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地
我們常聽到這樣的話:「死亡是真理的時刻」或「死亡是面對面接觸自己的時刻」。我們見過那些有瀕死經驗的人,有時候會提到他們看見自己的生命史重演時,會遭遇類似下面的問題:「你這輩子做了些什麼?你爲別人做了些什麼?」所有這些都突顯一個事實:在死亡時,無法逃避我們的真面目。不管是否喜歡,我們的真都會顯露出來。但有一點很重要的是:了解在死亡的那一刻,我們的「存有」(being )有兩個層面顯露出來:一個是絕對
(absolute nature );另一個是我們的相對
(relative nature )--也就是我們在此刻如何,並且在這一世是怎麼樣的人,又做了些什麼。
誠如我在前面所說明的,在死亡時,身心的一切成分都會離散。當身死亡時,感官和微細的元素都會分解,接著是凡夫心死亡,嗔、癡等一切煩惱也都跟著死去。最後,不留下任何障蔽真
的東西,生時遮蓋覺悟心的一切都分解了。當時所顯露出來的,是絕對
的本初地,它有如純淨無雲的天空。
這稱爲「地光明」或「明光」的顯露,意識本身溶入廣袤的真理。《中聞教得度》說:
一切事物的本是開放、空曠的,赤躶如天空。
光明的空,沒有中心,沒有圓周:純淨、赤躶的本覺露出曙光。
蓮花生大士如此描述「地光明」:
這個自發的「明光」,無始以來就不曾被生過,它是本覺之子,而本覺也沒有父母--多妙啊!這個自發的智慧,不是任何人創造的--多妙啊!它沒有經曆生的過程,本身也沒有死的成分--多妙啊!雖然它是那麼明顯可見,卻沒有人見過它--多妙啊!雖然它在六道裏輪回,卻不曾受到傷害--多妙啊!雖然它見過佛土,卻不曾變得更好--多妙啊!雖然它存在于任何人身上的任何地方,卻不曾被發現--多妙啊!而你卻繼續想從別證得別種果報--多妙啊!
即使它原本就是你的,你卻往別去尋找--多妙啊!
爲什麼這種狀態稱爲「光明」或「明光」呢?曆代上師各有不同的解釋。有些上師說,它表現出心的光芒明
,本無黑暗,本無障礙:「驅除了無知的黑暗,具有清楚認知的能力。」另一位上師把「光明」或「明光」描述成「最少散亂的狀態」,因爲一切成分、知覺和外境全都分解了。有一點很重要的是,既不可以把它當成我們所知道的物理光線,也不可以誤認爲它就是下一個法
中
所顯露的光;死亡時所生起的光明,是本覺智慧的自然光芒,「不管是在輪回或在涅之中都一直呈現的真如本
。」
在死亡那一刻所顯露的「地光明」或「明光」,是解的大好機會。重要的是,我們必須了解在何種情況下,它才能提供這個機會。有些現代的死亡學作家和研究者都低估了這個時刻的深奧
,因爲他們閱讀和诠釋了《中
聞教得度》這本書,卻沒有得到口傳和訓練來理解它的神聖意義,以致把它看得太簡單,結論也下得太快。有些人認爲「地光明」的顯露就是開悟。我們可能都樂得把死亡當作天堂或開悟;但除了一廂情願的希望之外,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知道唯有確實接受了心
或本覺的開示,而且唯有透過禅修建立並穩定心
,將它結合到日常生活中,死亡的那一刻才能提供解
的真正機會。
雖然「地光明」是自然呈現給每一個人,但多數人全然不知它是那麼深厚、廣闊和微妙。因爲大多數人活著時並沒有去熟悉認證心的方法,所以在死亡時都無法認知地光明。因此,在發生的那一刻,就容易以過去的恐懼、習慣和習
本能地做反應。雖然在「地光明」出現之前,煩惱或許已經消失了,但多生累劫的習氣仍然存在,隱藏在凡夫心的背景中。在我們去世時,雖然一切都跟著結束了,卻還是無法順從和接納「地光明」,反而是退入恐懼和無明之中,本能地加重我們的執著。
這就是使我們無法真正利用這個關鍵時刻做爲解契機的障礙。蓮花生大士說:「一切衆生已經生、死和再生無數次。雖然他們一再經驗到那個不可言說的『明光』,但由于受到無明的障蔽,他們就無止盡地在無限的輪回中流
。」凡夫心的基礎地
無明會引生惡業,惡業會形成種種習氣,而一切習氣都儲藏在凡夫心的基礎地中。我經常思索,應該用什麼例子來描述凡夫心的基礎地。你可以把它比喻爲透明的玻璃泡沫、幾乎看不見的一層薄片,卻把我們整個心包圍起來;但我認爲玻璃門可能是最好的譬喻。想象你正坐在玻璃門前,門外就是花園,你透過玻璃門往外凝視天空。在你和天空之間似乎沒有什麼東西存在,因爲你看不到玻璃的表面。如果你站起來,想要走出去,你會以爲它並不存在而碰到鼻子。但如果你摸它的話,立刻會發現指痕印在某種阻隔你和外面虛空的東西上。
同樣情況,凡夫心的基礎地,阻止我們進入天空般的心,即使我們仍然能夠瞥見它。我在前面提過,上師提醒我們,禅修者有把經驗到凡夫心的基礎地,誤以爲是經驗到心
的危險。當他們安止在高度甯靜的狀態中時,可能只是安止在凡夫心的基礎地中。如同在玻璃圓頂內仰望天空,與站在屋外空曠
仰望天空的差別。我們必須完全突破凡夫心的基礎地,讓「本覺」的新鮮空氣進入。
因此,我們一切精神修行的目標,還有爲死亡那一刻所做的准備,都是爲了淨化這個微細的障礙,逐漸削弱它、打破它。當你完全打破它時,你和全知之間就沒有什麼阻隔了。
上師引導弟子見到心,可以把「凡夫心的基礎地」整個突破,因爲唯有透過這種「概念心」的分解,覺悟心才能清晰地顯露出來。因此,每當我們安住在心
之中時,凡夫心的基礎地就變得微弱一些。但我們將發現,我們能夠安住在心
之中的時間長短,完全取決于修行的穩定度。很不幸,「積習難改」,凡夫心的基礎地又會回來;我們的心就像酒鬼,只能改掉習慣一會兒,受到誘惑或遇上挫折時,就又舊
複發。
如同玻璃門會留下我們手上和指頭上的髒東西,凡夫心的基礎地也會聚集和貯藏我們一切的業和習氣。也如同我們必須持續擦拭玻璃,我們也必須持續淨化凡夫心的基礎地。好象玻璃會慢慢磨損,當它越來越薄時,就會出現小孔,而開始分解。
透過修行,我們可以逐漸穩定心,因此它就不再只是我們絕對的本
而已,而會成爲日常的事實。如此,我們的習氣越分解,禅定和日常生活間的差異就越小。漸漸地,你就像一個可以穿過玻璃門走到花園的人,不受任何隔礙……
西藏生死書第十六章 基礎地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