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經濟增長理論第二節 方法論上一小節]也一定必然與所有其他社會的事物有關連。利己主義與增長的關連就是一個重要的實例。
在西方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們比大多數其他社會較少承認社會義務。我們很自然地傾向于認爲倘若個人所獲得的成果將只歸于他自己本人,他就會作出節約的努力。但倘若這些成果將與他的遠家族,或全
家族來分享,或是與宗教或政治領導人來分享,或是在利己主義社會裏與不會自動地被承認的提出要求的其他成員來分享,那麼人們是不會如此努力節約的,這種假設也許是錯誤的。阻礙西歐進步的製度也許有助于另一個社會的進步,因爲這種社會考查努力的價值完全不同,對有無價值存在著不同的觀點。我們除了進行觀察,無法防備這類偏見。從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的研究中,我們必須力求斷定那些具有普遍
的、即在不同的社會結構裏,人們哪些行爲是共有的,從而在這個意義上得出基本的概括,這些概括可以作爲不同社會的對比,並且還能進而用來對製度作出評價。
當然需要補充的是有些製度和信仰可能適合于增長,但是它們並不互相一致。例如,經濟增長同家把20%的
民收入投資于公共資本形成是適合的,或者同私人企業把20%的
民收入投資于私人資本形成是適合的。但在同一個社會裏
家投資20%于資本形成,而私人企業也投資20%于資本形成,這種可能
值得懷疑。在分析社會變遷時,製度之間的互相適合
是一個有特殊意義的問題,關于這一點,我們必須牢牢記住。
研討適合最困難的問題在于解釋爲什麼人們保持自己的信仰。經濟增長依賴于人們對工作、財富、節儉、生育子女、創造
、陌生人和冒險等等的態度,所有這些態度都是從人的頭腦深
産生的。有人曾經嘗試說明一個社團與另一個社團具有不同態度的原因。可以從不同的宗教信仰來回答,但這僅僅重申難題所在,因爲問題恰恰在于爲什麼某一宗教、具有某一教義,又爲什麼在某一地區接受這種宗教,而在其他地區則不接受。還可以從自然環境、氣候和種族不同來回答,如果這些都解釋不了,那麼也可以用曆史上偶然事件來回答。有經驗的社會學家懂得這些問題在目前知識的狀況下肯定是無法回答的,也許永遠也回答不了。也不要期望本書能作出回答,不過本書將扼要地探討這些問題。我們將以相當的篇幅闡明製度與經濟增長的適合
問題,以及態度與製度之間的關系。但當我們進而探討態度的本身、它們是如何出現的、爲何它們會起變化時,我們遲早會遇到了解人類曆史的局限
。
社會演變問題甚至比適合問題更難于回答,因爲演繹法對解答這類問題的幫助要小得多。我們必須考查事實,以便了解某些事物是怎樣發生的和爲何發生的,這就是說,對曆史的數據,我們必須應用歸納法。
每個經濟學家都會經曆這樣一個過程,即他不滿足于經濟理論的演繹基礎,並頗有把握地意識到從研究曆史事實中可以取得對經濟進程更完整的見解。這種直覺合乎情理,可是在這個過程中,一到真正想掌握曆史事實時,熱情便會消失。原因是在相對的意義上,曆史事實本身極爲有限。我們這樣說的意思首先是指,在極少數的家,在近幾年來擁有足夠數量的曆史紀錄;同時即使擁有大量的紀錄,我們未必能確切肯定所發生的事件。其次,更重要的是,我們是指理論家感興趣的“事實”並非發生的事件,而是爲什麼會發生這些事件;同時曆史可以記載所發生的事件,但很少可能記載下爲什麼發生事件。這些記載可能表明生活在那個時期的某些人所認爲的發生事件的原因。不過,經濟學家感興趣的大多數事件(特別是製度和信仰的緩慢變化),只有少數的當代人知道發生了這些事件,而且大多數記載下來的對所發生事件的原因的見解使我們不得不持有保留的態度。
因此,曆史並非由事實組成,而是由曆史學家對發生的事件及其原因的見解所組成。曆史學家對事件發生的見解一般說來頗爲可靠,當然也有觸目驚心的例外,因爲曆史學家所受的訓練是對曆史的證據進行篩選。不過,他們對發生事件原因的見解通常只不過反映了他們個人對社會因果關系的理論,這些理論決定了挑選哪些他們認爲是重要的事實。多數經濟史學家在闡明經濟事件時是依據流行于他們寫作時期的經濟理論(甚至更糟的是依據流行于正當他們作爲大學生學習經濟理論時的經濟理論),緊接著一個新的經濟理論的産生必然會帶來大量依據新的理論而重寫曆史的新的史學文章。一個優秀的曆史學家對發生的事件及對他所發現的事實是否與這個或那個假設相適合提出看法是應該的,也是必不可缺的。然而,當社會學理論家求助于事實時,即求助于曆史時,他所尋求的事實與化學家或生物學家尋求的事實,其意義顯然是完全不相同的。
可是我們的難並不到此爲止。因爲即使發生的事件是一清二楚的,但仍很難從這些事實中引出社會理論來。每個曆史事件都有許多起因。事件也許會重演數次,但是起因一般說來是不一樣的,因爲曆史本身決不會原封不動地重演——僅指出一點即會明白,因爲每個相繼出現的事件其背後又有了一段曆史。于是問題在于確定哪些原因比其他的更爲重要。若是我們所研究的事件是可以測量的,我們有時可以運用統計的方法將其結果列出方程式,使每一起因都有其分量(系數)。不過,倘若我們所研究的事件是不可測量的,那麼我們就得回到個人判斷的領域。由于人的智力有限,個人判斷就更爲困難。因爲沒有一個人能通曉全部曆史(包括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
家),或通曉全部的事實(即使這些事實都是完全可以認識的),以至于使他確信,他的理論是以足夠數量事件的對比爲依據的,可以證實他的概括是正確的,他每次所取得的全部事實也是正確的,他的概括不會被他沒有考慮的類似事件所駁倒。
因此,社會演變理論的基礎決不能像化學和生物學的理論的基礎那樣可靠,後者的理論可以訴諸于反複的實驗。兩者的差異也許僅僅是程度上的不同,因爲以推理爲主的自然科學理論往往由于發現新事實而被推翻。但是曆史的事實比經過反複實驗的事實不可靠得多,這是程度上不同的一點,實際上又是本質上的差異。
不能由此推斷我們不去設法了解社會變化;人類是一種好奇的動物,不設法進行了解與我們的天相悖。不過我們應努力對我們提出的論點持謙虛態度,並應承認我們在研究曆史的基礎上提出的任何假設都是初步的。
演變理論的形成可分爲兩……
經濟增長理論第二節 方法論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