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哲學/宗教>羅素>西方哲學史>第十四章 弗蘭西斯教團的經院哲學家第2小節

《西方哲學史》第十四章 弗蘭西斯教團的經院哲學家

第2小節
羅素作品

  [續西方哲學史第十四章 弗蘭西斯教團的經院哲學家上一小節]念是“極端錯誤的”;它們建立智慧,但卻不建立知識。另一方面,亞裏士多德同樣是錯誤的;他建立知識,但卻不建立智慧。我們的知識——他這樣下結論說——,是借著低級的和高級的兩種事物,借著外在的物ti和觀念的理xing所導致而來的。

  鄧斯·司各tuo(約公元1270—1308年)繼續開展了弗蘭西斯教團對阿奎那的爭論。他生于蘇格蘭或烏勒斯特,在牛津大學參加弗蘭西斯教團。晚年在巴黎度過。他反對聖托馬斯,擁護純潔受胎說①,于此他博得了巴黎大學並終至全天主教教會的贊同。他是個奧古斯丁主義者,但卻比博納梵圖拉,或甚而比阿誇斯巴達人馬太那種極端的形式略爲緩和;他和聖托馬斯的不同就象博納梵圖拉馬太兩人和托馬斯的情形一樣,其因于他的哲學中摻雜了較多的(經由奧古斯丁而來的)柏拉圖主義。

  例如他討論這樣一個問題,“是否有任何確實而純粹的真理,不被非經創造的光的特殊照耀而能自然地爲一個過路者的理智所知曉?”他論證說這是不可能的。在他開頭的議論中,他單純地引證聖奧古斯丁來維護這個觀點;他所遇到的唯一困難是羅馬人書第一章二十節:“自從造天地以來,上帝的一些不可見之事情,借著所造之物就可明明得知。”②鄧斯·司各tuo是個穩健的實在論者。他相信自由意志,並趨向于裴拉鸠斯主義。他認爲·存·在與·本·質沒有區別。他主要對·顯·證感到興趣,所謂顯證,就是不待證驗而得知的事物,顯證共有三種:(1)自明的諸原理,(2)由經驗而得知的事物,(3)我們自己的行動。但若沒有神的照耀則我們便什麼也無從知道。

  大多數弗蘭西斯教團僧侶都追隨鄧斯·司各tuo而不追隨阿奎那。

  鄧斯·司各tuo認爲既然存在與本質間沒有區別,“個別化原理”——也就是促使一物不同于另一物的原理——必定是形式,而不是質料。“個別化原理”是經院中的一項重要問題。

  在不同的形式上一直到今天它還繼續成爲一個問題。在不涉及某一特殊的作者範圍內,我們或可陳述該項問題如下。

  個別物的諸xing質中有的是本質的,另一些則是偶然的;某物的偶然xing質,是那些可能失掉,而不致喪失其同一xingxing質——有如一個人和他所戴的帽子的關系。于是生出這樣的問題:設有屬于一個種的兩個個別物,那末他們在本質上總是有所不同呢,抑或二者在本質上完全相同呢?聖托馬斯關于物質的實ti主張後一種見解,但關于非物質的實ti則主張前一種見解。鄧斯·司各tuo則認爲兩個個別物之間在本質上·永·遠有區別。聖托馬斯的觀點依據以下的理論,這種理論認爲由未經區分的部分組成的純物質只是借著空間位置之相異而有所區別。因此,一個由身與心組成的人,在·ti·質·上只能借著其身ti的空間位置與另一個人有所區別。(理論上,這種情況也可能發生在同生孿身上。)鄧斯·司各tuo,在另一方面則認爲設若物ti有所區別,它們必定是由于質的差異而有所不同。很顯然,這種觀點是比聖托馬斯的觀點更加接近于柏拉圖主義的。

