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楊貴妃第二章上一小節]此能力,但是,當他代表父送
上車時,就明白了——大唐皇子壽王李瑁,躲在車中,
自來接妻子,他和大舅子相見,但叮囑楊鑒千萬不能把這事說出來。在皇家,這是違例的。
從而,楊鑒得知受到丈夫的特殊寵愛,自然,他也了解壽王在皇子中不比尋常的地位,外界有傳說:皇太子李瑛地位不穩,倘若皇儲有變局,壽王是繼位爲太子呼聲較高的一人。
楊玄璬父子雖然以儒士自許,但是,對于壽王地位的傳聞和女兒被丈夫特別寵愛的事,也不能免于驚喜之感。他們想:一旦壽王得爲太子,將來繼爲皇帝,玉環便是皇後了!雖然這事很渺茫,但可能不但存在,而且很高。他們爲此而喜,但也爲此擔心事,因爲皇位承繼權的爭奪,在大唐皇朝,常常演出骨肉相殘殺的慘劇,壽王得勝,當然很好,一旦失敗,那會株連及楊氏家族……
但楊玉環卻完全不曾著意于政治上的事——她雖然知道丈夫有些與別的兄弟不同的交往,但她並不重視,婚後的日子在她是很愉快的,少女的虛榮心,因環境的焙烘而漸漸滋榮,她喜歡宮廷生活,她覺得自己如暖房中名貴的花朵,被人供奉著。
除了丈夫之外,宮中代替皇後之位的武惠妃,也鍾愛她,她經常被召入內苑陪伴惠妃。
武惠妃自稱在青年時,相貌象楊玉環,玉環不覺得。不過,她又認爲已到中年晚季,曾經數度流産,又生兒育女過的武惠妃,至今仍保持著細致風儀,她會打扮,妝並不濃,但看來很適意。武惠妃似乎極留心自己的態,一般婦人進入中年就發胖了,但武惠妃沒有,她稍爲豐腴,可謂恰到好
,而且,從現在的情況看,顯然可以料到,在年輕時,她曾是美人。
也許同是美麗的緣故,她們婆媳相很好,楊玉環曾聽到人們的悄語:武惠妃有武氏女皇帝一族人的機智和
狠。但她一些也不覺得,她以爲這位看去尚殘剩青春的婆婆,慈和可
,甚至沒有界限——婆媳有似姊
。
在秋天,炎熱初退的七月底,楊玉環把自己可能有孕的消息先告訴婆婆。
武惠妃在起居間內聽楊玉環報告這一項消息,她大喜,立刻命內侍召奚官來診脈——也就在此時,皇帝忽然來了。依照宮廷製,玉環是不能在此見駕的,她回避,惠妃著一名女官陪媳婦到九洲池的花光院遊憩,她小心地叮囑有孕的事不可向任何人道及。
作爲皇帝媳婦的楊玉環,只在大婚時朝見典禮中見過皇帝——距離遠,又穿戴禮服和冠,並受禮儀限製,見,等于沒有見,此時,她有好奇心,央求那位女官讓自己偷偷地看看皇帝。
這是在宮廷的常情之外的,那女官笑而應之,她認爲稚氣的壽王妃不會因此多事的。
她從窗隙中看到皇帝,有三丈距離,她發現,大唐皇帝很俊偉,一些也沒有老態。
壽王妃楊玉環有孕了,但宮廷中並未循例公布,那是武惠妃的囑咐,惠妃自己曾流産幾次,對生育有著多種迷信,她生下唯一的男孩壽王,是在幾次流産了男嬰之後,不公布有孕,而且一生下來就抱出宮廷,送到皇帝的長兄甯王李憲府中,由甯王正妃代育,這樣才獲得保全。
也爲此,武惠妃對自己的一支生育上多有諱忌和迷信,她一方面禁止宮中布告,同時,也命媳婦不可張揚。經常爲玉環診脈和照顧她的醫生,也由惠妃自派往,那不是正式太醫,而是奚官局的老內侍,論看病的資曆經驗,奚官並不遜于著名的太醫的。此外,一名出身于武氏家族而隨惠妃入宮的老宮女,也被派到壽王府,照料壽王妃的飲食起居。
玉環對自己有孕,初期是驚喜的,但是,過了一些時,她又不著意了,由于有孕使行動受到限製,她還抱怨!
也在玉環有孕時,武惠妃卻用力爲兒子謀求太子的地位。
她命聰明的女婿楊洄替自己在外面從事結交大臣,設法更易太子——太子李瑛是趙麗妃所生的。趙麗妃出身爲歌伎,趙氏家人因她有愛寵及李瑛爲太子,得官爵,皇族及朝中,多有人瞧不起趙氏椒房,而在武惠妃獲寵後,趙麗妃已不大爲皇帝所喜,再者,趙麗妃在開元十四年死去。李瑛雖然已是法定的太子,但宮中無奧援,他本身又較樸實和少機智,在朝中,也沒有集團勢力擁護,因此,他的地位早已有動搖傾向,只是李瑛很守規矩,雖然沒有才智爲人稱道,但他行爲上表現端正,沒有過失,因此,要去掉他也並不是容易的事。
武惠妃與女婿經常密商,她認爲:李瑛智慧低,經常和太子在一起的鄂王和光王,情容易激動,也不是有深謀遠識的人。
她命楊洄設法先從鄂王和光王那邊下手,再扳下太子。
這些政治上的謀,非但楊玉環不知道,連壽王也不知情,壽王在王妃有孕時陪伴她的時間比以前更多了。
因爲有孕,她被禁止舞蹈——婚後,她可以公然練舞,她喜歡舞,也近乎強迫地命丈夫跟著學習,現在,她不能舞,轉而弄樂器,偶然,她會試一支慢調舞。
楊玉環對音樂有天才,她在壽王府,隨兩三名老樂工學習了許多,幾乎每一樣都有好的造詣。
爲了經常奏樂而引起旁人議論,楊玉環把一間寬大的房間的門窗,各加三重帷,以阻音響傳出太遠。
但這樣的日子又並不太久,皇帝突如其來地提前回長安,原來宣布是二十五年二月二日回長安,但在二十四年的十月,皇帝一行就離開了東都——據傳說,因爲洛陽宮中多怪事,可能有鬼祟,因此提前。
皇帝忽然提前回長安,其實有政治上的原由。首席宰相張九齡一派人權重,他們自許爲清流,爲儒臣,講究家世門第,以學問鳴清高,對辦事務的官員多有壓抑,而且,張九齡運用相權,時常以製度爲依據而阻遏皇權。
李隆基不能忍耐,他有一套統治方法的,他用儒臣其實是作招牌,他明白那些儒臣迂闊,真正辦起事來,不見長。
他的統治原則:雜王霸之道,而以能做事爲主。對製和出身,他不重視,這是李隆基從他的祖母女皇帝
學來的。
皇帝回到長安,把張九齡集團都排出政府,李林甫成了首席宰相,此外,皇帝所欣賞的朔方節度使牛仙客,以前以出身低,爲張九齡所抑而無法獲得高位,現在,李林甫引薦他爲工部尚書兼宰相,如此,朝政爲之一變,由書生集團柄轉爲事務人才柄
了。
但這些變動和楊玉環全不相幹,她對朝中事很少去理會,關于張九齡集團的倒掉,她是從哥哥口中得知詳情——回到長安後,諸王多分開,沒有宮城隔限,他們出入比較方便,因此,楊鑒能夠來看。
楊鑒在私談中表示了對張九齡失掉相位的惋惜之後,壽王參加進來,他們就不再談政……
楊貴妃第二章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