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資本主義與自由第6章 政府在教育方面的作用上一小節]教育機構的實際管理,好象是對大部分“教育事業”的“有化”那樣,是非常難以用這些理由加以論證的,而據我看來,也是非常難以用其他理由加以論證的。這種
有化是否有必要的問題很少明確地被提出來。政府向學校教育提供經費的主要辦法是直接支持管理教育機關的費用。這樣,這一步驟看來似乎與津貼學校教育的決定是分不開的。然而,這兩個步驟能很容易地被分開來。爲了對政府所規定的最低學校教育提供經費,政府可以發給家長們票證。如果孩子進入“被批准的”教育機關,這些票證就代表每個孩子在每年中所能花費的最大數量的金錢。這樣,家長們就能自由地使用這種票證,再加上他們所願意添增的金額向他們所選擇的“被批准的”教育機關購買教育勞務。教育勞務可以爲以營利爲目的的私營教育機關或非營利的教育機關所提供。政府的作用限于保證被批准的學校的計劃必須維持某些最低標准,很象目前對飯館的檢查,要求保證最低的衛生標准那樣。這種方案的一個好的例子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
退伍軍人的教育方案。每個合格的退伍軍人每年發給一筆最大限額的款項,可以被使用于他所選擇的能維持某些最低標准的任何教育機關。比較有限
的一個例子是英
的規定:對于進入非公立學校的某些學生,地方當局爲他們交付費用。另一個例子是法
的辦法:對進入非公立學校的學生,
家支付其一部分費用。
以鄰近影響爲基礎的支持學校有化的論點是:如果沒有
有化,則不可能提供被認爲是對社會穩定所必要的共同的價值標准。象上面所說的那樣,對私立學校規定最低
平也許不足以得到這個結果。這個問題可以用不同宗教團
所設立的學校加以具
說明。人們可能進行爭辯,認爲這些學校將灌輸成套的社會價值標准,不但在相互之間發生矛盾,而且也和非教會學校所灌輸的發生矛盾。以此而論,它們把教育變成爲一個分裂而不是統一的力量。
把這個論點推到極端,它不僅能要求政府管理學校,而且能強迫人們進入這種學校。在美和大多數其他西方
家中,目前的安排是折衷的辦法。存在著政府管理的學校,但並不是強迫進入的。然而,在爲這種學校提供經費和對它的行政管理之間的聯系使其他學校
于不利地位:它們在政府給與學校教育的經費上沒有獲得或很少獲得好
——這是一種一直在引起大量政治爭論的情況,特別在法
和目前的美
,更是如此。有人擔心,消除掉這種劣勢會大大增強教會學校的地位,從而使得到共同的價值標准問題成爲更加困難的事。
雖然這一論點具有說服力,然而,它決不能說明它的正確,也不能說明取消學校教育
有化會具有它所預期的影響。從原則方面考慮,它和保存自由本身發生沖突。一方面爲了社會的穩定,需要公共的社會價值標准。另一方面,灌輸思想妨礙思想和信仰的自由。在二者之間畫出一條大致的界線是易于說而難于做的事例之一。
就影響而言,消除學校教育有化將擴大家長可以選擇的範圍。假使象現在那樣,家長能不支出特殊費用而送其子女進入公立學校,那幾乎沒有人會送其子女去到其他學校,除非這些學校也得到津貼。教會學校由于得不到
家的教育經費而
于不利地位,但是它們的有利之
爲:領導它們的機構願意津貼它們並且可以爲此而籌募資金。私立學校很少有其他津貼來源。假使不管家長送其子女到什麼學校,目前
家在學校教育上的開支都撥給家長使用,那末,各種類型的學校會大量出現來滿足這種需要。家長可以把他們的孩子從一個學校退學而到另一個學校,並且通過這個辦法來表示他們對學校教育的意見,其徹底的程度要遠大于目前所可能做到的。一般說來,他們現在只在支付相當的代價時才能采取這個步驟——把他們的孩子送往私立學校或遷往別
。除此以外,他們只能通過繁瑣的政治渠道來表達他們的意見。或許在政府管理的製度下,選擇學校的自由程度可以有所擴大。但是,由于政府有責任爲每個孩子提供一個學習位置,所以大量擴大這種自由是會有困難的。在這裏,正和在其他領域一樣,競爭
的企業可能在滿足消費者要求方面比
有化企業或爲其他目的而經營的企業遠爲有效。因此,最後的結果可能是:教會學校的重要
不是增長,而是下降。
在同一方面的有關因素是:把子女送入教會學校的家長勢必不願意增加賦稅以便爲公立學校提供較多的經費。結果,在那些教會學校有重要影響的地區,爲公立學校籌募經費會有很大的困難。經費會影響教育質量,這在某種程度上是毫無疑問的。以此而論,公立學校在這些地區質量較差,而教會學校相對地具有較大的吸引力。
認爲政府領導學校教育的必要在于它是一種統一的力量這一論點的另一種特殊說法是:私立學校會加深階級之間的差別。僅使在選擇孩子的學校上給與家長較大的自由,那末,同一類型的家長會作出相同的選擇,從而,使不同背景的孩子不能健康地相互混合。不管這個論點在原則上是否正確,我們並不清楚,該論點所說的結果會必然到來。在目前的安排下,不同階層的人們居于不同的居民區這一事實有效地限製了背景大不相同的孩子們的相互混合。此外,現在並不阻止家長們送他們孩子進入私立學校。除了教會學校以外,只有人數非常有限的階級才能夠並且也在實際上這樣做,從而造成了進一步的階層分化。
在我看來,這個論點似指向幾乎完全相反的方向——指向學校的非有化。你問問自己,低收入居民區的居民,更不用說在一個大城市的黑人區的居民,是在哪一方面最爲不利。假使他,譬如說,非常重視一輛新的汽車,他可以通過儲蓄而積累足夠的金錢來購買和郊區收入高的居民同樣的汽車。爲了這樣做,他不需要遷往郊區。恰恰相反,他可以部分地借助于低收入的地區的住房的便宜來節約出這筆錢。對于
著、或家具、或書籍、或其他方面也是如此。但是,假設貧民窟裏一個貧窮的家庭裏有一個有天才的孩子,而又非常看重孩子的教育,以致願意爲此而節
縮食地進行儲蓄。除非這個家庭能在爲數極少的一個私立學校裏得到特殊的待遇或得到獎學金的幫助,否則,它會
于非常困難的地位。“好的”公立學校位于收入高的居民區。這個家庭可能願意在賦稅以外,爲它的孩子的教育再花一些錢。但是要在同時又遷往奢華的居民區是很難負擔得起的。
我相信,在這些方面,我們的觀點依然受到在一個小城鎮裏只有一個窮人和富人的……
資本主義與自由第6章 政府在教育方面的作用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