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興盛與危機第七章:魏晉南北朝亞穩態結構及其他上一小節]倫理說教的一種否定和反動。這種表面上蔑視封建禮法的“解放”,實際上是精神危機和放蕩不檢的生活所表現出的“退卻”。中下層知識分子如稽康、阮籍之類,憤世嫉俗,憎惡政治的腐敗,退卻于遠離現實的清高的精神生活中去。貴族門閥則沈溺于荒婬無恥的享樂之中。魏晉玄學的興起,是曆史的必然。它是毀滅大動亂在知識分子精神上造成創傷的表現。這種現象說明:當人們對走入死胡同的官方意識形態産生厭倦,但僅僅只有感情上的反抗,而沒有在理論上的創新的話,就會進入官方哲學補結構的陷阱中去。
正當儒家的入世精神象夕陽西沈,漸漸消失在“無爲”和消極的黑夜中的時候,佛教開始構成對中封建意識形態的沖擊。佛教剛傳入時影響並不大。魏晉玄學的興起,使得佛教傳播的速度大爲加快了。它是在人們紛紛尋找精神防空洞的情況下乘虛擴張的。
佛教比魏晉玄學更爲消極。玄學道家雖然講“無爲”,但還主張“內聖”和“外王”的統一。何晏強調“”是先天之全,“情’是後天之慾,人們不能完全任情達理,還主張要合情合理。而佛教主張“出世”,把“情”看作是産生一切煩惱、罪惡的根源,主張滅除慾望,這完全是禁慾主義的。佛教用現世的虛無來爲出世作辯護。佛教和立學推波助瀾,以至許多知識分子由玄而入佛,愈陷愈深。漢魏時,佛教還不那麼熾盛,西晉初年已不然,譯出的佛學經典達上千卷之多。但最能引起中
士大夫興趣的還是“般若’學。到東晉時,佛學已經十分興旺了,和尚們以哲學家的形象走上了中
封建意識形態的舞臺。
玄學和佛教的興起,是實現一化的巨大障礙。宗法一
化結構需要依靠信仰統一
家學說的知識分子組成官僚機構,需要以封建禮法來維護家庭和
家的等級次序。儒學正統地位的喪失,崇尚“無爲”和“出世”的佛老之學成的意識形態的主流,就使得一
化無法實現。可以設想,如果沒有佛教,實現宗法一
化的障礙會小得多。範文瀾曾說過:“佛教是設計極巧的一套大騙術。東漢以前,中
從來不曾出現過這樣狡詐的大騙子,中
思想界無論在理論上經驗上都缺乏有效的反對勢力。自佛教傳來後,它的神不滅說,因果報應說,以及有關天上人間,唯我獨尊的無數神話,把人們催眠成昏迷狀態,理智喪盡,貪慾熾盛,厭棄現世,或者貪得無厭,一心求來世更大的福根。……自東晉到唐初禅宗南宗興起以前,中
役有一個力量能夠戰勝佛教。”
就這樣,佛教構成外來文化對中的第一次沖擊。中
那古老而有頑強生命力的主
文化,不得不艱難地消化外來文明。這是一個痛苦而又富有創造
的曆史過程。
7.4政治結構的變化;
分裂、貴族化及九品中正製由于上述幾個強大的短期內不可能排除的幹擾源造成一化失靈,所以中
封建社會在很長一段曆史時期中失去了大一統的組織力量,陷于分裂動蕩之中。特別是北部中
一片混亂,時間持續一個半世紀之久。雖然也曾經有人企圖以軍事力量統一中
,但不可避免地失敗了。最著名的是秦晉淝
之戰。
氐族酋長于公元351年建前秦,它的勢力迅速膨脹,先後滅前燕、代和前涼,二十年間席卷黃河流域和長江上遊,大有統一中之勢。公元383竿,苻堅率領大軍進逼偏安東南一隅的東晉王朝。東晉只有八萬軍隊應戰。苻堅很自負,揚言“吾之衆旅,投鞭于江,足斷其流”,認爲收拾東晉猶疾風之掃落葉。但淝
一戰,前秦大敗,苻堅本人也被姚苌殺死,已統一的北中
立即解
。姚苌在長安稱帝建立後秦,藝伏
仁據隴西建西秦,呂光占姑臧建後涼。固然,前秦的戰敗有很多原因,但根本原因在于當時一
化結構已受到嚴重幹擾,沒有形成統一的力量。可以設想,即便是苻堅滅了東晉,統一也不會穩定,會如查理曼大帝
那樣迅速瓦解。
苻堅本人是想推行一化的。他任用漢人知識分子王猛、薛讚、鄧羌等爲謀士,倡儒學,興學校,打擊豪強。但是.就連苻堅政權骨幹王猛也認爲東晉代表“正朔”,說:“晉雖僻陋吳越,乃正朔相承。”氐族貴族苻融也自慚戎狄,他說:“且
家戎族也,正朔會不歸人”。前秦政權內部貴族化分裂趨勢極強。淝
之戰中,前鋒慕容垂率步騎數十萬,但他卻希望前泰失敗,戰爭打響時按兵不動,一見失利就率部叛變,擁兵割據。淝
之戰從反面證明,一旦一
化受到嚴重幹擾,不管軍事首領統一中
的主觀願望多麼強烈,不管他的軍事力量多麼強大,都不能重建封建大
。實際上,當時幾個幹擾源還很強,重建宗法一
化結構還是要走很長一段路的。
一化失靈,對貴族化趨勢就失去了遏製調節的力量,官僚機構也就逐漸爲世襲貴族所壟斷。
魏晉以後門閥貴族勢力的強大,是衆所周知的。甚至連皇帝也不敢得罪他們。東晉司馬睿登帝位的第一天,竟讓王導同坐禦,受百官朝拜。士族與非士族之間有非常明顯的鴻溝,連皇帝也無法改變。梁時北朝東魏的降將侯景曾要求梁武帝蕭衍允許他向王謝士族求婚。蕭衍覺得辦不到,只好勸他:“王謝門高非偶,可于未張以下訪之。”齊高帝蕭道成在臨終遺诏中說:“我本布
素族,想不到做皇帝。”可見門閥等級觀念之深。貴族化的突出表現是,九品中正製代替了漢以來的察舉征辟的選拔官僚製度。漢代以地域
的鄉間爲單位,考察知識分子的品行學問而投之以官。這種製度的實施,要有一
化調節力量的存在爲前提,同時又反過來加強一
化。隨著一
化失靈,
家陷于分裂,這種製度就不可能推行了。史書載,“魏氏承顛覆之運,起喪亂之後,人士流移,考評無地”,這樣,曹魏便建立了九品中正製。
所謂九品中正製,就是在州縣置中正官,考察轄區人才的高下。品等分爲龍等,列在下等的,永不得仕進。九品中正製在名義上保留了考核選官的製度,但選拔考察官吏的職能實際全部落到世族大家手中。由于名教的衰落,對知識分子的評判越來越以家世門第爲標准,以後發展成爲家世是能否入仕的唯一標准了。寒門庶族,即使道德高尚,學識淵博,也難以膺選入仕,特別是不可能列入上品擔任家高級官員。這樣,造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
家官僚機構成爲貴族門閥專權的政治舞臺。吳晗曾經指出,“從四世紀到十世紀大約七百年間,中
的政治被這三十個左右的紳士家族所獨占”。可見這種勢力流弊之深遠。魏晉南北朝時就有人認爲,九品中正製的失……
興盛與危機第七章:魏晉南北朝亞穩態結構及其他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