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自由選擇:個人聲明第一章 市場的力量上一小節]些自然的産物做成閃亮的銅片的人吧。”
那個我們叫做擦子的東西在鉛筆製造業上叫“疙瘩”。一般以爲那是橡皮的。但是裏德先生告訴我們說,橡皮只用于結合的目的。起擦除作用的實際上是“硫化油膏”,這東西看起來象橡皮,其實是用荷屬東印度群島(即現在的印度尼西亞)産的菜子油和硫氯化物反應製成的。
講了這一大通之後,鉛筆說:“有哪個願意出來反駁我上面說過的那句話:地球上沒有一個人知道怎樣製造我?”
成千上萬參與製造鉛筆的人,沒有一個是因爲自己需要鉛筆去幹那一行的。他們中間有的人從未見過鉛筆,不知道它是幹什麼用的。每一個人都把他的工作看作是取得他所需要的貨物和勞務的方法———而這些貨物和勞務則是我們爲了得到我們所要的鉛筆而生産的。每次我們到商店裏去買一支鉛筆,就是在用我們的一點點勞務去交換那製造鉛筆的成千上萬人的一小點勞務。
令人驚奇的是,沒有誰坐在中央辦公大樓裏,號令那成千上萬的人,沒有憲兵隊來強製人們執行不曾發布過的命令,但竟然製造出了鉛筆。這些人居住在許多地方,講不同的語言,信不同的教,還可能互相仇視——但是這些區別全都不妨礙他們合作生産鉛筆。這是怎麼回事,亞當·斯密在二百年以前就給了我們答案。
亞當·斯密在《富論》中闡述的主要思想,簡單得常常使人發生誤解:如果雙方的交換是自願的,那就只有在他們都相信可以從中得益時,才會做成交易。經濟上的謬論,大都是由于人們忽視了這個簡單的道理,而往往認爲,就那麼一塊餅,一方要多得就必得犧牲另一方。
斯密的這一見解在兩個人之間的簡單交易中是容易理解的。但要懂得它怎麼能使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人們合作來促進他們各自的利益,就困難多了。
價格製度就是這個機製,無須中央指導、無須人們相互對話或相互喜好,就能完成這個任務。你每天買鉛筆或面包時,並不知道鉛筆是誰做的,麥子是誰種的,是白人還是黑人,是中人還是印度人。價格製度使人們能夠在他們生活的某個方面和平地合作,而每個人在所有其他方面則各行其是。
亞當·斯密的天才的閃光在于他認識到,在買者和賣者之間的自願交易中——簡單地說就是在自由市場上——出現的價格能夠協調千百萬人的活動。人們各自謀求自身利益,卻能使每一個人都得益。亞當·斯密認爲,經濟秩序可以作爲許多各自謀求自身利益的人的行動的非有意識的結果而産生,這在當時是個驚人的思想,直到今天仍不失其意義。
價格製度運行得這樣好,這樣有效,以至我們在大多數時間裏都感覺不到它。直到它的運行受到阻滯,我們才認識到它的良好作用,但即使到那時,我們也很少認識到麻煩的根源。
1974年石油輸出組織實行石油禁運之後突然出現的排長隊買汽油的現象,和1979年伊朗革命後的春夏兩季再度出現的同樣現象,是最近這方面的顯著例子。這兩次石油危機,使原油的進口供應陷入了極度混亂的狀態。但這在完全依靠進口石油的日本和西德並沒有導致人們排隊買汽油。而在自己生産許多石油的美
卻導致了排長隊,其原因,也是唯一的原因,是由于政府部門執掌的法規不允許價格製度起作用。在一些地區,價格被指令控製得過低,而價格稍高一點本來是可以使加油站有足夠的油來滿足消費者的需要的。石油按命令分配給全
各地,而不是按在價格上反映出來的需求的壓力,其結果是在一些地方過剩,而在另一些地方是缺貨和排長隊。價格製度的順利運行——數十年來它保證了每個消費者能夠隨自己的便在任何一個加油站不必怎麼等待就買到汽油——被一種官僚主義的即興之作代替了。
價格在組織經濟活動方面起三個作用:第一,傳遞情報;第二,提供一種刺激,促使人們采用最節省成本的生産方法,把可得到的資源用于最有價值的目的;第三,決定誰可以得到多少産品——即收入的分配。這三個作用是密切關聯的。
假設,不管是什麼原因,對鉛筆的需求有所增加——也許是因爲出生的孩子多增加了學生人數。零售商發現鉛筆的銷路增加了。他們會向批發商定購更多的鉛筆。批發商會向製造商定購更多的鉛筆。製造商會定購更多的木料、黃銅、石墨——用于製造鉛筆的所有各種産品。製造商爲了使他們的供應者更多地生産這些産品,就得出更高的價錢。較高的價錢會促使供應者增加他們的勞動力,以便應付增加了的需求。爲了得到更多工人,他們就得出較高的工資或較好的工作條件。這樣,就象波似的愈來愈擴大,把消息傳給全世界,知道對鉛筆的需求增加了——或者,說得更確切些,是對某種他們生産的東西的需求增加了,他們可能知道其原因也可能不知道其原因。
價格製度只傳遞重要的情報,而且只傳遞給需要知道的人。舉例說,木材商並不需要知道,鉛筆的需求增加是因爲小孩出生得多還是因爲有一萬四千份政府公文要用鉛筆填寫。他們甚至無需知道鉛筆的需求增加。他們只需要知道有人願意爲木料出更高的價錢,而且這個價錢會維持很久,值得去滿足這種需求。這兩種情報都來自市場價格——前一種來自現時價格,後一種來自期貨價格。
要有效地傳遞情報,一個大問題是保證每一個能使用這種情報的人得到它,不讓那些不需要它的人把它束之高閣。價格製度自動解決了這個問題。傳遞情報的人受到一種刺激,去尋找能使用情報的人,而且他們最後是能夠找到的。能夠使用情報的人也受到一種刺激去獲得情報,而他們最後也是能夠得到情報的。鉛筆製造商同賣給他木料的人接觸。他總是試圖找到新的供應者,能夠提供較好的産品或是要較低的價錢。同樣,木材商人同他的顧主接觸,並總是試圖找到新的顧主。另一方面,那些眼下不從事這些活動而且將來也不打算從事這些活動的人,則對木料的價格不感興趣而予以漠視。
通過價格傳遞情報,當今由于有組織良好的市場和專業化的消息傳送設施,而大爲方便了。看一看《華爾街日報》上每天的行情表,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且不說許多更專業化的商業出版物。這些價格幾乎是當即反映全世界發生的事情。在遙遠的一個主要産銅家發生了革命,或是由于其他原因,銅的生産中斷,銅的現價會立刻陡漲。要了解熟悉行情的人估計銅的供應會受多久的影響,你只需要查一下同一版上的期貨行情就行了。
即使是《……
自由選擇:個人聲明第一章 市場的力量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