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自由選擇:個人聲明第二章 控製的專橫上一小節]輸入貨物的總值。在自己家裏,你一定願意少付多得,而不是相反,可是在對外貿易中,這卻被稱作“收支逆差”。
支持關稅的一個最得人心的論據,是所謂需要保護美工人的高生活
平,使之免遭日本、朝鮮或香港的工人的“不公平的”競爭,因爲這些工人願意爲低得多的工資工作。這個論據錯在哪裏,難道我們不想保護我
人民的高生活
平嗎?
這個論據的錯誤,在于濫用“高”工資和“低”工資這些字眼。高工資和低工資的真正含義是什麼?美工人得到的是美元;日本工人得到的是日元。怎麼比較以美元支付的工資和以日元支付的工資呢?一美元合多少日元,它們之間的彙率由什麼來決定?
讓我們來看下面這樣一種極端的情況。先假設一美元合三百六十日元。這是多年間的實際彙率。按這個彙率,假定日本人能夠比我們在美在比較少的美元生産和銷售各種東西——電視機、汽車、鋼鐵以至大豆、小麥、牛
和冰淇淋。如果實行
際自由貿易,我們將試圖從日本購買我們的所有貨物。也許這就是爲關稅辯護的人們所描繪的那種極端可怕的情景——日本貨泛濫成災而我們什麼也賣不出去。
在嚇得不知所措以前,先來進一步分析一下。我們怎樣來償付日本人呢,我們將給他們美鈔。他們拿了這些鈔票將幹什麼,我們上面假定,按三百六十日元對一美元的彙率,什麼東西都是在日本便宜,因此在美市場上,沒有任何東西是他們想買的。如果日本出口商願意把美鈔燒了或是埋了,那于我們就太好了。我們可以用這些能夠大量地很便宜地製造出來的綠票子換得各種貨物。我們將有一種能夠想得出來的最了不起的出口工業。
自然,日本人事實上不會把有用的貨物賣給我們,換取無用的票子去燒掉或埋掉。他們同我們一樣,想爲他們的工作得到一些實在的報酬。如果按三百六十對一的彙率,所有的貨物在日本比在美便宜,出口商將試圖賣出他們手中的美元,將試圖按三百六十對一的比價賣掉它們,以購買便宜的日本貨。但是誰願意收購美元呢,不僅日本出口商想賣掉美元,日本的每一個人都會這樣。如果三百六十日元能夠在日本比一美元在美
多買到每一種東西的話,那麼,沒有一個人會願意拿三百六十日元換一美元。出口商發現沒有人願意按三百六十對一的比價買進美元,就會少要一些日元。于是美元的日元牌價就會下跌——跌至三百比一,或二百五十乃至二百比一。反過來說,要購買一定數量的日元,需付越來越多的美元。日本貨是以日元標價的,所以它們的美元標價會漲。反之,美
貨是以美元標價的,因此,日本人用一定數額的日元得到的美元越多,對日本人來說,美
貨的日元標價就越便宜。
美元的日元標價,將一直下跌到日本人從美購買的貨物的美元價格基本上等于美
從日本購買這些貨物的美元價格爲止。按那個價格,每個想用美元購買日元的人,都會找到願意賣出日元換取美元的人。
自然,實際情況要比這個假設的例子複雜。參加貿易的是許多家,而不僅僅是美
和日本,而且貿易常采取迂回的方式。日本人可能把他們賺得的一些美元花在巴西,巴西人又把它用在德
,德
人又花在美
,總之,實際情況無比錯綜複雜。但原則是一樣的。不管在哪個
家,人們要美元總是爲了購買有用的東西,而不是爲了囤積。
另外一個複雜情況是,美元和日元並不只是用于購買貨物和勞務,還用來投資和送禮。整個十九世紀,美幾乎每年都有
際收支逆差,但這種貿易逆差卻給每個人帶來了好
。外
人想在美
投資。例如英
願意向我們輸出貨物,以換取紙片——不是美鈔,而是些保證過些日子連本帶利償還借款的債券。英
人願意送貨物給我們,因爲他們認爲這種債券是好的投資。一般說來,他們是對的。因爲同其他方法相比,他們從這種積蓄中得到的報酬比較高。而我們也得到了好
,外
投資使我們能夠比完全依靠自己的積蓄發展得更快。
二十世紀,情況發生了逆轉。美的公民發現,他們向外
投資可以得到比在
內投資更高的報酬。結果,美
把貨物送出
外,換取債務憑證,即債券。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
政府以馬歇爾計劃和其他援助計劃的形式給外
送禮。我們把貨物和勞務送給外
,以表示我們確實是在促進世界的和平。除政府的饋贈外,還有私人的禮物,如慈善團
開展的活動、教會資助的傳教活動、個人對
外
戚朋友的資助等。
這些複雜情況並不改變上述假設的極端情況所說明的結論。在現實世界裏,象在假想的那個世界裏一樣,只要美元的日元標價或馬克標價或法郎標價是在自由市場上由自願的交易決定的,就不會發生收支差額的問題。說美高工資工人作爲一個整
會受到外
低工資工人的“不公平的”競爭,這話是完全不符合實際情況的。自然,某一部分工人可能因爲
外製造出了新産品或改進了産品或是外
生産者能夠更便宜地生産某些産品,而受到損害。但這同其他美
公司製造出了新産品或改進了産品或是發現了更節省成本的生産方法而給某一部分工人帶來的影響,並無區別。實際上這就是市場競爭,正是依賴于市場競爭,美
工人的生活
平才得以提高的。我們若想從一種生氣蓬勃的、充滿活力的、富于創造
的經濟製度中得到好
,就必須認識到運動和調整的必要
。使這種調整進行得輕松些,也許是可取的,我們爲此已經采取了許多措施,例如實行失業保險等。但我們在努力達到這個目標的時候,不應破壞製度的適應
。破壞製度的適應
,無異于殺
取蛋,自絕生財之道。不論我們做什麼,在任何情況下都應當對
內外貿易一視同仁。
是什麼因素決定了我們開展對外貿易有利可圖?當前美工人的生産率要高于日本工人的生産率。究竟高多少難以確定,每人的估計不一樣。我們暫且假設高一半。那麼平均說來,美
工人的工資可以買到的東西就應該是日本工人的一倍半。讓美
工人來做任何事情,如果效率達不到日本工人的一倍半,就是
費。用一百五十多年前創造的經濟行話來說,這就是所謂相對有利條件原則。即使我們生産每種東西都比日本人更有效率,我們也不應樣樣都生産,這樣做是不上算的。我們應當集中搞那些我們最內行的事,那些最能發揮我們優越
的事。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一位律師會打字,比他的秘書快一倍,他就應當把這個秘書解雇而自己打字嗎?如果這位律師打字比他的秘書強一倍,而幹律師……
自由選擇:個人聲明第二章 控製的專橫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