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哲學/宗教>尼采>悲劇的誕生卷>第三節第2小節

《悲劇的誕生卷》第三節

第2小節
尼采作品

  [續悲劇的誕生卷第三節上一小節]

  “科學是某種次級品,它並非是究極或絕對的,也和熱情的情緒無關。”這個看法深藏在裏奧十世的內心裏——真正的基督徒應該關心科學!在古代,科學是沒有什麼贊美與榮耀可言的,因爲即使在最熱中的信徒當中,追求美德永遠是第一要務;而人們也認爲當他們歌頌知識是追求完美人格的最佳工具時,便已給予它最高的贊美了。

  知識要求並不只是一項工具,這在曆史上是一個新的裏程。一二四、無限的範疇

  我們將橋梁拆掉,甚至將土地毀壞,登船離開陸地!

  啊,小船呀!要小心!此刻你身chu大海之中,雖然它並不老是白lang滔滔,有時也會蕩漾著金黃se的波光,靜谧地有如柔和的夢幻一般;但是當chaoshui洶湧而至時,你便會感受到大海的浩瀚無涯;同時,沒有比“無限”更爲可怕的了。

  噢,那自覺十分自由的可憐小鳥,現在開始要奮力掙tuo這牢籠了!

  呵,如果你染患了對陸地的思鄉之病——仿佛在那裏有更多的自由——那麼就不會再有“陸地”的存在了!一二五、上帝存在的條件

  “沒有智者,上帝便無法存在。”路德①言之有理。

  但是“沒有愚者,則上帝仍能勉強維生。”——幸好路德沒有那樣說。

  --------

  ①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德guo神學家,中世經的宗教改革者。一二六、瘋子

  你是否聽說過,有一個瘋子大清早手持提燈,跑到菜市場,不斷地大喊:“我找到上帝了!我找到上帝了!”由于四周的人均不信上帝,遂引起一陣騒動;怎麼搞的!他失魂了嗎?其中一個說道。他是不是走錯路了?另一個說。還是他迷失了自己?他害怕我們嗎?他在夢遊嗎?人們議論紛紛,哄然大笑。這個瘋子突然闖進人群之中,並張大雙眼瞪著大家。

  “上帝到哪裏去了?”他大聲喊叫,“我老實對你們說,我們殺了他——你和我!我們都是凶手!但我們是如何犯下這件案子呢?我們又如何能將海shui吸光?是誰給我們海綿而將地平線拭掉?當我們把地球移離太陽照耀的距離之外時又該怎麼辦?它現在移往何方?我們又將移往何方?要遠離整個太陽系嗎?難道我不是在朝前後左右各個方向趕嗎?當我們通過無際的空無時不會迷失嗎?難道沒有寬闊的空間可讓我們呼吸與休息嗎?那兒不會更冷嗎?是否黑夜不會永遠降臨且日益黯淡?我們不必在清晨點亮提燈嗎?難道我們聽到那正在埋葬上帝的挖掘墳穴者吵嚷的聲音嗎?難道我們沒有嗅到神的腐臭嗎?——即使連上帝也會腐壞!

  上帝死了!上帝真的死了!是我們殺害了他!我們將何以自解,最殘忍的凶手?曾經是這塊土地上最神聖與萬能的他如今已倒臥在我們的刀下,有誰能洗清我們身上的血迹?有什麼shui能清洗我們自身?我們應該舉辦什麼樣的祭典和莊嚴的廟會呢?難道這場面不會對我們顯得太過于隆重了嗎?難道我們不能使自身成爲上帝,就算只是感覺仿佛值得一試?再也沒有比這件事更爲偉大的了——而因此之故,我們的後人將生活在一個前所未有的更高尚的曆史之中!”

  說到這裏,瘋子靜下來,舉目望望四周的聽衆,聽衆也寂然無聲並訝異地看著他。最後,他將提燈擲在地上,而使燈破火熄。“我來的太早了,”他接著說,“我來的不是時候,這件驚人的大事尚未傳到人們的耳朵裏,雷電需要時間,星光需要時間,大事也需要時間,即使在人們耳聞目睹之後亦然,而這件大事比星辰距離人們還要更爲遙遠——雖然他們已經目睹!”

  同一天,那個瘋子還跑到各個教堂,並吟唱他的

  reguiemaeternamdeo,而當有人問他緣由時,他總是回答說:“假如這些教堂既非上帝的陵墓,也不是紀念館,那麼,究竟是什麼玩意?”一二七、反對基督教

  決心反對基督教已經不再是我們的動機,而是興趣。一二八、危險的果斷

  基督徒要揭發這個世界之醜惡與敗壞的決心,已經造成這個世界的醜惡與敗壞。一二九、神秘的诠釋

  對神秘的诠釋被視爲相當深奧的,其實那些诠釋者不過是不作膚淺的表面探究工夫罷了。一三○、基督教與自殺

  基督教在一開始的時候,便將自殺的極度慾望當作其權力的杠杆來運用,它提出二種自殺方式,並賦予他們最高的尊嚴與(對來生的)希望,而以嚴厲的恐嚇來禁止其他的慾念。不過,殉教和苦行者的慢xing自絕則是被允許的。一三一、格言

  一項難以避免的假設——人類必須經常倒退回顧——終會比對某些非真實信念(如基督教的信)的嚴謹信仰更有力量。畢竟——那是指一萬年以後的事。一三二、祈禱的價值

  祈禱是爲那些永遠沒有任何自己思想的人而設的,對于他們來說,靈魂的提升是不可知的,或者他們根本就不在意。在神聖的chu所、或生命需要獲得平靜與某些尊嚴的重要場合,這些人會做什麼呢?因爲至少他們不會擾亂安靜,那些宗教創始人的智慧均已藉著祈禱的信條而灌輸給他們,就好象嘴chun的長期刻板工作,並配合一種記憶的努力,加上一套製服,以及依照規定的手、腳和眼所擺的姿態,形成一種固定的模式;他們會象西藏人一樣,口裏不停地喃喃念著經文,或者有如貝那拉斯①,人們一邊掐指,一邊低誦神的名號(如在讀祈願經文時,要念毗shi奴②的名號一千遍),或者他們也會一邊數念珠,一邊祈禱;總之,他們都會在某個時間裏全神貫注地作一件事,並且表現出一副堅忍的態度,至于祈禱模式則完全是爲那些一心想要提升自己的虔誠教徒們的功德利益所設計的。不過,即使一連串莊嚴的字句和音聲,以及呆板而肅穆的禮拜儀式能有益于他們,還是會有他們煩惱的時候。

  就算這些少數人(在每個宗教裏,真正誠笃的人畢竟少有)知道應該如何幫助自己,但在精神上貧乏的大多數人則是一無所知的,若是禁止他們的喃喃祈禱,就無異于剝奪他們的宗教,因此,新教乃帶來了光明;而所有那些宗教之所以會要接受這種人,則是因爲他們在祈禱時會保持其手、腳、眼,以及各個器官的靜止,使他們美化于一時——看起來更像個人!

  --------

  ①貝那拉斯(benares),印度北部一城市,位臨恒河,爲印度教之聖地。

  ②毗shi奴(vishnu),爲印度教三大天神之一。一三三、悲觀主義者亦即受害者

  當“玄秘”不樂于實ti取得上風時,一項人們所犯已久的大錯其所造成的後果就會暴露出來了。佛教之所以能夠傳布到相當廣大的區域,乃是因爲印度人之極……

悲劇的誕生卷第三節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第三節第3小節上一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