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現代化的陷阱第三章 經濟改革的“瓶頸”——國有企業改革上一小節]方便;而政府則不斷發布各種統計數據,證明企業的毛病出在它們自己內部,與政府行爲無關。到了1996年,中有企業發展的思路又出現一個新的轉機:抓大放小,即抓住大
有企業,放開小的,讓
有中小企業搞活。而許多半死不活的
有企業能不能搞活,卻讓人懷疑。以作者1995年10月到廣東韶關的一次調查爲例,就證明作者這種懷疑並非杞人憂天。
筆者先後走訪了10多位當地改部門、政府經濟主管部門以及企業的負責人。他們對
有企業下一步的改革持不樂觀的態度。
改委主任胡xx及企改科科長說,自從1984年以來,他們一直按照
家部署的
改方案進行,1992年以前主要在計劃
製框架內作文章,圍繞經營方式進行改革。直到1992年才開始進行産權方面的改革,搞了一些
份製企業,開始時因籌集到資金,運作不錯。但到了1994年就出現困難,有幾家
份製企業效益不好,
民意見很大。而一些廠長經理們開始因搞份製能籌集到資金,很歡迎改革,但後來分紅的壓力一大,就覺得上當了,不該搞,大家評價經營承包責任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
份製則是“開錯了葯方”。
這些在基層搞製改革的人士反映說,當地除了破産這種改革形式沒嘗試過以外,其余所有的辦法,如出售、兼並、租賃、承包都嘗試過,沒發現哪種方式是
有企業改革行之有效的“葯方”。改革越到“深
區”,就越缺少利益驅動機製。不少企業的經營者已喪失了改革熱情,都抱著混一天算一天的態度,大家坐在一起聊天時這樣說:改革是找死,不改革是等死。大家也都知道不改革是沒有出路的,但問題是出路何在?他們曾嘗試過到香港去出賣中小
有企業,結果無人問津;回來動員職工買,但職工對企業沒有信心,不願意出錢買。他們認爲,如果要出售企業,就不能過分強調“
有資産不能流失”這一口號,在産權界定方面要松動一點,否則就不會有人買。一位在財經委主持工作多年的負責人更是直截了當他說,
有企業從
製上來說有很大毛病,僅依靠經濟改革很難奏效。
在這次調查中,筆者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不少虧損企業的廠長經理對“政企分開”很有意見。細問之下,才發現他們的意見主要集中在一點:政府不出面爲他們到們行疏通,他們根本借不到錢。所以他們反對在企業困難的時候,政府割斷銀行資金供給的臍帶。
總之,近幾年現代企業製度的改革看起來轟轟烈烈,各類傳媒不斷報道它們在分流富余人員、製定公司章程及建立法人治理結構等重點難點問題上如何努力掘進,但沒有實質的進展卻有目共睹。這一點有事實爲證:家
改委副主任洪虎在1996年7月宣布,全
百家現代企業製度試點工作的結束,將從原定的1996年底延遲到1997年底。將這些事實聯系起來,就知道
有企業的改革正面臨著非常尴尬的局面:想放手改革卻沒有找到“突破口”。
所有權問題最終是無法回避的根本問題,因爲我
有企業生存的背景是政府對各種資源的高度壟斷,這就使得
有企業的全民所有製成了一個悖論:在産權關系上,名義上的産權所有人連自己到底有多少財産都說不清,更無從談得上如何支配及全權轉讓。“所有者虛位”的結果是使
有資産的財産權利私人化和財産責任公有化,使
有資産成爲“內部人”的尋租對象。
怎樣搞活有企業,這並不是時至今日才提出的新問題,早在中
經濟改革由農村進入城市階段之初,這一問題就已非常尖銳地擺在人們面前,並被當作首當其沖需要解決的問題。爲什麼總是解決不了?其實只要將改革思路一理,就明白根源在何
了。
所謂有企業改革,有兩個根本
的問題無論如何都回避不了。一是産權問題,二是企業的運行機製和外部環境是否相容的間題。繞開這兩個問題去談改革,肯定是徒勞無功之舉,因爲前者決定了中
企業行爲政府化,而已經政府化的企業無法適應日漸市場化的外部環境。這一點己爲事實所證實:在80年代末期,
有企業還只是“三分天下”的局面:三分之一盈利,三分之一虧損,還有三分之一暗虧。而到了1994年,
有企業的虧損面已擴大到48.6%,個別省份甚至達到60%以上。到1996年上半年就出現這樣令人震驚的情況:這一年的頭4個月累計,
有企業利潤盈虧相抵後淨虧損215億元,而1995年同期爲盈利151億元;
有工業企業生産增速僅5%,明顯低于正常運行區問,企業庫存上升,産銷率下降,出現了曆史上少見的盈利不抵虧損的全領域淨虧損。
上述情況說明,有企業要進行根本
的改革已經刻不容緩。
研究中18年的改革曆史就會發現,中
的經濟改革實際上是“逼”出來的,也就是說政府總是在局面無法維持下去的時候,才迫不得已背
一戰,放手放權。18年前是農民活不下去了,于是就放手讓農民搞家庭聯産承包責任製,搞農村改革;在解決不了城市就業的壓力以後,就放手讓人們自謀生路,于是就有了民營企業、鄉鎮企業。廣東不是
有企業重地,于是放手讓它搞改革,搞經濟特區;而上海因是
有企業經濟重地,
家財政命脈所系,前些年一直不讓越雷池一步。而結果是放開一點就活一點,不讓放開就死路一條。
應該說,有企業陷人目前這種困境並不令人感到意外。因爲中
有企業改革一直是繞開一些根本問題進行的,也就是說一直是在外圍作戰,沒有深入“病根”動手術。從淺層次看,造成
有企業困難的根本原因,主要是社會總需求得到抑製後,市場由供不應求的“賣方市場”轉爲供求平衡直到供過于求的“買方市場”,從而導致企業銷售不暢的矛盾加劇,産品積壓上升,生産率下降,産銷率偏低。針對市場疲軟這一問題,1996年中
人民銀行連續通過取消保值貼補率和兩次下調利率,指望此舉刺激消費,降低産品積壓率。但幾個月過去,看來收效甚微。針對企業者化、技術落後的問題,政府則采取注入資金,大搞技術改造,對生産要素重新進行優化組合等方式,促進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但是在所有的措施陸續出臺以後,並沒有出現預期的結構大調整、技術大進步、存量大流動的局面。人們從各類傳媒公布的消息中得知,
有資産的經營狀況令人擔憂:
有企業資産損失和資金挂賬問題突出,空殼企業占全部企業總數的1/4,
有企業、
有銀行、
……
現代化的陷阱第三章 經濟改革的“瓶頸”——國有企業改革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