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是大家公認的近代最偉大的哲學家。他經曆了七年戰爭和法大革命,但是他在東普魯士哥尼斯堡講授哲學的事業卻一直沒有間斷過。他最出
的貢獻就是創造了他所自稱爲“批判的”哲學,這種哲學首先肯定這樣一個事實,就是有各種各樣的知識,然後探討各類知識如何成爲可能的問題。此外,又根據探討所得的答案,演繹出許多有關宇宙
質的形而上學的結論。這些結論是否全部有效當然可以懷疑。但是肯定地說,康德在兩件事情上是有功的:第一,他看到了我們具有一種不是純粹地“分析的”先驗知識,也就是說,一種不是凡相反的命題都是自相矛盾的命題的知識;第二,他使得知識論在哲學上的重要
灼然無疑。
康德以前,一般人都抱有這樣的見解:任何知識只要是先驗的,就必然是“分析的”。“分析的”這個詞的意義,我們可以舉例很好地加以說明。如果我說,“一個禿頭的人是人”,“一張平面圖是圖”,“一個蹩腳詩人是詩人”,我做的就是一個純分析的判斷了。這裏,對于所說的主語至少賦與了兩個質,其一用來斷言主語。上述這類命題都是非常瑣細無謂的,除非雄辯家准備做一篇詭辯,否則實際生活裏根本不提它們。這些命題是“分析的”,因爲謂語僅只由分析主語而得出。康德以前,一般人認爲:一切判斷,只要我們肯定是先驗的,就都屬于這一類;一切這類判斷的謂語都不過是它所斷言的那個主語的一部分。果真如此的話,我們想要否定任何可以認爲是先驗的事物的時候,就要陷入斷然的矛盾了。“一個禿頭的人是不禿的”這個命題斷言一個人頭禿而又加以否認,因此它本身就矛盾。這樣,根據康德以前哲學家們的看法來說,矛盾律——它斷言沒有一件事物能同時既具有而又不具有某種
質——就足以建立起所有先驗的知識的真理了。
休漠(1711-1776)比康德早,關于是什麼使得知識成爲先驗的這個問題,他接受了普遍的見解,同時他又發現:有許多事例,以往曾認爲是分析的,那關系其實是綜合的,因果關系的事例尤爲顯著。休漠以前,至少理主義者曾認爲,只要我們有足夠的知識,就能用邏輯方法從原因之中演繹出結果來;休漠論證說這是辦不到的事,——現在一般都承認他論證得正確。根據這一點,他把這個大可懷疑的命題加以推論說:關于因果關系的問題,我們不知道有什麼是先驗的。康德是在理
主義者的傳統中受教育的,所以頗爲休漠的懷疑主義感到惶惑不安,並曾嘗試爲它尋找一個解答。後來他覺察到,不但因果關系,就是一切算術命題和幾何命題,也都是“綜合的”,這就是說,不是分析的。所有這些命題對于主語所做的一切分析,都揭示不出謂語來。7+5=12這個命題就是他的現成例子。他十分正確地指出7和5必須放在一起才得12。12這個觀念並不含蘊在7和5裏面,甚至于也不含蘊在把它們相加在一起的觀念裏面。這樣,他便得出了這個結論:一切純粹數學,盡管是先驗的,卻是綜合的;但是,這個結論卻又提出了一個新問題,他曾嘗試對于這個新問題找出一個答案來。
康德在他的哲學一開場就提出了“怎麼可能有純粹數學?”這一個又有趣而又困難的問題。各派哲學,只要不是純粹懷疑主義的,就必然要對這個問題找出一個答案來。純經驗主義者的答案是:我們的數學知識是從一些特殊事例歸納得來的。我們已經知道這個答案是不適當的,理由有二:第一,歸納法原則本身的實效,不是憑借歸納法所能證明的;第二,像2加2永遠等于4這類數學上的普遍命題,顯然是憑著考慮某個單獨事例就可以肯定知道的,如要再到舉一些其他表現這些命題爲真的事例也沒有用。因此,我們對于數學上(同樣也適用于邏輯上)的普遍命題的知識,就必須用別的方法來加以說明,而不用“凡人皆有死”這類(只不過或然的)經驗概括的知識來說明。
問題之所以發生,就是由于這類知識乃是普遍的,而一切經驗都是特殊的。顯然我們竟能夠預先知道我們還沒有經驗過的一些特殊事物的真理,這似乎是很離奇的;但是,邏輯和數學之可以適用于這類事物,卻不容輕易懷疑。我們不知道百年以後誰是倫敦的居民;但是我們卻知道其中任何兩個人加上另外兩個人一共是四個人。這種明顯可見的對于我們未曾經驗過的事物加以預斷的才能,確實使人感到驚奇。康德對于這個問題的答案雖然就我的意見看來是無效的,畢竟是有趣的。然而,這個答案很困難,而且各個哲學家對于它各有不同的了解。因此,我們只能把它最簡單的綱要提了出來;既使如此,恐怕康德派的許多代表人物還會認爲這會使人發生誤解。
康德所持的見解是,我們所有的經驗裏有兩個因素是必須加以區別的,一個是由于客而來的(即由于我們所謂的物理客
而來的),另一個是由于我們自身的
質而來的。在討論物質和感覺材料時我們就已經明了,物理客
和與其有關的感覺材料是不相同的,我們可以把感覺材料認作是物理客
和我們自身相互作用的結果。到此爲止,我們和康德的見解是一致的。但是,康德的特點是他對于我們自身和物
的比例成份加以分別分配的方法。他認爲感覺所提供的素材——顔
,軟硬等——是由于客
而來的,而我們所提供的則是在空間和時間中的排列和感覺材料間的一切關系,這些關系或者由于類比而發生,或者由于把某一材料看成爲另一材料的原因,或者由于別種方式而發生。他主張這種見解的主要理由是,我們對于時間、空間、因果關系和類比關系,似乎都具有先驗的知識,但是對于感覺中的真正素材卻不然。他說我們可以肯定,我們所將經驗的每件事物都必然表明在我們的先驗的知識裏所已經肯定于它的那些特點,因爲這些特點都是由我們自身的
質而來的,因此不獲得這些特點,就沒有什麼東西能夠進到我們的經驗裏來。
康德認爲他稱之爲“物自”的物質客
根本是不可知的;能夠被知的是我們在經驗中所遇到的客
(他稱之爲“現象”)。“現象”是我們和物自
的聯合産物,它肯定具有那些源于我們自身的特點,因此它便一定符合于我們先驗的知識。因此,這種知識雖然對于一切實際的和可能的經驗都是適用的,但還是不可以假定它適用于外界的經驗。這樣,盡管有先驗的知識存在,但我們還是不能對于物自
有所知,也還是不能對于經驗中的一切非實際的或非可能的客
有所知。他想用這種方式來排解並調和理
主義者對于經驗主義者的論戰……
哲學問題第八章 先驗的知識如何可能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