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大格雷高裏到賽爾維斯特二世的四百年間,教皇製經曆了許多次驚人的變遷。它曾不時隸屬于希臘的諸皇帝;
或有時隸屬于西方的諸皇帝;並在其他時期更隸屬于當地的羅馬貴族:雖然如此,公元八世紀和九世紀中,一些精明強幹的教皇卻乘機建立了教皇權力的傳統。從公元600年起到1000年這一段時期,對于了解中世紀教會,以及它與家的關系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教皇擺希臘皇帝獲得了獨立,這與其歸功于他們自己的努力,毋甯歸功于倫巴底人的武力——當然,教皇們對此是不存任何感謝之意的。希臘教會在很大程度上一直隸屬于皇帝,皇帝認爲既有資格決定信仰問題,又有任免主教以至大主教的權限。修道僧也曾努力爭取擺
皇帝而獨立,爲此他們曾不時地站在教皇的一方。君士坦丁堡的大主教們,雖然情願歸順于皇帝,但他們卻絕不承認自己在任何程度上隸屬于教皇的權力之下。皇帝爲了抵抗意大利境內的蠻族,不時需要教皇的援助,這時他對教皇的態度恒比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對教皇的態度還要友好。
拜占庭被倫巴底人戰敗以後,教皇們深恐自己亦將被這些強悍的蠻族所征服是不無理由的。他們借著與法蘭克人結盟而解除了這一畏懼。當時法蘭克人在查理曼領導下已征服了意大利和德意志。這一同盟産生了神聖羅馬帝,——該帝
曾有一個以教皇和皇帝之間的協調爲前提的憲章。加洛林王朝迅速地衰頹了。教皇首先從其衰頹中獲得了利益,公元九世紀末葉,尼古拉一世將教皇的權力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當時
內普遍的無政府狀態導致了羅馬貴族的實際獨立,公元十世紀時,他們控製了羅馬教廷並帶來了極其不幸的結局。教廷及一般教會,如何通過一次偉大的改革運動,從而擺
了對封建貴族的隸屬即將成爲後面一章中的主題。
公元七世紀時,羅馬仍于諸皇帝的武力統治之下,那時的教皇們若不順從即須遭難。有些教皇,例如;霍諾留斯竟至順從了異端觀點;另外一些教皇,如:馬丁一世終因反抗而遭到皇帝的囚禁。公元685年到752年間的大多數教皇均系敘利亞人或希臘人。由于倫巴底人越來越多地兼並了意大利,拜占庭的勢力遂日趨于衰頹。皇帝伊掃利安人列奧,于公元726年頒布了聖像破除令,對此不僅整個西方,就連東方的大多數人士也都認爲是異端。教皇們強烈地和卓有成效地反對了這一禁令;公元787年在女皇伊琳(最初爲攝政者)治下,東羅馬帝
廢棄了聖像破除令異端。然而,與此同時西方發生的一些事件,卻永遠終止了拜占庭對羅馬教廷的控製。
大約在公元751年,倫巴底人攻陷了拜占庭意大利的首都拉溫那。這事雖使教皇遭到倫巴底人的極大威脅,但也使他們離了對希臘皇帝全面的隸屬關系。諸教皇由于一些原因更多地喜歡希臘人,而不喜歡倫巴底人。首先,諸皇帝的權力是合法的,而蠻族的
王若非爲皇帝所冊封,是被看做篡位者的;其次,希臘人是文明開化的;其三,倫巴底人是民族主義者,而教會則仍保持其羅馬的
際主義。其四,倫巴底人曾爲阿利烏斯教派,在他們改宗以後,他們仍舊帶著某些令人厭煩的氣味。
公元739年倫巴底人在王留特普蘭領導下企圖征服羅馬,但遭到求援于法蘭克人的教皇格雷高裏三世的強烈反抗。
克洛維斯的後裔,墨洛溫王朝的王們已經失去法蘭克王
中的一切實權;
家大權
于大宰相手中。當時的大宰相,查理·馬特爾是個非常精明強幹的人,他和英
王征服者威廉一樣,也是個庶子。公元732年,他在圖爾的決定
戰役中打敗了摩爾人,爲基督教世界拯救了法蘭西。羅馬教會爲此本來應該感謝他,但他出于財政上的需要竟而攫取了教會的一些地産,因此降低了教會對他的功績的評價。但他和格雷高裏三世于公元741年相繼逝世,而他的後繼者丕平,則使教會方面感到十分滿意。公元754年教皇司提反三世爲了逃避倫巴底人曾越過阿爾卑斯山往訪丕平,並締結了一項證明對雙方皆極爲有利的協定。教皇需要軍事保護,而丕平則需要只有教皇才能賜予之物:正式承認他代替墨洛溫王朝最後一個君主,取得
王的合法稱號。爲了答謝,丕平把拉溫那和過去拜占庭總督在意大利的全部轄區贈給了教皇。由于這項饋贈無從期待君士坦丁堡當局的承認,所以這就意味著同東羅馬帝
在政治上的分離。
假如曆代教皇隸屬于希臘曆代的皇帝,天主教會的發展將要迥然有所不同。在東方教會中,君士坦丁堡的大主教從未獲得擺俗界當局的獨立,或有如教皇所獲得的那種高于其他教士們的優越
。起初所有主教均被視爲平等,而東方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一直固持著這種見解。尤其在亞曆山大裏亞、安提阿和耶路撒冷諸城中尚有其他東方的大主教,但在西方教皇卻是唯一的大主教(然而自從回教徒入侵以後這一事實已經失去了它的意義)。在西方——東方並不如此——俗人自從數世紀以來就大部分是文盲,這就給予西方教會以東方所沒有的方便。羅馬的聲譽淩駕于東方任何城市之上,因爲羅馬兼有帝
的傳統,又有彼得、保羅殉道,以及彼得曾是第一任教皇等傳說。皇帝的威望或適足與教皇的威望相颉颃,但卻沒有一個西方的君主能夠這樣作。神聖羅馬帝
的皇帝們往往缺乏實權;此外皇帝的即位尚有待于教皇給予加冕。由于這些原因,教皇從拜占庭統治下獲得解放一事,對于教會之獨立于世俗王
,對于決定
地建立教皇政治用以管理西方教會乃是必不可缺的。
在這一時期裏有過一些極其重要的文件,例如:“君士坦丁的贈予”和僞教令集,我們無須涉及僞教令集,但必須敘述一些有關“君士坦丁的贈予”的事項。爲了給丕平的饋贈披上一個古老的合法外,教士們僞造了一個文件,把它說成是君士坦丁皇帝頒布的一項教令,大意說,當他創建新羅馬時,他曾將舊羅馬以及其所有的西方領土贈給了教皇。作爲教皇世俗權力基礎的這項饋贈竟被以後中世紀的人們信以爲真。文藝複興時公元1439年它才爲羅倫佐·瓦拉斥爲赝品。他曾寫了一本“論拉丁語言幽雅”的書,而這種幽雅自然是八世紀作品所缺乏的。在他發表了這本駁斥“君士坦丁的贈予”的書和他的另一起贊美伊壁鸠魯的論文之後,奇怪的是,他竟被當代熱愛拉丁文風勝于教會的教皇尼古拉五世任命爲教廷秘書。雖說教皇對教會的領地的管轄權是以那項僞托的贈予爲依據,然而尼古拉五世卻並未提議放棄教會所轄的領地。
這個……
西方哲學史第七章 黑暗時期中的羅馬教皇製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