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金融經濟>經濟類>經濟發展理論>第五章 資本的利息第2小節

《經濟發展理論》第五章 資本的利息

第2小節
經濟類作品

  [續經濟發展理論第五章 資本的利息上一小節]須補充一句,那就是我們對企業家的分析、特別是把企業家從生産手段那裏分離出來,也就使前面兩個演變而來的觀點部分地站不住腳了。

  第二,可以否定導致兩難困境的理論上的結論。這裏,我們可以或者把成本的項目擴大一些,那就是堅持認爲工資和地租還沒有使必要的生産資料得到全部償付,或者在歸屬和競爭的機製中,尋找一個隱藏著的製動閘,它將會永久地不讓勞動和土地服務的價值達到産品價值的高度,這樣,永久xing的價值剩余就會留下來。下面我簡略地討論一下這兩種可能xing

  在這個意義上,擴大成本項目不僅意味著主張利息是一個企業的會計科目中的一種正規支出。這是一個自明之理,不會有什麼說服力。它還包括更多的含義,那就是把利息看作是在第一章 中所闡述的狹義和特殊含義的成本要素。這等于是構成一個第三種原始的生産要素,它能産生利息就象勞動獲得工資一樣。倘若這一點能令人滿意地做到的話,那麼,我們的三個問題:源泉問題、基礎問題以及利息永遠不消失的問題,就會顯而易見地立即統統得到解答,兩難的困境也就可以避開了。節儉可能是這樣一個第三要素。假如它真的是一種獨立的生産xing服務,那麼我們所有的要求條件就會不受非議地得到滿足,而且永久xing的純收入的存在和源泉,以及它歸屬于一定的個人所有,就可以毫無疑義地得到解釋。唯一有待證明的是:實際上利息是取決于這一要素——節儉。然而不幸的是這種解釋並不能令人滿意,因爲這樣一種獨立的要素並不存在;這一點龐巴維克早已加以說明,這裏就不必作進一步的討論了。

  已經生産出來的生産手段也可能構成一個獨立于節儉的第三種生産要素。其實這是殊途同歸的論點。已經生産出來的生産手段無疑具有生産的作用。但問題是這樣清楚,考察者一眼就會注意到,而且直到今天,産品的價值與勞動和土地服務的價值相等這一根本命題,仍然激發起人們的驚奇。問題也是這樣清楚,正如經驗告訴我們的,即使直到今天,那怕要專家離開這條錯誤的思路,也仍然是極其困難的。然而,它並沒有解釋永久xing的純收入。的確,已經生産出來的生産手段,在生産商品的過程中具有服務能力。具備生産手段比不具備生産手段,能夠生産更多的商品。而且用生産手段生産的商品,比不用生産手段生産出來的商品,具有更大的價值。但是,這種商品的更大的價值,必然也會導致生産工具的更大價值,而這又會進而導致所使用的勞動和土地服務的更大的價值。沒有任何剩余價值的要素能永久地與這些中間的生産手段聯系在一起。因爲,一方面不可能永久地存在産品中應該歸屬于生産手段的價值與生産手段本身的價值兩者之間的偏離。不管機器可以幫助生産多少産品,競爭必然會把這些産品的價格壓低到彼此相等爲止。另一方面,無論機器比手工生産的産品要多多少,機器一旦被采用了,它就不會繼續節省新的勞動,從而它就不會繼續生産新的利潤。歸于機器的如此引人注目的額外進款,或者是“使用者”准備支付給機器的全部金額,都必須交給工人和土地所有者。機器一般不象人們通常天真地設想的那樣,會創造出添加到産品上去的價值,然而這樣增加的價值也只是暫時地和機器聯系在一起,這在上面一章 已經討論過了。一件上yi裝有一張銀行鈔票,只要這種情況存在,對物主來說就會相應地有較高的價值;但是,這件上yi只是從外部獲得了這種較大的價值,它自己並沒有創造價值。同樣,機器也有與它的産品相應的價值,但它只是從勞動與土地的服務中獲得價值;而在機器被創造出來以前,勞動與土地就存在著,其整個價值已經歸屬于勞動與土地的服務。確實有一gu商品流向機器,但是,它也通過機器流走了。機器並沒有把商品流築壩攔住,形成用于消費的shui庫。機器的占有者不會永久地獲得比他支付出去的更多,無論從價值來說,或者從價格的會計核算來說。機器本身是一種産品,因此,正象消費品一樣,它的價值被引入了一個蓄shui池或shui庫,從那裏不再有任何利息可以流出。

  爲此,基于第一章 和第四章 的論點以及參考龐巴維克的觀點,我們可以說,上述這些分析並沒有找到解決兩難困境的出路,而且根本不存在支付利息的價值源泉。至多只有在商品據說是“自動”增加的情況下,困難才會發生——例如,谷種和進行繁殖所用的牲畜。難道它們不會保證它們的所有者在未來得到更多的谷物和牲畜,並且增多的谷物和牲畜不會比原來的谷種和牲畜必然有更大的價值嗎?熟悉這些想法的每個人都懂得,大多數人該是如何確信上述例子就是價值增加的證據。但是,谷種和進行繁殖的牲畜不會“自動”增加;相反,必須從它們的“收益”中扣除人所共知的費用項目。無論如何,這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即使作了這種扣除之後所剩下的部分,也沒有表示價值的增加——因爲作物和畜群無疑取決于谷種和進行繁殖的牲畜,因而後者必須根據前者的價值來估價。如果谷種和進行繁殖的牲畜被賣掉,那麼(假設沒有替代的可能)作物和牲畜群的價值,在扣除了尚需發生的費用並考慮了風險因素之後,就會通過它們的價格而得到充分的表現。谷種和種畜的價值,將會等于應歸屬于它們的産品的價格。谷物和家畜將會在再生産過程中不斷地使用,直到它們的使用不再産生利潤,它們的價格僅夠支付工資和地租等必要費用爲止。因此,“它們的”産品的邊際效用,即應歸屬于它們的産品的份額,最終將趨近于零。

  2.這裏,如果把我們在現階段討論中所出現的情況描述如下:“我們不能從這方面解釋産品價值與生産手段價值之間的差額。但是,實際上差額是存在的。爲此,我們必須試作其它的解釋。”如果是這樣來看,那就是不正確的,或者說是不明智的——因爲它意味著囿于一定的成見。與此相反,我根本就否認這種永久xing差額的存在。我們面臨的只是一個未加分析的事實,所以我甯願懷疑它——因爲我相信只要看一看現實,就會使我們明白——它是資本的利息所産生的一種後果,這是應該完全另作解釋的,而不是獨立解釋利息的一個基本事實。人們對生産手段的估價可能低于對産品的估價,因爲在從前者轉化爲後者的過程中,他們必須支付利息;但是,如果他們根據其它理由對生産手段的估價低于對産品的估價,他們也不一定被迫支付利息。這一點是很重要的。在這裏,我僅僅希望把注意力集中到這個事實,那就是我的全部闡述所面臨的困難在利息……

經濟發展理論第五章 資本的利息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第五章 資本的利息第3小節上一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