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
下論《先進》第十一篇已經講完了,這是對于上論的《學而》——個人的內養,《爲政》——個人發揮到外用的一些事實的注解。現在孔子思想的一個大問題來了。
顔淵問仁。子曰:克己複禮爲仁。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爲仁
由己,而由人乎哉?
這一段對于仁的研究,是孔子思想的中心。我們先從文字方面討論顔淵問孔子什麼叫做仁,由這句話我們就想到,《裏仁》這一篇不都講的仁嗎?在講上論《裏仁》時,已經說過這是一個大問題,我們以後慢慢研究。現在到了“以後”這個地方了。《裏仁》篇裏的仁,講仁的、仁的用、仁的現象。有時講仁的思想,有時講仁的待人
世,各個不同。現在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顔回,提出來的一個總問:“什麼是仁?”要求爲仁下一個定義。孔子說,克己複禮叫做仁。照字面講就是這樣。從前在私塾裏讀古書,老師就這麼解釋了,不許再問,現在再照過去的讀書方法解釋下去:“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孔子說只要有一天做到克己複禮的功夫,全世界都歸到仁的境界裏去。下面引伸下去“爲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仁就在你自己的身心上,並不是靠外來的。字面的意思,我們這樣解釋了,這是“依文解義”的解釋。“依文解義”是佛學裏禅宗的話,全句是“依文解義,三世佛冤。”意思是說,如果看佛經,只照文字去理解佛學的思想,那麼過去的佛、現在的佛、未來的佛都要說:“冤枉呀!我並不是這個意思呀!”換句話說,我們讀書,要通過語意,要透過語意,要透過語文內涵的意義,找出思想、道理的真谛,這才叫學問。僅僅文字會了,文章寫得好,不一定就是學問。
我們作進一步的討論:
“仁”是孔子思想的中心,曆代以來的解釋很多,尤其宋儒——理學家,專講這個“仁”。不過在我個人的看法,宋儒理學家們所講那一套“仁”的理論,已經不是孔子思想的本來面目了。左邊偷了佛家的,右邊偷了道家老莊的,尤其偷了老子的更多,然後融會一下據爲己有。等于偷來的服,洗過一次穿在自己的身上,說是自己的
服,這種作風實在令人爲之氣短。宋儒天天講要“誠”,要“敬”,我認爲他們作學問的基本態度上就違反了這兩點,既不誠,又不敬。假如坦然的說這是借別家的思想來講的,這又有什麼錯?而且也並不妨礙他們的學問。譬如今天說借了西方或法
某一政治家或哲學家的思想來解說一個問題,也沒有錯呀,爲什麼借了人家的思想,還要罵人家?就像現在有些小偷,拿了人家的錢還要殺人家,這成什麼話呢?這還叫“誠敬”之道嗎?所以宋儒解釋的仁,還是有問題。
再其次我們提過的,韓愈解釋的“仁”爲“博愛之謂仁”。後世有些人誤解了,認爲這就是孔子的思想,仁就是博愛。其實漢武帝時公孫弘先說過仁就是愛。正式定義“博愛之謂仁”,這是韓愈的思想,韓愈是研究墨子的專家。“兼愛”之說,墨子看得很重要,可以說是墨家的思想,如嚴格的講學術思想,就不要搞錯了,否則就是笑話。所以學問可以欺騙所有的瞎子,沒有辦法欺騙一個有眼睛的人,學術就是這樣一個嚴格的東西。
另外,到了滿清末年,“戊戌政變”中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在他的著作中有一本書叫《仁學》,恐怕單行本很少看到。但現在市面發行的《譚浏陽全集》這部書裏,有《仁學》的全部內容。其實《仁學》的內容,基本上還是從宋儒的理學入手,來討論孔門的學問。
這些,我們作了大概的介紹以後。現在回轉來,再來研究這個“仁”的本身。顔回問“仁”,孔子答複他“克己複禮”就是仁。什麼是“克己”呢?以現代話來講,“心理的淨化”就是“克己”。今天有個同學,他也聽了我多年課,要去美了,中午來辭行,談到這個問題,他問要怎樣才能克服自己的煩惱。他的煩惱就是思想不停。怎麼樣做到經常不想,那是不可能的事,人不能不想,我說有一點可以隨時做得到的,就叫“想而不住”,這是禅學的境界了。
大家這裏要特別注意:譬如現在我在講話,諸位在聽話,就在這個時候,我們的生理作用,配合心理感受,好幾樣都在用了——眼睛在看著,耳朵在聽著,坐在椅子上舒不舒服,空氣的冷暖,都感覺到,內在還有個東西,思想一個一個接連著。我們的思想像流一樣,一個
頭過去了,又來,又過了,又來了,一直這樣的,而且在中間還會岔上很多的亂想。但是回想一下,這許許多多的思想,沒一個存在。譬如我們說“克己複禮”,這句話就是一個思想,這個念頭過去了以後,我們再講“克己複禮”,但已經不是第一個,而是第二個思想了,再講一個“克己複禮”,又是第三個思想了。也就是我們講過的,等于我們看到一
流
在流,表面上我們是看到一
流
。而它一直在流,但第一眼看到的那個
頭早過去了,不斷的有個
頭在眼前,可是它是由後面不斷地湧上來的。我們看電燈,好像這個亮光是一直存在的,但實際上這亮光是不斷的消散,而新的亮光不斷的補上來。我們的思想、心理作用也是一樣,我們好像是總有思想存在。實際上我們分析一下這個思想:前面的思想過去了,後面的思想還沒有來,現在的思想當我們講“現在”的時候,這個思想又已經過去了。
靜的修養
好了,這個道理我們了解了,所以對于思想,我們不要去控製它,譬如說我們想靜下來,腦子裏在想“我最好靜下來”,這反而又多了一個念頭,所以最好不要去作“我最好靜下來”的想法。許多人學佛、學道、打坐、練功夫,有意要把心靜下來,這心怎麼能靜?有的兩盤起來,閉眉閉眼,不言不語,耍把戲一樣,這也可以,但不是真正“靜”的境界。對生理的幫助則有之,如說這就是靜,那就不通的。這樣坐在那裏,心裏的亂想會更多,這不是真正的“靜”。所謂“真正的靜”,要有高度的修養,如前面所說,一面批改公文,一面聽取報告,
理急務,日理萬機的情形下,而心境始終是甯靜的。我們要想作到這一步修養,就先要認識自己的心理,思想是這樣不斷的過去,現在我們坐在這裏就可以做一個
會,我們對于前面過去的思想不理它,過去的已經過去了。譬如我們所有的痛苦煩惱在哪裏?我們往往知道是無法挽回的,但硬是想要把它拉回來。所謂後悔,就是已經過去了的,想把它抓回來。對于未來的,又何必去想它?有人說我走路很快,我說我這個人“懶得用心”,譬如我出門到這裏來,目標是恒廬,就直往恒廬來,路上……
論語別裁顔淵第十二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