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哲學/宗教>羅素>哲學問題>第四章 唯心主義

《哲學問題》第四章 唯心主義

羅素作品

  “唯心主義”這個名詞,各個哲學家使用起來意義稍有不同。我們把它理解爲這樣的學說:一切存在的,或者至少,一切爲人所知道是存在的,在某種意義上,都必然是精神的。這種學說在哲學家中受到了廣泛支持,並且有好幾種形式,以不同的理由被人提倡著。這種學說是如此廣泛受人支持,它本身又是如此饒有趣味,所以就連最簡略的哲學概論也要對它敘述一番。

  不習慣于哲學思考的人,可能易于把這樣一種學說看成是顯然荒謬的而加以抹殺。毫無疑問,常識把桌子、椅子、太陽、月亮和一些物質客ti,一般都認爲是根本不同于心靈以及心靈的內容的,認爲它們有著一種存在,即使心靈不複存在,它們也還是會繼續存在的。我們想象,早在任何心靈存在之前,物質就已經存在了;而很難想象物質只是精神活動的一種産物。但是,不管唯心主義是真是妄,總不能把它看成是顯然荒謬的而加以抹殺。

  我們已經看到,即使物ti的確具有獨立存在,它們也必然和感覺材料大不相同;而它們之相應于感覺材料只不過像目錄相應于已被編目的東西。因此,關于物ti的真正內在xing質,常識完全把我們留在黑暗之鄉了;所以,倘使有正當的理由可以把物ti看成是精神的,那麼我們並不能僅只因爲它使我們覺得奇怪,就把這種見解理所當然地加以摒棄。有關物ti的真理,必然是奇怪的。它可能爲人們所不能達到,但是如果任何哲學家相信他已經達到了它,那就不能因爲他當作真理提出的東西是很奇怪的,便反對他的見解。

  宣揚唯心主義的根據一般是從知識論得來的,也就是說,是由一種討論而來的,討論的是事物具備哪些條件,我們才能認識它們。第一個嚴肅地企圖把唯心主義建立在這種根據之上的人是貝克萊主教。首先,他以許多論證(這些論證大部分是有效的)證明:我們的感覺材料不能被假定爲不依賴我們而獨立存在,它最低限度也必然部分地是在心靈之“內”,這是就下列意義而言的,即在沒有看、聽、摸、嗅和嘗的時候,它們就木再存在。到此爲止,他的說法差不多是確實有效的,哪怕其中有些論證還不正確。但是他繼續論證說,感覺材料是我們的知覺所能向我們確保其存在的唯一事物,而所謂被認知,就是在一個心靈之“內”存在,因此也就是精神的。他結論說,除了在某個心靈之內所存在的事物而外,什麼也不能爲我們所認知;任何被認知的事物,不在我的心靈之內就必然在別一個心靈之內。

  要想明了他的論證,就必須明了他對于“觀念”(idea)這個詞的用法。他把直接被認知的任何東西都叫做“觀念”,例如,感覺材料被我們所認知。于是,我們看見的一種特定的顔se就是一個觀念;我們聽見的一句話也是一個觀念,等等。但是這個術語並不完全限于感覺材料。它也包括我們記憶或想象的那些事物,因爲在我們記起或想到的時刻,我們對于這類事物也有直接的認識。所有這類直接材料,他都稱之爲“觀念”。

  然後他又考察一棵樹之類普通的客ti。他指出:當我們“知覺”這一棵樹的時候,我們所直接認識的就是由他所謂的“觀念”組成的;而且他論證說,關于這棵樹,除了被我們所知覺的而外,我們並無根據再假定有什麼是實在的。他說,它的存在就在于它的被知覺,用經院學者慣用的拉丁文來說,它的“esse”(存在)就是“percini”(被知覺)。他完全承認這棵樹必然繼續存在,甚至是在我們閉起眼睛或沒人接近它的時候。但是他說,這種繼續存在是由于上帝繼續知覺到它的緣故;這棵“實在的”樹和我們所謂的物理客ti相應,它是上帝心靈中的觀念所組成的,這些觀念總是和我們看見這棵樹時所具有的觀念相似,但不同之點是:只要這棵樹繼續存在,這些觀念便永遠在上帝的心靈裏。根據貝克萊的意見,我們的一切知覺就在于是部分地分享上帝的知覺,而正因爲這種分享,不同的人就看見大致同一的樹。這樣說來,因爲任何被認知的都必然是一個觀念,所以離開了心靈及其觀念,世界便一無所有,並且也不可能有任何其他東西可以被認知。

  這種論證有相當多錯誤,它們在哲學史上是很重要的,應該揭示出來。首先在使用“觀念”這個名詞方面發生了混亂。我們認爲“觀念”根本是某人心靈內的某種東西,這樣,人家告訴我們說一棵樹完全是由一些觀念組成的時候,我們自然就會假定:果真如此,那麼這棵樹就必然完全存在于心靈之內。但是存在于心靈之“內”這個提法是含糊的。我們說心內有一個人,這並非意味著這個人是在我們的心內,而是意味著我們在心內想到他。當一個人說他所必須chu理的事情已經完全不放在他的心裏了,他的意思並不蘊涵著事務本身曾經在他的心裏,而只不過是說,對于事務的念頭原來是在他的心裏的,後來已經不在他的心裏了。所以當貝克萊說,如果我們能認知這棵樹,這棵樹就必然在我們的心內的時候,他真正有權利說的只是對于這棵樹的思想必然存于我們的心靈之內罷了。要論證這棵樹本身必然在我們的心靈之內,就正像是論證我們。已裏所懷念的一個人其本人就在我們的心靈之內一樣。這種混亂似乎太顯著了,以致于不會有任何一個有能力的哲學家真會犯這種錯誤,但是種種木同的附帶情況竟使這種混亂成爲了可能。爲了明了它是如何成爲可能的,我們就必須更深入研究關于觀念的xing質的問題。

  提到觀念的xing質這個一般xing的問題之前,我們必須先辨明兩個完全各自獨立的問題,即關于感覺材料的,和關于物理客ti的。我們已經明了,從種種不同的細節看來,貝克萊把構成我們對于樹的知覺的感覺材料,看成多少總是主觀的,這是正確的。當然,這僅僅是就這種意義而言,即感覺材料之依賴我們,正有如依賴那棵樹,樹如果不被人知覺,感覺材料也就不會存在。但是這個論點和貝克萊所用以證明任何可以被直接認知的事物必然存在于一個心靈之內的那個論點,截然不同。爲著這種目的而去詳細論證感覺材料之有賴于我們,是徒然的。一般地說,必須要證明的是:事物由于被認知而表明它是精神的。這就是貝克萊自信他已經做到的事。現在我們所必須從事研究的也正是這個問題,而不是我們上面那個關于感覺材料和物ti之間的區別問題。

  就貝克萊的“觀念”這個詞而論,只要心靈之前有個觀念,便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東西需要考慮。一方面是我們所知道的事物,——比如說我的桌子的顔se,——另一方面是真正知道的本身,也就是知道事物的精神……

哲學問題第四章 唯心主義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第四章 唯心主義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