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論語》
現在我們開始講下論。把下論講完了再回來講上論的第十篇,作爲總結論。假使將來諸位教後一輩青年,我提供各位意見,可用兩個方法,一個是先講《鄉》,孔子生活的素描,然後再從第一篇《學而》一直講下來。或者照我們現在這個辦法,講到第九篇以後,先把它保留,等到以後作結論。
同時在這裏我們想到,也是以前曾提到的,宋朝開的宰相趙普說過“半部《論語》治天下”,這是中
文化中的一句名言。因爲趙普與趙匡胤年輕時等于是同學,出身比較艱苦,來自鄉間,一生沒有好好讀過書,後來當了宰相。“半部《論語》”是謙虛的話,表示讀書不多,只讀了半部《論語》。
另一方面,據曆史上記載,碰到家大事或重要問題不能解決的時候,他都停留下來,把今天不能解決的問題,擱置到明天再解決。有人看到他回去以後,往往在書房裏拿出一本書來看。後來他的左右,爲了好奇,想知道這個秘密,背地裏拿出來一看,就是一部《論語》。其實《論語》並沒有告訴我們如何治理
家,更沒有告訴我們什麼孔門的政治技巧,它講的都是大原則。本來讀書就不該把書上的話呆板地用。通常某一句書的原則,可以啓發人的靈感,發生聯想。我們小時候讀書的經驗,遇到不懂的句子,問到老師時,老師說,你不要管,背熟就行了,將來就會懂。我們當時對這種答複,心裏很不滿意。但背熟了以後,年齡慢慢增加,作人做事的經驗多了,碰到某一件事,突然觸發了這一句書,給我們很大的靈感,很高的智慧,往往就因此知道如何去
理事情,這是事實。
現在了解了上面的道理,開始看這第十一《先進》篇。同時告訴諸位一個經驗,我們以前讀老書出身的,不是在學校,而是在私塾裏讀書。讀的《論語》,不是現在這樣整整一部,是用木刻印在紙上。一篇裝成薄薄的一本,每本兩三個銅錢,准備翻弄壞了再買新的。而我們當年讀《論語》,第一篇就開始讀《先進》篇,不是讀《學而》篇。
素樸的美
現在我們講《先進》的觀念,和下面第十二篇《顔淵》等等,等于上論的《學而》、《爲政》、《裏仁》這些篇章的注解。以實際的例證來作注解,敘述孔子當時師生之間的討論,以及他自己實地的一些作爲。所以還是連貫的。
爲什麼篇名叫《先進》?我們看到上論各篇,幾乎都是拿每篇第一句的頭兩個字來作題。古人許多著作往往同我們現在相反。我們現在寫一篇文章的程序,是先構想好一個大,下面分幾章,立好大題目,章的下面再分幾項、幾點,很有條理地寫下來。和蓋房子一樣,先畫好圖,搭好鋼架,然後
泥一灌就行了。中
古人寫文章,完全不同。我們小時候寫東西,也都是走古人的路線,大致上沒有什麼題目。真正抒情的,自己感情思想到哪裏,就寫到哪裏,寫完了以後再想一個題目。試看古人寫詩,尤其唐詩中李商隱的詩,“無題”特別多。寫了以後,沒有題目,算了,就叫“無題”詩。不過也不要上當了,有些無題詩,真有題目,只是不好標明;或者作者私人的事情,無法公開,就幹脆來個“無題”吧!我們知道論語中《學而》、《先進》這些題目,不見得就是當時編書的人立的,或許是後來的人,爲了分篇,就取開頭兩個字,作爲這一篇的題目。
此篇名《先進》的意思就是“前輩”。
子曰:先進于禮樂,野人也。後進于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
先進。
禮樂是中文化的中心,孔子對此非常重視。在這裏涉及文化哲學的問題。他說人類先輩——上古的人對文化開創怎麼來的?上古的上古,可能沒有文化,同動物一樣。人類就叫倮蟲,沒有毛,不穿
,倮
的蟲,也是一種生物。所以人類原先也沒有文化,人類的文化是根據生活經驗,慢慢累積起來的。所以孔子說,先輩對禮樂文化,是“野人也”。原始都是野人的生活,慢慢進化、進化,才有文化的形成。“後進于禮樂,君子也”。他說我們後輩,有了文化以後就不同了。生下來就接受文化的教育,教育得好,有高深的修養,受了文化的薰陶,很有學問,我們給這種人的名稱是“君子”。“如用之,則吾從先進。”假使說到實用上的話,則主張先輩的樸野。這段話到底是什麼道理呢?就是說人類的文化是了不起,但是過分的書卷氣——在我們老的觀念是“頭巾氣”;現在的觀念是“書呆子”,這也可以說對于文化的鄙薄。實際上人類真正的文化,譬如禮樂,是根據內心來的,根據思想來的。真正的誠懇、其實,就是最好的文化,也是真正的禮樂精神。而後天受這些知識的薰陶,有時候過分雕鑿,反而失去了人
的本質。如明朝理學家洪自誠的《菜根譚》——此書兩百多年來不見了,清末民初,才有人從日本書攤上買回。其書與呂坤的《呻吟語》是相同的類型。書中第一條就說“涉世淺,點染亦淺,曆事深,機械亦深。”涉世,就是
世的經驗。初進入社會,人生的經驗比較淺一點,像塊白布一樣,染的顔
不多,比較樸素可愛。慢慢年齡大了,嗜慾多了,(所謂嗜慾不一定是煙酒賭嫖,包括功名富貴都是。)機心的心理——各種鬼主意也越來越多了。這個
驗就是說,有時候年齡大一點,見識
驗得多,是可貴;但是從另一個觀點來看,年齡越大,的確麻煩越大。有些人變得沈默寡言,看起來似乎很沈著,似乎修養非常高,但實際上卻是機械更深。因爲有話不敢說,說對得罪人,說不對也得罪人。假使一個心境比較樸實一點的人,就敢說話了。譬如武則天時代的宰相楊再思,雖然是明經出身,經曆多了,作宰相以後,反而變得“恭慎畏忌,未嘗忤物。”別人問他:“名高位重,何爲屈折如此?”他說:“世路艱難,直者受禍。苟不如此,何以全身。”因此我們了解孔子所謂的“先進于禮樂,野人也。後進于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也是一樣的觀念。甯可取樸野的,“樸野”的確更可愛一點。這裏我們講得很簡單,但關系很重要,大家可以
會到孔子“甯取其樸素,不取其機械。”的意思。所以世故與經驗,加到人的身上,有時候使人完全變了質,並不是一件好事。
知人論事
下面孔子提出他的學生了。
子曰:從我于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顔淵、闵子骞、冉伯牛、
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遊、子夏。
孔子被困在陳蔡之間,是曆史上有名的故事。這時候他的境很困難,而所帶領的一些學生都不離散,大家圍繞著他,團……
論語別裁先進第十一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