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論語別裁八佾第三上一小節]家亡了,但曆史上的精神,永垂萬古,因爲它有文化。
所以我們知道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家不怕亡
,亡了
還有辦法複
,如果文化亡了,則從此永不翻身。試看古今中外的曆史,文化亡了的民族而能翻身的,史無前例。所以對于文化重建的工作,我們這一代的責任太重大了,絕不能讓它在我們這一代的手中斷送掉。這是很重要的,像孔子在這裏說:“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夏朝雖然亡了,成了曆史的名詞,但夏朝的文化,一直流傳下來,現在我們也還接受。譬如過年,我們喜歡過陽曆年還是
曆年呢?憑心而論,還是喜歡過農曆年。對陽曆年,那是不得不過的。
曆年就是夏曆,是夏朝留下來的文化。很多很多我們現在的文化,還是夏朝的文化。所以孔子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有政權的存在而沒有文化的精神,那有什麼用呢?因此文化精神一定要建立。
泰山之旅
再看下面,季氏的野心越來越明顯了:
季氏旅于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
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這段事情,記載得這麼簡單,但妙不可言。
冉有是孔子的學生,後來成了文人而帶兵的統帥。孔子窮是自己窮,他所教的學生,後來很多都很得志,他培養這批年輕人,在教育上大有成就。冉有這時在季家爲相,等于總管。
季氏旅于泰山,“旅”依現在解釋,就是旅行。我們現代看來,是蠻好的事情,發展觀光事業,有什麼不好?孔子爲什麼要反對呢?我們讀書要注意時空關系,要注意當時的時代和事件發生的地區,這樣就會更了解真相了。泰山是當時文化精神的集中點,也是因爲中古代相信天道,
家政治太平了,上泰山去祭告天地,這叫“封禅”,像後來秦始皇去泰山封禅,立了碑,回來在路上病死了。古代對“封禅”這件事,迷信得不得了,皇帝不敢隨便封禅的,封禅以後幾乎都倒楣。古代的觀念,認爲泰山有神,所以要
家的領袖,才能到泰山去祭告天地。告就是禱告,而季家旅于泰山,帶些部隊說要去泰山打獵,但這是假的,實際上他是想造反,到泰山去祈禱神的保佑,這個政治內幕,孔子根據觀察,當然知道。所以把他的學生冉有叫來,對他說:“女弗能救與?”——你不能救他們季家嗎?他們這樣一定失敗的,一失敗全家
命喪亡。他怎麼可以做這樣狂妄的事!冉有的答複是不能救,因爲冉有講的話,他們也不聽,所以冉有做不到。孔子到這時候歎口氣說:“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他說難道泰山就不如林放嗎?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因爲上面講了,林放問禮之本,表示林放這個人,還知道講究禮的根本。又爲什麼說泰山不如林放呢?因古代認爲泰山有神,所謂“東嶽之神”,季氏想去祭東嶽之神,等于現在的拜拜。我對任何宗教的感情是一樣的,但我們看見拜拜的情形:三支香、五塊錢香蕉、十塊錢餅、磕了幾個頭,然後要求發財,公公要活到八十歲,兒子要考上大學,功名富貴,前途無量。一切都求完了,五塊錢香蕉還要帶回去,這樣小的代價,求那麼大的報酬。神如果有靈,這種神叫我做,我就不願幹。兩家人有了仇恨,也去拜拜菩薩,求上帝要整倒對方,雙方都同樣要求,到底要整倒哪一方,我也不知道,所以神也難當。
季家也和一般人一樣,他想造反,到泰山去拜神。所以如果有神的話,難道還不如林放嗎?林放是個普通的人,他都知道問禮,一個神——中人講神是怎樣做的呢?“聰明正直,死而爲神。”這八個字是神的資格,任何一個人,凡是聰明正直的人,都可以修到死而爲神。既然東嶽之神是聰明正直,季家去拜他,拍拍馬屁,他怎會幫忙季家呢?難道那個泰山之神,還不如林放這個人嗎?以上這一節就是這個道理。
有許多人把權力把前途訴諸迷信,寄托在狹義的宗教上。我們以人文文化爲基礎,不管上帝也好,菩薩也好,神也好,如果因爲肯拜拜他,他就會保佑,不信他,就不管——果真是如此,第一個我就不敢信他,因爲他太偏私,又太意氣用事了,反不如一個普通人。如果不分善惡,有求必應,那作人很容易,我盡管做壞事,天天去拜他,或做了壞事再去忏悔就可以了,這豈是神的意旨?
志在春秋
季氏旅于泰山這一段,是表示春秋時代社會風氣之亂。亂在什麼地方?亂在春秋時代整個的都是在講究“權”與“術”,後來大家把這個字連起來用了。所謂“權”就是政治上講的統治,也就是霸道。春秋末期王道衰微,霸道因此起來了。其次是“術”,也就是一般人所謂的用手段。不講傳統文化的道德和理,就是用手段。以手段而取天下,就是“權術”。因此,我們要了解當時的政治變亂,一定先要了解一本書——《春秋》。
《春秋》是孔子著的,像是現代報紙上內外大事的重點記載。這個大標題,也是孔子對一件事下的定義,他的定義是怎樣下法呢?重點在“微言大義”。所謂“微言”是在表面上看起來不太相幹的字,不太要緊的話,如果以文學的眼光來看,可以增刪;但在《春秋》的精神上看,則一個字都不能易動;因爲它每個字中都有大義,有很深奧的意義包含在裏面。所以後人說“孔子著《春秋》,亂臣賊子懼。”爲什麼害怕呢?曆史上會留下一個壞名。微言中有大義,這也是《春秋》難讀的原因。
孔子著的《春秋》,是一些標題,一些綱要。那麼綱要裏面是些什麼內容呢?要看什麼書?就要看三傳——《左傳》、《公羊傳》、《縠梁傳》。這是三個人對《春秋》的演繹,其中《左傳》是左丘明寫的,左丘明和孔子是介于師友之間的關系。他把孔子所著《春秋》中的曆史事實予以更詳細的申述,名爲《左傳》。因爲當時他已雙目失明,所以是由他口述,經學生記錄的。
《公羊》、《縠梁》又各成一家。我們研究《春秋》的精神,有“三世”的說法。尤其到了清末以後,我們中革命思想起來,對于《春秋》、《公羊》之學,相當流行。如康有爲、梁啓超這一派學者,大捧《公羊》的思想,其中便提《春秋》的“三世”。所謂《春秋》三世,就是對于世界政治文化的三個分類。一爲“衰世”,也就是亂世,人類曆史是衰世多。研究中
史,在二三十年以內沒有變亂與戰爭的時間,幾乎找不到,只有大戰與小戰的差別而已,小戰爭隨時隨地都有。所以人類曆史,以政治學來講,“未來的世界”究竟如何?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學政治哲學的人,應該研究這類問題。
如西方柏拉圖的政治思想——……
論語別裁八佾第三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