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論語別裁學而第一上一小節]
中文化的演變發展,大致分兩大段。譬如一提起秦漢以前的中
文化,人們就拿孔孟思想代表了一切。其實所謂孔孟思想,只是中
文化中間主要的一環。另外還有道家、墨家、諸子百家……很多很多,都是中
文化一個系統下來的。如果把它縮小範圍,則有儒、墨、道主要的三家。尤其中
文化在政治上曆代引用的是道家思想,這一點我們要注意。中
曆史上,每逢變亂的時候,撥亂反正,都屬道家思想之功;天下太平了,則用孔孟儒家的思想。這是我們中
曆史非常重要的關鍵,身爲中
人,這個曆史關鍵是應該知道的。
孔孟思想,本來與道家是不分家的,這種分家是秦漢以後的事,到了唐代,講中文化,已不是儒、墨、道三家,而是儒、釋、道三家了。
“釋”就是印度來的佛學,代表整個印度文化的精華,它從東漢末年開始傳入中,一直到宋代。宋朝以後,印度本身已沒有真正的佛學,而被阿拉伯民族的伊斯蘭教思想及婆羅門教等所占據,佛學思想在印度式微了。現在要研究真正的佛學,只有到中
來。歐洲人乃至日本人講的那一套是不正確的。
唐宋以後的中文化,要講儒、釋、道三家,也就變成三個大店。
佛學像百貨店,裏面百貨雜陳,樣樣俱全,有錢有時間,就可去逛逛。逛了買東西也可,不買東西也可,根本不去逛也可以,但是社會需要它。
道家則像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則非去不可。生病就好比變亂時期,要想撥亂反正,就非研究道家不可。道家思想,包括了兵家、縱橫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醫葯等等無所不包,所以一個家民族生病,非去這個葯店不可。
儒家的孔孟思想則是糧食店,是天天要吃的,“五四運動”的時候,葯店不打,百貨店也不打,偏要把糧食店打倒。打倒了糧食店,我們中人不吃飯,只吃洋面包,這是我們不習慣的,吃久了胃會出毛病的。要深切了解中
文化曆史的演變,不但要了解何以今天會如此,還要知道將來怎麼辦,這都是當前很重要的問題,因此我們要研究四書。
研究中固有文化並不是開倒車,而是要以最新的觀念去理解它。並且,我們要了解中
上下這兩千多年的文化、思想、曆史,不管它是什麼政
,大致都以司法爲中心,司法與行政是分不開的。談到司法就講到法律,現在我們只講兩大法系,所謂海洋法系與大陸法系。司法方面的立法,也根據這兩個法系的精神而來。我們卻忘記了中
自秦代以來,漢、唐、宋、元、明、清,有我們“中
系統”的一個法律系統。這個中
法律系統的哲學背景,就是以四書五經作基礎,例如過去中
許多判例的根據,就是根據四書五經中的道德觀念而來。所以這部四書五經,在過去無憲法觀念時代,嚴格說來就是一種憲法思想,也就是政治哲學思想的中心,法律思想的中心。其他各種哲學思想也都歸之于它,這是講好的一方面。
講壞的一方面,孔家店爲什麼會被人打倒?“五四運動”當年,人們要打倒它,這是必然的。但爲什麼道理呢?後來才發現,實在打得很冤枉。因爲這個店,本來是孔孟兩個老板開的份有限公司,下面還加上一些夥計曾子、子思、荀子等等,老板賣的東西貨真價實。可是幾千年來,被後人加了
賣,變質了。還有些是後人的解釋錯了,尤其是宋儒的理學家爲然。這一解釋錯,整個光輝的孔孟思想被蒙上一層非常厚重的
影,因此後人要推倒孔孟思想。
現在我們有個更重要的課題,那就是如何了解文化的寶庫。因爲現在中年以下的人,對此幾乎一無所知。尤其現在中學以上到大學的青年,根本不知道中文化的寶藏。由于這個原因,所以今天開始講四書,並從《論語》講起。
《論語》,凡是中人,從小都念過,現在大家手裏拿的這一本書,是有問題的一本版本,它是宋朝大儒朱熹先生所注解的。朱熹先生的學問人品,大致沒有話可講,但是他對四書五經的注解絕對是對的嗎?在我個人非常不恭敬,但卻負責任地說,問題太大,不完全是對的。
在南宋以前,四書並不用他的注解,自有了他的注解,而完全被他的思想所籠罩,那是明朝以後,朱家皇帝下令以四書考選功名,而且必須采用朱熹的注解。因此六七百年來,所有四書五經,孔孟思想,大概都被限製在“朱熹的孔子思想”中。換句話說,明代以後的人爲了考功名,都在他的思想中打圈子。其中有許許多多問題,我們研究下去,就會知道。所以各位手上這本朱熹先生注解的書,值得參考,但不能完全相信。
我們既然研究孔子,而孔子在《易經·系傳》上就有兩句話說道:“書不盡言,言不盡意”。以現代觀念來講,意思是人類的語言不能表達全部想要表達的思想。現在有一門新興的課程——語意學,專門研究這個問題。聲音完全相同的一句話,在錄音機中播出,和面對面加上表情動作的說出,即使同一個聽的人,也會有兩種不同會與感覺。所以世界上沒有一種語言能完全表達意志與思想。而把語言變成文字,文字變成書,對思想而言,是更隔一層了。
我們研究孔孟思想,必須要從《論語》著手。並不是《論語》足以代表全部孔孟思想,但是必須從它著手。現在我的觀念,有許多地方很大膽的推翻了古人。在我認爲《論語》是不可分開的,《論語》二十篇,每篇都是一篇文章。我們手裏的書中,現在看到文句中的一圈一圈,是宋儒開始把它圈斷了,後來成爲一條一條的教條,這是不可以圈斷的。再說整個二十篇《論語》連起來,是一整篇文章。至少今天我個人認爲是如此,也許明天我又有新認識,我自己又推翻了自己,也未可知,但到今天爲止,我認爲是如此。
現在這篇《學而》,包括了孔門當年教學的目的、態度、宗旨、方法等等。過去我們把它圈開來,分作一條一條讀,這是錯誤的。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這三名話連起來看,照字面講,凡是中人,無論老少,一定都知道。照古人的注解,學問是要大家隨時練習它。“不亦說乎”,“說”是古人借用字,就是高興的那個“悅”字,是很高興的。假如這是很正確的注解,孔子因此便可以作聖人了,那我是不佩服的,連大龍峒孔子廟我也不會去了。講良心話,當年老師、家長逼我們讀書時,那情形真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苦’乎”。孔子如果照這樣講,我才佩服他是聖人,因爲……
論語別裁學而第一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