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哲學/宗教>羅素>西方哲學史>第二十八章 柏格森

《西方哲學史》第二十八章 柏格森

羅素作品

  

i

  昂利柏格森(henribergson)是本世紀最重要的法guo哲學家。他影響了威廉詹姆士和懷特海,而且對法guo思想也有相當大的影響。索萊爾是一個工團主義的熱烈倡導者,寫過一本叫《關于暴力之我見》(reelectiononviolence)的書,他利用柏格森哲學的非理xing主義爲沒有明確目標的革命勞工運動找根據。不過,到最後索萊爾離棄了工團主義,成爲君主論者。柏格森哲學的主要影響是保守方面的,這種哲學和那個終于發展到維希政府的運動順利地取得了協調。但是柏格森的非理xing主義廣泛引起了人們完全與政治無關的興趣,例如引起了蕭伯讷的興趣,他的《千歲人》(backtomethusea lah)就是純粹柏格森主義。丟開政治不談,我們必須考察的是它的純哲學一面。我把柏格森的非理xing主義講得比較詳細,因爲它是對理xing反抗的一個極好的實例,這種反抗始于盧梭,一直在世人的生活和思想裏逐漸支配了越來越廣大的領域。

  給各派哲學進行分類,通常或者是按方法來分,或者是按結果來分:“經驗主義的”哲學和“先驗的”哲學是按照方法的分類,“實在論的”哲學和“觀念論的”哲學是按照結果的分類。可是,如果打算用這兩種分類法裏任何一種給柏格森的哲學加以分類,看來難得有好結果,因爲他的哲學貫通了所有公認的門類界線。

  但是另外還有一個給各派哲學分類的方法,不那麼精確,然而對于非哲學界的人也許比較有用;這個方法中的劃分原則是按照促使哲學家作哲學思考的主要慾望來分。這樣就會分出來由愛好幸福而産生的感情哲學、由愛好知識而産生的理論哲學和由愛好行動而産生的實踐哲學。

  感情哲學中包含一切基本上是樂觀主義的或悲觀主義的哲學,一切提出拯救方案或企圖證明不可能有拯救的哲學;宗教哲學大多都屬于這一類。理論哲學中包含大多數的大ti系;

  因爲雖然知識慾是罕見的,卻向來是哲學裏大部分精華的源泉。另一方面,實踐哲學就是那些哲學:把行動看成最高的善、認爲幸福是效果而知識僅僅是完成有效活動的手段。假使哲學家們是一些平常人,這種類型的哲學在西歐人中間本來應該很普遍;事實上,直到最近爲止這種哲學一向不多見;

  實際這種哲學的主要代表人物就是實用主義者和柏格森。從這種類型的哲學的興起,我們可以像柏格森本人那樣,看出現代實行家對希臘的威信的反抗,特別是對柏拉圖的威信的反抗;或者,我們可以把這件事同帝guo主義及汽車聯系起來,席勒博士顯然是會這樣做的。現代世界需要這樣的哲學,因此它所取得的成功不是意料不到的。

  柏格森的哲學和已往大多數哲學ti系不同,是二元論的:

  在他看來,世界分成兩個根本相異的部分,一方面是生命,另一方面是物質,或者不如說是被理智看成物質的某種無自動力的東西。整個宇宙是兩種反向的運動即向上攀登的生命和往下降落的物質的沖突矛盾。生命是自從世界開端便一舉而産生的一大力量、一個巨大的活力沖動,它遇到物質的阻礙,奮力在物質中間打開一條道路,逐漸學會通過組織化來利用物質;它像街頭拐角chu的風一樣,被自己遭遇的障礙物分成方向不同的chao流;正是由于作出物質強要它作的適應,它一部分被物質製服了;然而它總是保持著自由活動能力,總是奮力要找到新的出路,總是在一些對立的物質障壁中間尋求更大的運動自由。

  進化基本上不是用適應環境可以說明的;適應只能說明進化的纡回曲折,那就好比是一條經過丘陵地通往城鎮的道路的纡曲。但是這個比喻並不十分適當;在進化所走的道路的盡頭沒有城鎮,沒有明確的目標。機械論和目的論有同樣的缺點:都以爲世界上沒有根本新的事物。機械論把未來看成蘊含在過去當中,而目的論既然認爲要達到的目的是事先能夠知道的,所以否定結果中包含著任何根本新的事物。

  柏格森雖然對目的論比對機械論要同情,他的見解跟這兩種見解都相反,他主張進化如同藝術家的作品,是真正創造xing的。一種行動沖動、一種不明確的要求是預先存在的,但是直到該要求得到滿足時爲止,不可能知道那個會滿足要求的事物的xing質。例如,我們不妨假定無視覺的動物有某種想在接觸到物ti之前能夠知曉物ti的模糊的慾望。由此産生的種種努力最後的結果是創造了眼睛。視覺滿足了該慾望,然而視覺是事先不能想像的。因爲這個道理,進化是無法預斷的,決定論駁不倒自由意志的提倡者。

  柏格森敘述了地球上生物的實際發展來填充這個大綱。

  生命chao流的初次劃分是分成植物和動物;植物的目的是要在儲藏庫裏蓄積能力,動物的目的在于利用能力來作猛然的快速運動。但是在後期階段,動物中間出現了一種新的兩歧化:

  本能與理智多少有有些分離開了。兩者決不彼此完全獨自存在,但是概言之理智是人類的不幸,而本能的最佳狀態則見于螞蟻、蜜蜂和柏格森。理智與本能的劃分在他的哲學中至關重要,他的哲學有一大部分像是散弗德與默頓,本能是好孩子,理智是壞孩子。

  本能的最佳狀態稱作直覺。他說,“我所說的直覺是指那種已經成爲無私的、自意識的、能夠靜思自己的對象並能將該對象無限製擴大的本能”。他對理智的活動的講法並不總是容易領會的,但是如果我們想要理解柏格森的哲學,必須盡最大努力把它弄懂。

  智力或理智,“當離開自然的雙手時,就以無機固ti作爲它的主要對象”;它只能對不連續而不能運動的東西形成清晰觀念;它的諸概念和空間裏的物ti一樣,是彼此外在的,而且有同樣的穩定xing。理智在空間方面起分離作用,在時間方面起固定作用;它不是來思考進化的,而是把生成表現爲一連串的狀態。“理智的特征是天生來沒有能力理解生命”;幾何學與邏輯學是理智的典型産物,嚴格適用于固ti,但是在其它場合,推理必須經過常識的核驗,而常識,柏格森說得對,是和推理大不相同的事。看來仿佛是,固ti是精神特意創造出來、以便把理智應用于其上的東西,正像精神創造了棋盤好在上面下棋一樣。據他說,理智的起源和物質物ti的起源是彼此相關的;兩者都是通過交互適應而發展起來的。

  “必定是同一過程從一種包含著物質和理智的素材中同時把二者割離了出來”。

  這種物質和理智同時成長的想法很巧妙,有了解的價值。

  我以爲,大ti上說所指的意思是這樣:理智是看出各個物件彼此……

西方哲學史第二十八章 柏格森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第二十八章 柏格森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