知道了春夏秋冬的特
,這一年的節日就像日曆一樣由始至終調節人的生活一樣,並且使人在生活上能貼近大自然的運行節奏。北京的紫禁城,古代的學府、佛教、道教、西藏喇嘛、回教的寺院及其典禮,孔廟、天壇;社會上及富……
京華煙雲第十二章 北京城人間福地 富貴家神仙生活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