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胡適>說儒>第4節 陶弘景的《真治》考

《說儒》第4節 陶弘景的《真治》考

胡適作品

  這是我對《道藏》的第一次嘗試,敬獻給察等民先生六十五歲生日紀念論文集。

  一九三三·四,十

  《陶弘景的鎮法》分七篇,共二十卷:

  運題象第一,分四卷,記楊義和許多“真靈”會遇的故事。

  甄命授第二,分四卷,記衆“真靈”的訓戒,“诠導行學,誠厲懲急”。

  協昌期第三,分二卷,記衆真所說“修行條領,服禦製度”。

  稽神樞第四,分四卷,記道教的地理,“區貫山shui,宣敘洞宅”。

  闡幽做第五,分二卷,“並鬼神宮府官司氏族,明形識不滅,善惡無遺”。

  握真輔第六,分二卷,“此卷是三君(楊義,許誼,許翺)在世自所記錄,及書疏往來,非《真法》之例”。

  翼真檢第七,分二卷,爲“《真法·敘錄》也,“非《真浩》之例”。

  這二十卷中,“其十六卷是真人所治,四卷是在世記述”。七篇之題目是陶弘景“仰範緯候,取其義類,以三言爲題”。

  在《敘錄》裏,陶弘景說:

  《真話》者,真人口授之語也,猶如佛經皆言佛說。而顧玄乎謂爲“真迹”,當言真人之手書迹也,亦可言真人之所行事迹也。若以手書爲言,真人不得爲隸字。若以事迹爲目,則此迹不在真人爾,且書此之時未得稱“真”。既于義無旨,故不宜爲號。

  此段不但說明書名的意義, 並且使我們知道此書舊有顧玄乎的本子, 原題爲《真迹》。《真治》之書名乃是陶弘景改作此書後新題的。顧玄平即是顧歡(《南史》七五,顧歡一字玄平,死時約當四八五年)(適按:永明元年,世祖征顧歡爲太學博士,不就。四八五爲永明三年,或稍早。他死在永明前期,則無可疑。他墓上木造理,地方官圖表上,世祖尚存),是一個有大名的道士,隱居于劉天臺山,

  晚節服食,不與人通。每旦出戶,山鳥集其掌取食。事黃老道,解yin陽書,爲術數多效驗。(《南齊書》五四)

  顧歡曾著《夷夏論》,很偏袒道教,他說:

  佛道齊乎達化,而有夷夏之別。·,…·理之可貴者,道也;事之可賤者,俗也。舍華效夷,義將安取?若以道耶?道圖符合矣。若以俗耶?俗則大乖矣。

  他答袁集的駁論,曾說:

  佛道實貴,故成業可遵。戎俗實踐,故言貌可棄。

  這都是有意的排斥佛教裏的外guo成分;這種思想最可代表當日的道教運動的思想背景。道教運動的意義只是要造出一個guo貨的道教來抵製那外來的佛教,要充分采納佛教的“道”,而充分排斥佛教裏的“戎俗”。《顧歡傳》中說他講《老子阿以提精勝,又教人恭敬《孝經》,可以治邪病(《南史》七五)。據陶弘景的記載,顧歡曾抄寫道教經典,又到chu訪求道經。他答袁菜論中極力誇道教的偉大:

  神仙是大化之總稱,非窮妙之至名。至名無名,其有名者二十七品:仙交成真,真變成神,或謂之聖,各有九品。品極列入空寂,無爲無名。指南文》七五,《南齊書》五四。)

  他編纂的《真迹》,即是記一些他真降授楊義的事迹。

  陶弘景的侄兒陶期也說:

  《真語》一秩七卷,並是晉興甯中衆真降授楊許手書遺迹。顧居士已模,多有漏謬,更诠次敘注之爾。(《華陽隱居本起錄》)

  這是陶弘景生時所記,也與本書《敘錄》互相印證。在《敘錄》中,我們還可以考見顧歡《真迹》的大致ti例。如雲:

  按衆真辭旨皆有義趣,或詩或戒,互相酬配。而顧所撰《真迹》,枝分類別,各爲部卷,致語用乖越,不複可領。今並還依本事介日月紙墨相承貫者,以爲诠次。

  又如雲:

  按此書所起,以真降爲先,然後衆事繼述。真降之顯在平九華(九華是書中下嫁楊義的紫清上官九華真妃,姓安,故書中又稱安妃)。而顧撰最致末卷。

  又如雲:

  先生(書中稱“先生”者爲許邁,小名映,後改名玄,字遠遊,王素之的朋友,《晉書》八十有傳)事迹未近“真”階,尚不宜頓在此部。而顧選載王右軍父子書傳(王盛之作許邁傳, 事見于《晉書》八十。傳文似即《雲發七箴》)-o六所收之《許邁傳》,其文甚佳,不似平常道士追記之作),並于事爲非。又以安記(即安妃下降事)第一,省除許傳,別充外書神仙之例。惟先生成後與弟書一篇(此書載于《雲複七箴》一oa許ff傳》之末)留在下卷。(現在《真浩握真輔》卷二,今本頗多割裂,當用《七簽》本校之。)

  我們看這幾條,可見陶弘景改動顧歡的《真迹》的情形。

  《敘錄》又說:

  又接起居《寶神權擁堂》夢祝述敘諸法,十有余條,乃多是抄經,而無正首尾,猶如日芒月象玄白服霧之屬。而顧獨不撰用,致命遺逸。今並诠錄,各從其例。

  此chu所指《寶神經》中起居咪,及《明堂玄真上經》祝法,現均收在《真話》第三篇中。 依上條所記, 這一篇中的材料大概全是顧本所無,是陶弘景加入的。《敘錄》又說:

  鄧真語》凡有紫書大學者,皆隱居(陶弘景自稱“華陽隱居”)別抄取三君手書經中雜事各相配類,共爲證明。諸經即非聊爾可見,便于例致隔。令同出在此,則易得尋究。

  這又是他增添的部分,分量當不少。現在原書的“紫書大字”都一律變成了墨書,也就無從辨別了。又第六篇中的材料,一部分是顧本所有,一部分是陶氏所添,這也是《敘錄》中承認的。

  這樣看來,陶本《真法》雖是源出于顧本《真迹》,已有了很大的改動,又有很多部分是陶弘票增添的。

  《真法》所記衆真靈降授的話,據陶弘景說都是楊素所記;其中有口授許長史(許誼,又名穆)及許攝(許翺,小名玉斧)的話,都是楊差轉達的。據《真治》本卷所附《真胄世譜》。

  許溫死于晉孝武甯康元年(三七三)。

  許礎死時年三十,約當太和五年(三七o)。

  標差死年不可考,所記衆真降授之年爲哀帝興甯三年(三六五)。

  這都是四世紀的人物。顧歡死于五世紀晚期,已在他們之後一百多年了。陶弘景與顧歡先後同時(適按,顧歡死在齊世祖(武帝)永明中,約在四八五,即永明三年),而年輩更晚;他生于宋孝建三年(四五六)。死于梁武帝大同二年(五三六)。他的侄兒陶翊做他的《本起錄》,是一部同時人的傳記,其中有這樣的記載:

  先生以甲子乙醜丙寅(四八四——四八六)三年之中,就與世館主東陽別、遊獄(死于四八九)咨禀道家符日經法。雖相承皆是真本,而經曆模寫,意所未惬者,于是更博訪遠近以正之。

  這是道教中的“求經”事業。

  成辰年(四’八)……

說儒第4節 陶弘景的《真治》考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第4節 陶弘景的《真治》考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