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哲學/宗教>羅素>西方哲學史>第三章 教會的三位博士第2小節

《西方哲學史》第三章 教會的三位博士

第2小節
羅素作品

  [續西方哲學史第三章 教會的三位博士上一小節]生計的。讓他們計算一下,神廟贖過多少俘虜,他們對窮人供應過什麼食品,他們對哪些流亡者提供過生活費用。”這是個有說服力的論證,同時也是一個爲基督徒的實踐所充分證實了的論證。

  聖安布洛斯的論點取得了勝利。但以後期偏袒異教徒的篡位者,尤金尼烏斯卻又恢複了該祭壇極其塑像。一直到公元394年狄奧多修斯戰勝尤金尼烏斯之後,這問題才按基督徒的意願獲得了最後解決。

  安布洛斯主教最初與皇室很是友好。在人們唯恐馬克西姆斯進犯意大利的時代,他曾作過被派往篡位者馬克西姆斯外交使節團中的一員。但不久便發生了以下的一場嚴重的糾紛。阿利烏斯派的皇太後查士丁娜要求把米蘭的一個教會讓給阿利烏斯教派,而安布洛斯拒絕了這項要求。群衆支持安布洛斯,在巴錫裏卡裏擠滿了群衆。阿利烏斯教派的哥特人隊伍被派往該chu強行占據,但他們卻與群衆qin如手足。安布洛斯在給他jiemei的一封情緒激昂的信中說:“伯爵們和護民官們來了,他們強迫我趕快移交巴錫裏卡,並聲稱這是執行皇帝的職權,因爲一切都在皇帝的權限範圍之內。我回答說,如果皇帝所要的是屬于我的東西,例如我的地畝、金錢或諸如此類的私有物,雖然我所有的一切早已屬于窮人,但我絕不拒絕,然而凡是屬于上帝的卻不隸屬于皇權之下,’假如需要我的世襲財産,那麼就請沒收;如果要我的身ti,我立刻就去。你們要把我投入缧绁呢,還是把我chu死呢?我都將欣然承受。我既不想借著群衆來保護自己,也不想抱住祭壇哀求xing命;我甯願爲祭壇喪掉生命。‘當我聽說武裝部隊被派往巴錫裏卡進行強占的時候,我當真極爲振駭,深恐民衆在保衛巴錫裏卡時會引起一場屠殺,那就會爲全城帶來危害。我祈禱上帝別讓我活著見到這樣一座大城,或整個意大利,遭到毀滅。”

  這種恐怖並非言過其實,因爲哥特人軍隊很有逞凶蠻幹起來的可能。正如二十年後他們在劫掠羅馬時所幹的那樣。安布洛斯的強硬有賴于群衆的支持。有人斥責他煽動群衆,但他回答說:“不去激動他們是我權限以內之事,但使他們平靜下來卻在于上帝的掌握。”據安布洛斯說,因爲市民中間沒有一個阿利烏斯教派,所以阿利烏斯教派中誰也不敢挺身而出。當局正式命令他交出巴錫裏卡,軍隊也接到命令在必要時使用武力。然而他們終于拒絕使用武力,于是皇帝只好被迫作出讓步。在爭取教會獨立的鬥爭中取得了一次偉大的勝利;安布洛斯證明guo家在某些事務上必須服從教會,並借此建立了一項直到今日仍具有重要xing的新原則。

  接著他又和狄奧多修斯皇帝發生了一樁沖突。有一所猶太人會堂被焚毀了,東羅馬的伯爵報告說這事出于當地主教的唆使。皇帝敕令懲罰現行縱火犯;同時責令該主教重建這所猶太人會堂。聖安布洛斯既未承認也未否認該主教的共謀;但對皇帝有左袒猶太人反對基督徒情事甚表憤慨。設若該主教違抗命令並堅持到底,那末他將要變爲一個殉道者。假如他屈服,那末他將要變爲一個叛教者。假如伯爵決定用基督徒的錢來重建猶太人會堂,在這種情況下,皇帝就要有一個叛教的伯爵,而基督徒的錢財就要被用來支持異端。“難道應該掠奪教會的財物用來爲猶太人的不信建立一所會堂嗎?難道應該把因著基督的恩賜,給基督徒帶來的教會基金移交給不信者的錢庫嗎?”他繼續說:“噢,皇帝陛下,大概這是爲了維持法紀而促使你這樣做吧。然而在顯示法紀,與宗教的大義名分之間究竟哪一項更爲重要呢?審判是需要服從宗教的。噢,皇帝陛下。您沒有聽說過嗎?當朱利安皇帝敕令重修耶路撒冷聖殿時,整理廢墟的人們曾爲烈火焚盡了嗎?”

