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卡耐基經商之道一 心理勝于技能上一小節]會刺激感應神經系統,使之開始分泌出過多的腎上腺素,使機于警覺和緊急狀態。
于是,人內就發生了異常的變化:心髒收縮的速度加快,隨即出現心動過速的現象。皮膚和脾的血管時而收縮,時而擴張,臉面就會隨之變得蒼白,而後又變得通紅,並增高皮膚的溫度,造成出汗的現象……一般來說,這是心理素質問題,並不是天生如此,而包括家庭在內的各種因循守舊的精神文化潛移默化影響的結果。
這種當衆表現、與人交際方面産生的膽怯恐懼心理卻比世界上任何事物更能擊垮一個人。這不是心理病態,而是心態消極。這說明解決口才與交際的問題,改變消極心態也是一個極爲重要的課題。
在演講交際中出現的過度羞怯和緊張的情緒,從表面上看,好象是一個人害怕當衆表現,或是缺乏臨場的經驗。實際上並不是所的環境造成的壓力,而是一種害怕自我形象受到某種威脅和損害的消極心態。
俗話說:樹要皮,人要臉。所謂“要臉”,就是特別關注自我形象在別人心目中是個什麼樣。每個人都有一種理想的自我形象,總是希望別人都以贊許的目光看待自己;每個人還都有一種社會的自我形象,總是希望在群衆中和社交中大家都能喜歡自己;每個人也都有一種別上、年齡上、職業上、家庭上,以及經濟上的自我形象,總是希望自己在各個方面都能得到愛護和發展。這種關注和維護自我形象的意識,對于剛剛踏入社會、經驗很少的年輕人來說,更是十分自然而強烈的。年輕人總有一些從未
驗過的慾求和不便公諸于衆的弱點和心願。于是,自信與自卑、開朗與煩惱、大膽與怯懦、立志和消沈等互相矛盾的心理在他們身上往往混合存在,交替出現,因而他們也就特別關心自我形象在別人心目中會是什麼樣子,對周圍的一切也就特別敏感。當某個人與陌生人接觸,與異
交往、與權威人士交談,或是當衆講話,以及參加某種比賽活動的時候,他就會不由自主地意識到自我形象面臨著某種威脅和危險,總是擔心自己說話不當、舉止失措或是什麼地方不如別人而當衆出醜,贻笑大方;既害怕別人罵自己是“笨蛋”、“蠢貨”、“沒
平”又不願聽別人議論自己是“愛出風頭”、“好表現”。總之,由于害怕丟面子,被人說三道四,所以才膽怯、腼腆、驚慌和恐懼。
有一年,在北京舉行第5屆世界杯技巧比賽,我的一位男選手奪取了全能冠軍,爲祖
爭得了榮譽。中央臺記者當場采訪他,出人意料的是這位世界冠軍面對記者的發問,竟張口結
,不知所措,除了斷斷續續地說了十來個“這個”、“這個”和重複了幾遍“我很激動”之外,一句象樣的有實際意義的話也沒吐出來,實在令人遺憾。
一個年輕的部隊幹部經人介紹和一個相當漂亮的女護士相識。姑娘對他的個頭、模樣也還稱心,倆人就談上了。姑娘到外地出差去了,倆人就靠鴻雁傳情,好在小夥子肚子裏有墨,他在寫信上下功夫,征服了姑娘的心。姑娘回來後,正趕上一個好友要調走,她便約小夥子一起參加聚會,爲好友餞行,並且不無得意地給大家做了介紹,還有意讓小夥子代表她倆發表祝酒辭,給他一個當衆表現的機會。這下子小夥子懵了。平時他在單位就是個老實巴交的“悶葫蘆”,不講又怕姑娘掃興,只好結結巴巴、語無倫次地說了幾句,自己都不知道說了些什麼,姑娘更是感到丟臉,表情立刻“晴轉多雲”。第二天,小夥子就收到了姑娘寄來的絕交信,倆人就這樣分手了。
這種膽怯心理,不是少數人的問題,而是大多數人都程度不同地存在,其比例數字相當高:在青少年中大約占80%以上,而在已經工作多年有一定閱曆的人當中差不多也占50%以上。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社會的難題。
記得1984年10月,我接待了3000名日本青年來訪。
在中日兩青年的友誼聯歡中,人們發現,不論是大庭廣衆場合的演講,還是三五一夥的分散交談,日本的男女青年大都灑
大方,善于言談。相比之下,我
的男女青年卻大都顯得過于拘謹,有些木讷,有些人甚至是“足將行而趔趄,口將言而嗫嚅。”即使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聚會交際,許多人也往往是金口難開,過于拘謹的。在你推我讓之中,小夥子變成了忸怩腼腆的大姑娘;而大姑娘更是“猶抱琵琶半遮面,千呼萬喚始出來”。有些人甚至把不善言談與交際當作爲人老實正派的一大優點來標榜。如介紹對象時就常說:“我女兒呀可老實了,真的,連話都不會說!”不會說話有什麼好呢?如果大家都是懦弱膽怯的“悶葫蘆”,那就談不上
家的現代化和人的高素質呢?
我們的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盡管有所發展,學科很多,唯獨最廣泛實用又最能促進人的口才與交際的學問被忽視或輕視了,幾乎是一塊空白,一片荒野,這不能不說是極大的遺憾。不要說一般的院校沒有開設這門課,就是專門培養教育、宣傳、文秘、法律和經營管理人才的院校也沒有開設這門課。
這種重知識、輕能力,重理科、輕文科,而在文科中又重寫輕說的傾向,已不利于提高人的素質和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每個人都有一張嘴,一是用來吃飯,二是用來說話。能吃,而且能吃到美味佳肴、山珍海鮮,可謂有口福;善說,而且能說得妙語連珠,深入人心,可謂有口才。隨著生活的改善,口福不淺的人是越來越多了,可是口才上乘者卻寥寥無幾,百裏挑一。人類文明的顯著標志正在于語言能力和心理素質,我們如果只重口福而輕口才交際,那真有些對不起造化,而只能退化了。
長期以來,有一種習慣的看法,就是不把口才與交際能力看作是真才實學,也就更不會看作是人生的基本功和必修課了。有些人甚至認爲能說會道、善于交際算什麼?不過是要嘴皮子、見面就熟。其實,這是一種偏見和誤解。至于“禍從口出”、“言多必失”和“少說爲佳”的一類老話,更是一種自我束縛、自我壓抑的消極心態。在實際生活中,確有一些人整天說空話、吹牛皮,很少講真話、幹實事,但這些人的毛病不在于“耍嘴皮子”,喜歡交際,而在于不學無術,言行不一,華而不實。這種表現與我們所說的口才與交際藝術不僅不同,而且是根本對立的。至于緘口藏、怯于交際,這並不是人的本
和慾望,而是封建傳統觀念所造成的無形繩索對人
的束縛,對人際關系的扭曲。口才與交際藝術的本義正是博學多才、勇于進取、
格開朗和情趣高雅的人才能具備的素質和能力。人人都有一張嘴,爲什麼有的人說話空洞……
卡耐基經商之道一 心理勝于技能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