  在我們以現代術語述說這個難題以前,我們還必須經過種種不同的階段。由萊布尼茲所采取的第一步是消除本質的與偶然的諸xing質之間的區別,這種區別有如經院哲學家們從亞裏士多德那裏繼承的許多理論一樣,每當我們企圖細心闡述時,它便立即變得不現實起來。這樣我們得到的,不是“本質”,而是“對有關事物真實的一切命題”,(盡管如此,一般說來,空間與時間的位置仍將除外。)萊布尼茲爭辯說在這種意義上二物完全一樣是不可能的;這便是他那“無法識別的事物的同一xing”原理。這個原理曾受到物理學家的批評,他們主張物質的兩個質點僅由于空間和時間的位置而可能完全有所不同。——相對xing使這個觀點更加困難化了,因爲相對xing把時間與空間還原爲諸關系。

  使上項問題近代化時需要更進一步地取消“實ti”這一概念。這樣做了以後,一個“物”只能成爲一束xing質,因爲任何純粹的“物xing”核心都不能存在了。設若抛棄了“實ti”,那末我們似乎必須采用與其說近于阿奎那,毋甯說更多地近于司各tuo的觀點。然而這事在有關空間和時間方面,卻會帶來更多的困難。對于這一問題,我曾在《意義和真理的探究》中的“專用名稱”章下就個人所見加以論述。

  奧卡姆的維廉是聖托馬斯以後的一個最重要的經院哲學家。關于他的生平我們知道得極不全面。他可能生于公元1290至1300年間;死于4月10日,不是1349年就是1350年,其年份是不確實的。(公元1349年黑死病大爲流行,因而他很有可能是死于這個年份。)許多人說他生于蘇黎的奧坎姆,但戴利勒·伯恩斯卻說他生于約克郡的奧坎姆。他先在牛津,然後去到巴黎,他在那裏先是當了鄧斯·司各tuo的學生,然後更變成他的競爭者。在安貧的問題上,他被卷入弗蘭西斯教團與教皇約翰二十二世之間的爭論。教皇得到該教團總管西塞納人米凱爾的支援;對屬靈派進行迫害。過去有過這樣一種協定,按此凡是捐輸給托缽僧的財産均須由托缽僧轉獻于教皇,教皇准許托缽僧享有財産的實利,而不犯有産罪。這種協定爲教皇約翰二十二世所廢止,他主張他們應該承認公開的所有權爲合法。該教團中的大多數人在西塞納人米凱爾領導下起來反抗。奧卡姆原先被教皇召往阿維農去答辯有關化ti問題所遭到的異端嫌疑,這時他和另外一名重要人士巴都阿人馬西哥利歐附和了西塞納人米凱爾。他們三人一並于公元1328年受到破門chu分,並逃出阿維農,托庇于皇帝路易的權威下。路易是兩個帝位爭奪者中的一個;他得到德意志的支持,另一個則得到教皇的支持。教皇把路易開除教籍,于是路易向全教會議控訴了教皇。教皇本人被指控爲異端。

  據說奧卡姆谒見皇帝時曾這樣說“請你用刀劍保護我,而我將要用筆保護你。”不管怎樣,他與巴都阿人馬西哥利歐在皇帝保護下定居于慕尼黑,並在那裏寫了一些相當重要的政治論文。皇帝于公元1338年死去,奧卡姆的事迹便不詳了。

  有人說他與教會妥協了,但這種說法似無根據。

  神聖羅馬帝guo也不再象霍恩施陶芬朝代時的景況了;教廷的外貌雖似繼續向大chu發展,卻受不到以前享有的那種尊敬。克萊門特五世在十四世紀初葉把教廷遷往阿維農,教皇從此在政治上變爲法蘭西guo王的臣屬。神聖羅馬帝guo沒落得尤其顯著;由于英格蘭和法蘭西的強盛,它甚至無法主張先前那種空有其名的普遍統……

西方哲學史第十四章 弗蘭西斯教團的經院哲學家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第十四章 弗蘭西斯教團的經院哲學家第3小節上一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