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論語別裁子路第十三上一小節],不然自己餓肚子。當然不能爲了手段才如此做,要真誠的這樣做,那麼人民沒有不心悅誠服的。“上好信”的信,不但指有信用,講了的話兌現,還包括了信人、信己,要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那麼下面對你沒有不付出真感情的。人能做到這一點,人心歸向,賢才畢集,百姓感戴,攜家帶眷,前來依附,還怕沒有人來替你種田嗎?
但話說回來,後世儒家的知識分子,因此都不肯自力謀生,只想作領導人——作官的毒素也種因于這種思想流弊了。實因誤解孔子的教學生主旨所致。
因此,下面便說到從政與個人修養: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
以爲?
孔子說,學識的修養基本,要先讀詩。並不是要政治家成爲一個詩人,因爲春秋戰以上的文化思想,直到孔子刪詩書、定禮樂時代的《詩經》,可以說是包括了一切知識的通才之學,所謂蟲魚鳥獸的名稱,以及人情風土的知識,由詩的內涵中都可以了解。培養一個政治人才,必須先使他有充分學識,成爲通才,樣樣都會。在古代知識範圍,比現在簡單。讀詩讀得好,學識淵博,不一定做事做得好。所以讀詩以後,要授之以政,給予經驗了。
如果所學與行政配合不起來,不能得心應手,不能通情達理,那就要外放出去,使于四方,各去多經驗、多曆練。這就和後來司馬遷“讀萬卷書,行萬裏路”的道理一樣,經驗不夠,就使于四方,到
去增加人生的經曆,然後再回來考察他,如果
理事情還是不能專精、深入,那麼再培養、訓練也沒有用。這種人才,只能成爲書呆子,從唐代以後,多半是打入翰林院。明清兩代,進士出身進翰林院的很多,進了翰林院,就是進入研究院去研究研究,有很高的名望,很高的待遇,可是難得外放作官。在過去有許多人一輩子都待在翰林院裏,如果經翰林院出身,而能再從事地方行政的,我們從清朝兩百多年的史實來看,多半成爲雙料大員,縱不能成爲
家了不起的能臣,至少也不太錯。看看清朝翰林院的製度,是非常妙的,僅僅書讀得好的人,就只好翰他一筆在此林中了。所以孔子說,書讀好了的人,從政經驗不夠,就派他到外面多經曆人情世故。回來還不能深入,就不是從政的大才,書讀得再多也沒有用。由此可見人的才具與學識,不一定能夠完全配合得起來。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孔子講到爲政的道理,始終認爲個人的修養非常重要,任何一種製度,到底還是人爲的。領導人本身端正。(正字包括的意義很多,思想的純正,行爲的中正等。)就是一個良好政治的開端,用不著嚴厲的法令,社會風氣自然會隨著轉化而歸于端正。如果本身不正,僅以下達命令來要求別人,結果是沒有用的。
子曰:魯、衛之政,兄弟也。
這是孔子對當時曆史文化的一個批判。他生長在魯,也繼承了魯
的文化,魯
文化要保存周朝文化和周公流風遺政的精神。後來孔子多半在衛
,在衛
住得比較久。由衛
回來以後,才正式從事著作,刪詩書,定禮樂。他認爲衛
的文化、政治,基本上還是不錯的,還能始終保存著周代封建當初的“兄弟之邦”的精神。孔子這句話是感歎,也是贊美。總之,言下之意,頗多感慨!
鬥屋升基之爭
子謂衛公子荊,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
有,曰:苟美矣。
孔子在衛看到一位世家公子,並不是近代語所謂的公子哥兒。古代的公子是世襲的,大
上都由長子繼承。除非這個家族犯了罪,否則是代代相傳下去的。例如孟嘗君、信陵君、平原君等等,這些都是公子。他在衛
看到一個世家公子名字叫荊,這個人對于生活的態度,包括他的思想觀念和修養,都很值得推重。譬如在修繕房屋這件事上來說,剛剛開始有一點可住時,他便說,將就可以住了,不必要求過高吧!好比有一幢配給的房子,雖然小了點,人口多住不下來,將就在走廊前加一小間,馬馬虎虎夠了就好。後來又擴大一點,修好一點,他就說,已經相當完備了,比以前好多了,不必再奢求了!等于原來配的房子只有十二個榻榻米,現在改了第一期的
民住宅,好了一點。他說好了,已經很受用了。後來又擴充一點,他又說,夠了!夠了!太好了。
孔子講這件事,在我們初看起來,沒有什麼了不起。豈但衛公子做得到,我們大家都做得到。所以有時候讀《論語》,覺得把這些話都記載進去,好像聖人的經典,並沒有什麼了不起。這就是讀書要與生活經驗,以及年齡的增長相互配合。我們要知道,古代一個世家公子,可不那麼簡單。據我所了解,有些朋友因家庭出身不同,吃的穿的硬是很講究。有一位朋友,年紀相當大,名望地位也很高。他托人買一件汗衫,因爲是老牌子,找遍了香港、英,後來在香港一個老店才買到,價錢非常貴。代買的人也買了一件,穿起來的確舒服。這位先生對日常生活,就是如此考究。他也有他的理論:沒有錢甯可不買,要買就要買好的。譬如皮鞋,一雙好的皮鞋,又舒適,又漂亮,又牢固,可以穿兩三年。花兩百元買一雙普通皮鞋,幾個月換一雙,計算下來,花的錢一樣,既不舒服,又不好看。皮鞋如此,其他也是一樣。這就知道,世家公子的習氣,確是不同,由此也就了解到人生,所謂“從儉入奢易,從奢入儉難。”一個窮子小出身,漸漸環境好了,自然會奢侈起來,這種習慣容易養成;用慣了以後,一旦窮了,再要想儉省,就困難了。
所以孔子提出衛公子荊的這個觀念,是非常有道理的。我們的四書五經,教年輕人去讀,在他們是一件痛苦的事,實在難懂,像這些必須要配合人生的經驗去會。如果在學校裏教這些書,僅從文字上講解,學生聽了自然會反感的。這實在難怪學生,只好責怪“人生”了。
其次說到蓋房子,講幾個故事:
第一個講到郭子儀:唐明皇時候,安祿山作亂,唐室將垮的政權,等于他一個人打回來的。在曆史上,唐代將軍能富貴壽考的,只有郭子儀一個人。他退休以後,皇帝賜他一個汾陽王府。在興工建築的時候,他閑來無事,拄一支手杖,到工地上去監工。吩咐一個正在砌牆的泥工說,牆基要築得堅固。這名泥匠對郭子儀說,請王爺放心,我家祖孫三代在長安,都是作泥
匠的,不知蓋了多少府第,可是只見過房屋換主人,還未見過哪棟房屋倒塌了的。郭子儀聽了他這番話,拄著杖走了,再也不去監工。這個泥
匠講的,是祖孫三代的實際……
論語別裁子路第十三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