  很明顯,聖安布洛斯的見解認爲,猶太人會堂的焚毀是不該受到任何chu分的。這就是教會在獲得了權力之後,立即開始煽動反閃族主義的一個範例。

  皇帝和聖安布洛斯間,下一次的沖突給後者帶來了更大的威望。公元390年,當狄奧多修斯皇帝在米蘭的時候,帖撒羅尼迦地方的暴徒,殺害了當地駐軍的指揮官。狄奧多修斯得訊後氣忿得無以複加,下令進行了一次駭人聽聞的報複。當群衆被集聚在競賽場時,軍隊突然襲擊他們,毫無差別地屠殺了至少七千人。聖安布洛斯事先曾設法谏止皇帝這樣作,但卻毫無成效。于是他給皇帝寫了一封義正辭嚴的信。這是一封涉及純粹道德問題,絲毫未曾涉及神學或教會權力問題的信件:

  “在帖撒羅尼迦人的城裏發生了一件由我事先未能阻止的史無前例的事,事前我曾屢次谏止,當時我已說過這事當真是極其殘暴的。”大衛曾屢次犯罪,而且屢次忏悔認罪。狄奧多修斯是否也要這樣作呢?安布洛斯作了以下的決定:“假如陛下幸臨,我是不敢獻祭的。既然使一個無辜者流血之後都不能獻祭,難道而今在使衆人流血之後倒能獻祭嗎?我認爲這是斷然不可以的。”

  皇帝忏悔了,在米蘭教堂裏tuo下紫袍,當衆舉行了忏悔式。自從那時期一直到公元395年狄奧多修斯逝世爲止,他和安布洛斯間從未再發生過任何摩擦。

  安布洛斯雖是一個卓越的政治家,但在其他方面卻只不過是其所chu的時代的典型人物而已。他象其他教會作家一樣,寫過贊揚童貞的論文;也寫過非難寡婦再嫁的論文。當他確定一所新建教堂地基的時候,可巧在那裏發現了兩具骸骨(據說曾在一次異象中顯過聖),人們發現這兩具骸骨能行奇事,于是安布洛斯宣稱,這是兩位殉道者的骸骨。在他的書信裏,他以當代特征的輕信姿態敘述了其他奇迹。作爲一個學者,他不如傑羅姆;作爲一個哲學家,他不如奧古斯丁;但作爲一個智勇兼備、鞏固教會權力的政治家,他卻的確是第一流的人物。

  傑羅姆主要是一位著名的翻譯家,他翻譯了拉丁語譯本聖經,這書直到今日仍爲天主教會中公認的聖經。在他以前西方教會在有關舊約全書方面主要依靠從七十人譯本聖經裏譯出的材料。這在一些重要的地方是與希伯來原文不同的。有如我們所見,基督徒們動辄主張自基督教勃興以來,猶太人曾改竄了希伯來文原典中似曾預言彌賽亞的章句。這種觀點已爲有健全學術思想的人證明是站不住腳的;同時也是爲傑羅姆所堅決否認的。他接受了拉比們在暗中給他的幫助,其所以不公開出名,是爲了恐懼其他猶太人。針對基督徒方面的批評,傑羅姆爲自己辯護說:“誰想挑剔這個譯本就讓他去問猶太人。”由于他承認了猶太人認爲正確的希伯來文原典,所以他的譯本在最初曾受到很多人的敵視。可是部分上由于聖奧古斯丁大ti……

西方哲學史第三章 教會的三位博士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第三章 教會的三位博士第3小節上一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